悲观者负责正确,乐观者负责赚钱。
我们无力改变现实。
尊重科学,回归常识,市场会提前对上海疫情变局做出反应。
医药板块已脱离自2021年7月以来的下降通道。截至4月8日,医药板块估值为29.5倍,在一季度财报后,将切换到25倍以下。据首创证券,2011 年至今十年长周期,医药生物 SW(801150)PE(TTM)之前有两个低点,分别是26.70倍(2012年1月6日)和24.15倍(2019年1月4日),中位数是38.03倍。
医药生物正处于估值中枢下沿位置。
公募基金医药仓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2021年四季度,全市场医药基金持仓比例为10.77%,环比下降2.36个百分点。剔除医药主题基金后,医药生物板块配置程度明显下降,2020Q3至2021Q3配置比例达到近三年低位,2021Q4低配医药1.06%。
系统性风险不知何时解除,未敢轻言乐观,但我们可以对医药抱有更大的信心,结构性机会将层出不穷。
当赚钱效应逐步恢复,人们都会回来的。
药明生物全球产能分布
01 CXO奇迹
估值只提供安全边际,驱动医药长盛不衰的是高成长性。
存量经济时代来临,而今年面临诸多困难,高成长公司成为稀缺物种,市场对其估值将给予更多宽容。
什么是成长股?
净利润增速保持50%左右,持续时间5年以上,符合这种标准的公司凤毛麟角,但CXO板块却集体高光。
泰格医药、药明生物是不同风格的公司,命运却在2016年交汇,净利润均为1.41亿元,随后掀开史诗级征途。
泰格医药年度净利润从2016年1.41亿元增长到2021年28.74亿元,5年20倍,年复合增速83%,堪称奇迹。
泰格医药2021年营收52.14亿元,同比增长63.32%,净利润为28.74亿元,同比增长64.26%,扣非净利润12.32亿,同比增长73.90%。
投资收益19.56亿元,同比增长56%。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87.46亿元(2021年初为52.92亿元),其中上市公司股份1.05亿元(2021年初为5.29亿元),医药基金45.69亿元(2021年初为27.5亿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40.72亿元(2021年初为20.6亿元)。对创新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进行少数股权投资,有能力识别早期投资机会,获得财务回报,并可为CRO业务导流。随着这些初创企业成长壮大并取得成功,泰格医药能够接触新兴技术,获得潜在客户和更多商机。
员工总数由上年末6032人增至8326人。海外员工人数由上年末772人增至1026人。在境外(主要包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进行的单一区域临床试验有132个;在亚太地区、北美洲、欧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进行多区域临床试验有50个(2021H1海外临床项目共140个,其中多区域临床为29个)。海外收入占比由上年40%增至47%。
新增合同金额96亿元,同比增长74.22%,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疫苗及疗法的临床试验。客户对新兴服务,如科学事务、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医学翻译、医学影像和GCP认证咨询业务需求增加。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114亿元,同比增长57.09%。2016年至2021年,国内52.9%已获批1类创新药物的研发有泰格医药参与。截至报告期末,有567个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上年同期为389个。
今年1至2月,仍然发足狂奔,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6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
CXO领头羊药明生物是一个更大的奇迹,年度净利润从2016年1.41亿元增长到2021年33.88亿元,5年24倍,年复合增长率89%。
药明生物2021年营业收入102.90亿元,同比增长83.3%,净利润33.88亿元,同比增长100.6%。
高增速还可持续3年,但逐年边际放缓。产能爬坡情况:2021年15.4万升,2022年26.2万升(同比增长70%),2024年43万升(年复合增速28%)。订单情况:未完成订单总金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其中,未完成服务订单7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9.9%;未完成潜在里程碑订单5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将于3年内完成的订单28.90亿美元,同比增长98.2%。员工情况:2021年底员工人数达9864人(+48.4%),预计2022年底将达13000人(+31.8%)。
