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伍连德,中国防疫第一人,国士无双,一个永远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1910年东北鼠疫吞噬6万人,伍连德开启抗疫先河,67天战胜鼠疫。

人类历史上,曾爆发过三次大规模鼠疫。

一次在公元6世纪中叶,直接摧毁了鼎盛的东罗马帝国。

一次在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令人闻之色变。

最后一次,则是在19世纪末,英法德等60多个国家的上千万民众在鼠疫狂潮中死去。

很多人都庆幸,中国不曾爆发鼠疫,其实并非如此,在我国近代也曾爆发过三次鼠疫。

只不过有一位英雄站了出来,及时遏制住了鼠疫的蔓延,这才最大程度上控制了伤亡。

而这位英雄的名字叫做伍连德——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联星,祖籍广东新宁,毕业于剑桥大学,著名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

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的父亲是从广东台山“闯南洋”到那里的,他母亲的祖辈也是来自台山。伍连德的六个舅舅后来都回国在福建服役于大清水师,大舅林国桢和二舅林国祥都是左宗棠麾下福建船政学堂的优等生。后来,二舅林国祥在甲午海战中担任“广乙号”管带与日舰激战,三舅林国裕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一起为国捐躯,六舅林六经在中法战争中因表现出色被清廷表彰。

这些事迹无不深深影响了少年伍连德,在他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第二年,17岁的伍连德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伍连德于1903年获剑桥医学博士学位,不仅是同届同学中的第一个,而且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华人。可是身为剑桥大学该届第一位医学博士,伍连德却没有资格在英国当医生或申请公职,因为他是殖民地华人。这再次激起了他的爱国心和身份认同感,他愤愤不平地离开了英国,回到马来,在吉隆坡、槟城行医,并宣传进步思想,和朋友一起创办华人刊物,为华人社区争取权利。

伍连德很快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也因此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关照”。

就在伍连德受到诬陷和打击的时候,早已名声在外的他竟然收到大清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一纸聘书,1907年,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开始为中国军队培养合格的现代军医。在京津一带活动期间,伍连德和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人都有交往,受他们的感染,伍连德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0年,东北地区突然爆发大规模鼠疫,上万人死于疫情。

这场发生在东北的鼠疫来势凶猛,但是疫源却在俄国境内。

当时,俄方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将疑似患有鼠疫的务工华人驱逐出境,这些华工只能乘坐火车返回国内,后来鼠疫便沿着中国的铁路交通线,呈爆发状流行传播开来。由于这场瘟疫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死亡率极高,再加上谣言四起,造成了人们对于瘟疫的极大恐慌。民众为了逃避这场瘟疫,开始通过各种方法逃离东三省,反而导致瘟疫进一步向关内蔓延,进一步加剧了鼠疫的传播。

1910年10月,东三省爆发鼠疫,伍连德并不是清廷委派领导防治鼠疫的第一人选。

最初,清廷拟选派谢天宝前往哈尔滨主持防疫工作。

外务部右丞施肇基的自传里记载此事:谢天宝同意去,但有个条件——希望朝廷拨一笔安家费,好让他安心前去防疫。

谢天宝开出了一个朝廷无法接受的数目。既然不能满足他的条件,他便只能谢绝了这项任命。后来,伍连德担此重任并被任命为防疫总医官,与施肇基、锡良等密切配合,在四个月内力挽狂澜,成功消灭东北鼠疫,创造了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迹。

伍连德与施肇基。

伍连德在英国留学7年,期间还曾经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医学院校深造。1903年,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后来在家乡开了一家私人诊所。

1905年,伍连德在槟榔屿认识了一个叫施肇基的人。正是这次相识,让伍连德有机会参与扑灭东北鼠疫的战斗。施肇基是江苏苏州吴江人,曾经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过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在外交部门任职,是清朝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施肇基发现伍连德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向清廷推荐了他。

于是,1907年,伍连德来到天津,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1910年,东北地区鼠疫蔓延,人心惶惶。当年12月,在施肇基的力荐下,清廷任命31岁的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全面负责鼠疫防控。

伍连德身负重任,前往东北地区。

伍连德到了东北地区后发现,这里冬天气候寒冷,出来活动的老鼠并不多,疫情却愈演愈烈。他又了解到,当地出现了不少一人患病,全家疫毙的惨状,便怀疑鼠疫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伍连德通过病人的发烧、咳嗽、吐血、随后窒息而亡,死后皮肤呈紫红色等症状,初步判断这是令人闻之胆寒的鼠疫。

