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揭秘:京津大手笔的背后,是全新的中关村

一座中关村,半部科创史。

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造就的辉煌,不计其数。

70年走来,中关村已经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品牌、一种精神象征。


01一个时代的醒来

BeiJing Zhong­guan­cun

Initial Stage, 1952-1980


科技的春天、创新之路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中关村地处北京市西北,是永定河冲击而成的一片小平原。


1952年2月,原本是村落、农田和坟茔的中关村,正被繁忙的建筑工地所取代。



依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八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科研院先后建成。


短短十年间,“大学城”和“和“科技城“让中关村成为了全国知识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论断,那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成了几乎妇孺皆知的名言。


中国科技的春天正式到来。


这一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等七个国家,引领和鼓励国人去观察学习外面的世界……


1980年,进入了改革开放初期。


考察美国硅谷后两年的陈春先,在北京科协的同意下利用一所旧仓库的半个屋子,开始了第一代创业之路。


由此,北京中关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02伴随改革开放的30年

BeiJing Zhong­guan­cun

Leapfrog development, 1983-2013


遵循时代脉搏,“贸工技”走向“技工贸”再到产业平台


1983年初,中关村创业第一人陈春先得到了中央的支持,科学家“下海”不再有争议。受“一国两制”启发,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改革方针,这样既能稳住基础研究队伍,又能让有产业抱负的人进入市场,开启了民族创业的先河。


“两海两通”、联想等企业代理的国外电子产品引入国内市场,开创“贸工技”创新发展模式。


瞄准国内市场空白以需求为导向,四通的2401打字机、联想的汉卡、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关村龙腾虎跃的开始。


1995年,瀛海威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竖起,宣告互联网时代降临中关村。



信息时代拉开序幕,全国对计算机软硬件需求空前的旺盛,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应运而生。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伴随着《相约一九九八》的歌声,中关村开始群雄并起,金山、3721、新浪、网易、搜狐、百度……无数个创业神话出现在中关村里。


十年间,中关村由“贸工技“走向了”技工贸“。



时代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2013年,中国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中关村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通过“贸工技”模式积累了创新资金和实力,创新投入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关村周边众多的高校,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人才,也带来无限创新的力量。


政府、科技、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产业。


“中关村”品牌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我国IT产业的摇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


中关村通过规划“一区多园”,开始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村对区域的辐射效应逐步扩散。





03京津协同共促发展

BeiJing Zhong­guan­cun

Regional synergy, 2014-2018


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协同创新


2014年8月6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在天津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备受关注,两市同时专门签署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园区发展定位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


Bin­hai Zhong­guan­cun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四至范围是北至永定新河,南至京津高速延长线,西至塘汉快速路,东至渤海湾,区域总占地10.3平方公里。


园区起步区规划10.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


规划建设研发、办公楼宇110万平米,目前初步建成65万平米。土地性质为零工业用地,规划人口8万,常住人口近4万。


Bin­hai Zhong­guan­cun


2018年12月11日,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运营。


按照“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的运营思路,整合六大创新要素,以“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工作举措,构建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旨在打造京津合作的样板和示范。


Bin­hai Zhong­guan­cun


自揭牌以来,基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科学及科技服务为主导,签约入驻了一大批高精尖优质项目,企业集聚化程度和园区氛围不断提升。


Bin­hai Zhong­guan­cun


04优势互补 紧密融合

BeiJing Zhong­guan­cun

Teamwork, 2018-2020


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协同创新


截至2018年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超过7400家。


天津市于2017到2019年多项创新经济支持与保障政策后,2020年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子女教育保障、医疗医保、职工落户、投融资支持、住房安置、财税统计等六方面的政策支持。


Bin­hai Zhong­guan­cun


滨海新区也相继出台了《经开区加快引育新动能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一系列支持、奖励、保障措施无疑加速的滨海-中关村产业生态氛围。


Bin­hai Zhong­guan­cun

Bin­hai Zhong­guan­cun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重点搭建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市场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体系。


Bin­hai Zhong­guan­cun


重点打造的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获得2019年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众创空间,引入了天津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中心,与科技大学搭建产、学、研深入合作平台,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Bin­hai Zhong­guan­cun




05优势互补 落地生根

BeiJing Zhong­guan­cun

Settle Down, 2021-


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时代


在滨海-中关村,新型政企关系、新型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质要素不断生长,推动了更全面的开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因此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创新雨林生态系统。



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围绕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人才、政策、资本、服务要素,园区搭建与中关村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引入了中国(滨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等创新产业服务平台。


Bin­hai Zhong­guan­cun


同时,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已达到86家,同时聘任了82位双创导师,举办70余场创新培训活动,同时与德国、美国硅谷、芬兰、以色列等建立了合作桥梁,为科技园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支撑。


Bin­hai Zhong­guan­cun


可以明显地看出滨海-中关村正在呈现出多种良性的发展趋势:


  • 产业布局上驱动力从外力(优惠政策)向内力(技术或财富)演变;从政府招商,向开发、运营,产业驱动思维的转变。
  • 产业园跟随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对品质要求提高,注重空间与自然的融合,园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 倚重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大数据的发展,产业园注重深度链接,向智慧化的大平台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制定,生态平台的运营有更多反馈和互动。
  • 空间布局上趋向于城市功能,由核心企业、产业集群导向,再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导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有机结合。


Bin­hai Zhong­guan­cun


Bin­hai Zhong­guan­cun


7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走过不平凡的道路。


中关村无疑一直站在中国创新创业的最前沿,日以继夜的与无数追求梦想、锐意进取的创新创业者砥砺前行。


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生机勃发的时代。


前人不负造化的垂青,创造了今日的中国。未来的中国,需要我们的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