收入重心向产业链后端转移,临床后期和商业化生产全面爆发。2021年IND前服务收入增长21.1%至33.92亿元,早期(第I及II期)临床开发服务收入增长9.0%至16.03亿元,明显放缓。后期(第III期)临床开发服务及商业化生产收益增长293%至约49.31亿元,收入占比48%,进入爆发期。2021年商业化生产项目新增7个,整体项目数量达到9个,2022-2023年有望每年新增2-4个,2024-2025年则有望每年新增4-6个,商业化生产项目2025年有望达到20+。
收入分布向全球转移,海外收入占比76%,国内收入占比接近腰斩。北美收入52.29亿元,同比增长111%,收入占比51%;欧洲收入22.76亿元,同比增长410%,收入占比22%,(2020年8%);中国收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2%,收入占比24.4%(2020年43.9%)。中国区收入增速放缓明显,但国内生物药正值高速成长期,预计凯莱英、金斯瑞、博腾、康龙化成将承接分食药明生物外溢的国内订单。强调全球双厂生产策略,其实重心已在海外,产能占比达到62%,到2025年将在欧洲、美国、新加坡累计投资30亿美元建厂。
CXO合理估值区间双重锁定,PEG小于1,且今年净利润对应PE小于40倍,这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今年CXO仍将大面积维持净利润增速50%以上,因为新冠特效药业务堆起的高基数,明年部分公司相对放缓,在更远的未来,可能仅有少数公司可保持高成长性。
医疗器械集体高光 数据来源:Wind
02长跑健将
因为支付环境不同,全球创新药主力市场在美国,而医美主力市场在东亚,行业高景气度有长期逻辑,强监管不会影响C端消费需求。即使对标美国水准,中国合规市场医美渗透率也有3倍空间。
爱美客2021年净利润9.58亿元,同比增长117.81%。核心产品嗨体家族可望高成长至2026年,濡白天使2021-2026年复合增速80%,接力嗨体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肉毒素2024年获批,玻尿酸后下一个蓝海市场,开启第三增长曲线。
贝泰妮2021年净利润8.63亿元,同比增长58.77%。护肤品平均售价提升至49.80元,上年为45.77元。化妆品设计产能1500标准万支/盒,2021 年度满负荷生产,在建产能4500 标准万支/盒。搭建多重功效护肤矩阵,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薇诺娜继续霸占天猫美妆类目TOP10中唯一国货品牌地位。薇诺娜宝贝同比实现超10倍爆发式增长,高端抗衰品牌AOXMED预计今年面世。
翻开医疗器械板块成绩单,有多家长跑健将。
以市场代表性的医疗器械ETF(159883)为例,迄今36只成分股披露2021年财报,其中34只成分股实现盈利,占比高达94%,8只成分股净利润增速翻倍。
医疗器械,不仅有眼前的疫情受益概念,还有远方的疫情受损板块的修复预期。2016年-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8%,预计2022年将达12529亿元,2025年将达18414亿元,增速远超全球。看好长期发展,可关注这一行业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ETF(159883),如果没有证券账户也可通过联接基金(A:013415,C:013416)进行申购。
爱博医疗是最优秀的器械公司之一,消费属性,平台化布局,正处于生命周期朝阳阶段。
2021年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7.45%,预计今年Q1净利润为5500万元到6200万元,同比增加52.75%到72.19%。
本来可以更快。今年以来,国内新冠疫情影响区域较广、时间较长,导致白内障和近视患者就诊量减少,一定程度影响公司业务增速。
爱博医疗形成较好的产品梯度,人工晶状体、OK镜、离焦镜、美瞳、ICL,可接力推动成长,其中OK镜为两三年内核心产品,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24年ICL商业化,达到销售峰值后,爬坡周期才结束。
2021年,人工晶状体同比增长 36.37%,收入占比70%,毛利率87.01%,集采未伤及价格体系。“普诺瞳”角膜塑形镜同比增长 159.54%,收入占比25%,毛利率83.95%,比上年增加 9.22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总额 6632.04 万元,同比增长66.13%,研发费用率15.31%。非球面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即将获批上市,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眼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等产品正在稳步推进临床试验,新增非球面三焦散光矫正人工晶状体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收购天眼医药进入美瞳赛道,扩产项目已于上月投产,年产4000万片,二期项目主体建筑在 7-8 月完工,预计年底实现产线的完备。自主研发的硅水凝胶升级美瞳透氧量可达150以上,挑战国际巨头,预计上市时间为2024年。去年底发布高端框架镜离焦镜片,自此实现软镜+硬镜+框架镜片的主流近视矫正产品全覆盖。
波动一度不可避免,但成长可以抚平所有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