为了寻找足够的证据证实自己的判断,伍连德突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悄悄对病人尸体进行了解剖,从获取的血液样品中得出了结论:鼠疫可以通过人与人传播。

为此,伍连德做了尸体解剖,证明了自己的判断, 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解剖手术。

随后,伍连德向朝廷发出电报,提出了9点防控疫情的建议,也由此拉开了百余年前的抗疫大战。

当时的防疫方法,我们看着非常眼熟。

伍连德给给医生、警察、军人下达各种命令:现场戒严、隔离、消毒灭菌、口眼罩防护、病人救治……

不久,伍连德发现鼠疫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既然找到了鼠疫传播的途径,伍连德就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集体焚毁病死者的尸体。在当时这又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伍连德奏报朝廷,主持朝政大权的醇亲王载沣批准了他的建议。

1911年1月30日,伍连德亲自主持焚烧了第一批尸体。

1月30日,持续3天的焚尸活动开始了,由此也迎来东三省鼠疫防控的转折点。

3月1日,疫情死亡人数降到了0,这场持续6个月,蔓延东北全境,造成6万余人死亡的鼠疫阻击战,终于在伍连德的带领下,取得了胜利。

后来,伍连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成为获此提名的中国第一人。

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推荐人William W Cadbury(汉名“嘉惠霖”),是当时在华著名美国医生、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费城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1909年来到中国,曾在中国工作近40年。

伍连德的诺奖评价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1881-1977),中译“韩森”。在瑞典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曾于1942-1946年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他著有《病理学史》(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diseases),其中一句名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被广为引用。

他给伍连德的诺奖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于其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抗疫实践和“疫的研究”(伍连德英文自传中有此专题),伍连德博士提出和确立了“肺鼠疫”学说(著有《肺鼠疫论述》,1926年,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英文版)。在他带领和组织下,依据科学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确认了野生啮齿类动物如蒙古旱獭为疫菌宿主;通过临床实践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学实验发现和确认了肺鼠疫“呼吸”和“飞沫”的传播方式,并对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追踪调查,提出见解。他于肺鼠疫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流行病科学理论,为公共卫生服务,检疫学、防疫学、疾病社会学等诸多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应是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大致理由了。

与此同时,伍连德下令,封锁山海关等关口,对关外进行隔离。

为了阻隔鼠疫传播的途径,伍连德还发明了一种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伍氏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很快就在民众间推行开来。

由于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到1911年2月,鼠疫逐步得到了控制。3月1日,哈尔滨第一次出现零死亡报告。此后,再也没有收到人员感染鼠疫的报告。伍连德成功地扑灭了东北鼠疫。

伍连德回到天津后,醇亲王载沣亲自召见他,授予二等双龙勋章,并授予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医生获得的最高荣誉。

伍连德留下的最大财富是建立了三所医院。

1918年,伍连德创建北京中央医院并担任院长。1922年,伍连德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总医院。

1926年,伍连德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第三所医院,也就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成为今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194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1940年9月,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之后,伍连德他创办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和肺鼠疫科研所,驻守中国东北防疫、抗疫一线20余年。

1937年,暮年伍连德举家回到故乡马来亚,开诊所悬壶济世;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于他的出生地槟榔屿去世。

伍连德生长于19世纪末英属南洋,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他的故乡,因此又有英侨民身份。但他的诺奖候选人报表“Country”一栏上写明了“CHINA”。此时他56岁,回到祖国服务已28年。

伍连德博士一生受颁嘉奖名衔无数,晚年著有《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1959年于剑桥出版(英文)。

但诺奖申报一事从未见他提及,其中怎样的过程尚不得而知。

这份解密资料告诉我们:伍连德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 ,或说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历史上第一位华人。

写在最后:伍连德:历史不会忘记!

伍连德是我从年轻时起,就极为崇拜的医生:他是医术精湛的医生,以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挽救了死亡笼罩下的东北人;他是不畏疾病的勇士,不计个人安慰,逆风前行,在“死城”力挽狂澜;他是杰出的临床科学家,是第一个在《柳叶刀》发文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他也是行业协会活动的先驱,创建了中华医学会。

伍连德获得的最多的考语是“国士无双”

确实,在那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鼠疫的斗争中,他有着非凡的孤勇。

1911年,中国正处在清朝-民国交替的时间,现代医学体系根本没有建立,遑论公共卫生体系。而尸体解剖、尸体焚烧,更是当时的人们眼中离经叛道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伍连德所面临的挑战,才更为险恶,伍连德的事迹,也感动了许多许多人。

伍连德,中国防疫第一人,一个永远不应该被遗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