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郭焱夫妇有着丰富的出境旅行经验,他们会带着孩子举家出游,并默契地将旅行定位为“家人相处的时间”。他们说:“一踏上旅途,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会让人不由把节奏放慢,不再受现实牵制。”他们喜欢出境游,会用缤纷色彩填满眼眸、用多样美食唤醒味蕾、用多元文化充实心灵。“最重要的是,旅行会不断拉近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说这话时,他们似乎正为未来的行程规划着什么,又似乎只是在将过去浅浅回想……
旅行是优质的亲子课堂
疫情前,陈波一家的最后一次出境游目的地为澳大利亚。这样的选择,符合郭焱对旅行的定义。她说,旅行是优质的亲子时间和亲子课堂,会时刻提醒她要放慢脚步,珍惜陪伴家人的时光。“澳大利亚拥有你所能想象的所有家庭游体验,绝不会让任何年龄段的旅者感到沉闷。无论是壮阔美丽的大自然,还是憨态可掬的野生动物;无论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艺术,还是新鲜丰富的美食盛宴,都让人流连忘返。更重要的是,在澳大利亚时,一家人收获了难得的惬意时光,也对澳大利亚人热爱自然、生活的态度和享受当下的处世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陈波则强调说:“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旅行会播下‘国际化视野’的种子,让孩子可以体验不同的人文风情,产生跨文化交流、分享的意愿,从而拓宽视野,形成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旅行贵在默契与共鸣
听陈波一家讲述旅游上的趣事,就像在听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可贵的在于共鸣、在于默契。每次出行前,陈波一家都会精心准备款式相似的衣服,或是直接置办亲子装。他们去过新加坡、法国、北欧等地,其中,澳大利亚他们反复探访过多次,维州的墨尔本、大洋路,塔斯马尼亚的霍巴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提及这一次次旅程,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当地人——每次当他们身着亲子服走在路上时,总会有热情的当地人问他们是否要合影留念。
但他们每个人心里的澳大利亚又绝不雷同。陈波用“文化色彩多元的国度”来形容澳大利亚;郭焱则在推荐了牛油果吐司、雷明顿蛋糕等澳大利亚特色美食后,用“美食合家欢”给旅途定下“活色生香”的基调。而孩子对澳大利亚的描述就更加具象,他说澳大利亚是“大自然画家和天然游乐场”,因为这里列入世界遗产的自然文化奇观多达20处,并以野性之美而闻名,他喜欢乘坐墨尔本的普芬比利蒸汽火车在童话中穿行,也沉醉于大洋路沿途壮丽的海岸风貌。他还说,澳大利亚是“新奇体验‘收割机’和野生动物的奇妙家园”,他们一家曾在这里冲浪观鲸、树顶漫步、拥抱考拉、邂逅袋鼠,“在与各种野生动物的互动中,还可在专业讲解中增长见闻,了解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
旅行让无数事成为可能
说起喜爱的出境游目的地,陈波一家首推塔斯马尼亚,他们说,这是一场充满格调的丛林度假之旅,当一家人走进塔斯马尼亚的荒野时,就会走进彼此的心灵。他们将塔斯马尼亚崎岖不平的西南部地区称为“另一个世界”。行于其间,卸去了疲惫和不安,离开了熙攘和芜杂,脚下是一径探入古老松林奥秘的自然步道,眼前是云雾氤氲、船舸潜形的河流;还有数条瀑布以拔壁绝升的姿态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不断向上攀援,却又徒劳跌落,急速的水流力拔千钧。鼻中吸入的是花气濡染的青草香和久违的泥土气,耳中听到的是空中的莺声燕语和叶间的闲虫啁啾。响晴的日间,这里招揽来所有的绮丽秀色,排好队列任你检阅;宁静的夜晚,星闪眉梢、月挂肩头……塔斯马尼亚的荒野似乎抓住了自然之美的全景和细节。“正如当地向导所说,塔斯马尼亚的西部地区狂野、原始,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躲不过与自然美景的相遇,但或许,你最终遇到的却是一个全新的自己。”陈波说道。
吸引旅者在塔斯马尼亚停下脚步的是如童话插页般的海湾村镇。而给全家人的旅途留下生动印记的就餐体验正是在这里。众所周知,塔斯马尼亚因盛产龙虾、太平洋生蚝、章鱼和鲍鱼而闻名。在奢华旅舍赛菲尔·菲欣纳(Saffire Freycinet),陈波一家曾穿上防水高筒靴,站在塔斯马尼亚海水齐膝深处,体验从海里捕捞并直接品尝生蚝的快乐。郭焱是这样描述这次终身难忘的体验的,“晶莹顺滑如琉璃的生蚝入口后先是微凉,之后属于海产品的鲜味慢慢涌现,鼻腔里则会有点淡甜。目之所及,暮色将海水雕琢出沉潜的秀逸气韵,在洋面上留下一片微熹,自然万物和在美食之国畅游的我们都被这天光、水光照得微芒。其实,谁也没有办法主宰自然,但我们可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又或者,让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活着才有意义,你认为呢?”郭焱问道。
提及未来的旅程,陈波说,疫情后,他们还打算去西澳找寻短尾矮袋鼠、沿着凯布尔沙滩骑骆驼、在巴拉德盐湖探索户外腹地艺术、在堪培拉寻找松露、在北领地帝王谷“安寨扎营”。郭炎则补充说,其实,旅行还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就是让无数的事成为可能,前行的路上你可能会穿过绿洲瀚洋、大漠长川,找到冬日花海、夏日雪原;远方的尽头,你也许会看到空中游鲨、水中星河,最终,遇到年少时那个简单、纯粹的自己。“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物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