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只做一件事,拿着笔,不断地刷屏,记录着那串串一直累加的数字,心情大好,小编写网文一年多了,昨天中午发的文章《历经30年艰辛打捞,价值3千亿美金的宝藏终于现身,到底是啥宝贝》,推荐量爆棚,阅读量创纪录,当然是跟自己过往的数据比较了。其中头条推荐超过260万,阅读量28万多,百嘉推荐230万,阅读量超40万,收到各位亲们的近2万个赞,超6000次收藏。
在此谢谢平台的厚爱,更谢谢网友们的支持,当然也不能亏待自己,不买9块的蓝狼了,奢侈一回,买包23的“玉溪”犒劳下自己。说完这些啰嗦真心话,还是继续把文章的下篇给码出来吧!
01 价值三千亿美元
“南海I号南宋沉船的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对广大水下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了,要知道南海一号古沉船,从1987年被发现,历经一捞、二捞、三捞、四捞,直至2007年世纪大海捞,整整耗时20年,然后又用力12年的时间进行正式发掘、考古,到2019年方才基本结束,头尾统共花了32年,许许多多的水下考古工作者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南海一号”,可谓好事多谋,劳心费力,好在成果显著、意义非凡,一切付出都值得。
“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超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以瓷器为大宗,主要出自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等南方地区的窑口,均为出口外销的民窑精品;有超180件/套的金器,重量达2449.81克,器形有腰带、项链、戒指、手镯、耳环、缠等六类。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钱币、银铤、丝绸和部分银铜锡、竹木漆器及动植物遗存等。哦!差点忘了最最重要的宝贝,那就是古沉船本身。
有国外媒体曾预测,“南海一号”产出文物的价值,已经超过三千亿美元了。
对中国来说,这些文物根本不能用价值来衡量,南海一号的出现,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更在于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考古、探究,可以复原和填补古代中国“海上丝路”的历史空白,因此对“南海I号”的考古价值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下面内容根据考古发现报告进行些整理,和大家一起看看它背后的财富密码故事,知识性、趣味性十足,正在阅读本文的您,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对未知的谜团进行拆析下,也许是个正解呢!
02 古船
“南海一号”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沉船长41.8米,船宽11米,设计水线长32.3米,船身高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828吨,载重近425吨,这个吨位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航母”级别了。
南海一号船头朝向为西南240度,是在没有发生侧翻的情况下,船体垂直沉没于海底,沉没朝向应该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按照船头朝向和所获得的文物,大致推断这艘商船当时应该是前往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及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专家介绍说,宋代远航船员较多,经常有百余人。他们分工明确,有船主、纲首、艄公、招头、作头、碇手、水手、火儿等。其中,船主地位最高,或兼纲首,如无船主在船,则纲首是一船之长;其后依次是艄公、碇手、水手等。
考古人员对沉船外侧的贝类生物标本做了统计,推断出南海一号大约是在12月—1月,那时东北季风盛行、利于航行的时间里出航。
发掘表明,南海一号的首舱,可能没装或少装货,在沉船时已断掉,其余各舱内都装满货物,船的承重甲板至今仍依稀可见,上面有流水孔;船身有保存完好的舵孔,是一个“升降舵”,大约开角73度。
舵孔
“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术的重要贡献和发明,对于船的方向控制与推进力有划时代的进步。原先的古罗马和埃及的战舰,都是使用尾桨控制方向,11世纪后,中国发明的船舵传播到阿拉伯地区,15世纪后,欧洲船才开始普遍使用尾舵。
从船的抱梁肋骨看,船身有反复使用与修补的痕迹,是条老船,修补也比较随意,材料多是就地取材,使用了六种木头,其中五种是我国东南沿海常用的木材,另一种可能来自东南亚,说明这船曾远航过。
福建松木
福建杉木
考古专家介绍,从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类型;史书上记载的福船:“上平如横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
“福船”出现于宋代,因主要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亦称“大福船”,宋元时期就是海上的主要运输船;福船为尖底造型,方头阔尾,具有多重板结构与多水密隔舱,结构坚固,装载容量大,抗风力强,吃水深,航行平稳、性能优良等特点,但航速不快。
多重板结构:船舷不是一块木头,而是用了不同的木板错开粘接,多层复合,类似鱼鳞的结构。用材主要是福建地区最常见的杉木和松木,这两种木材生长周期快,虽然纹理松散,不够结实,但可很好地利用了其可弯板加工的性能,做出鱼鳞搭接的船身,在保证船只坚固的同时,也方便后期的更换、维修。
水密横舱壁技术:是中国古代造船的独有发明和关键技术,也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其有四大重要作用:
一、某一船舱因触礁破损而淹水,但却不会波及邻舱,从而保证船只不沉。
二、船壳板、甲板因有众多舱壁做支撑,增加了船体的刚度与强度。
三、舱壁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的同时,使桅杆得以与船体紧密连接,可建造多桅多帆,增加航行动力。遇到逆风时,可以把桅杆放倒,减少船的受风面,也有利于通过限制高度的航道。
四、利于装载、存放货物,合理、有效利用空间。
桅夹
“南海一号”船上有400多公斤石锚和40多公斤的。据考,中国当时已经有了铁锚,但南北方的泥性不同,北方的泥性利于铁锚,南方的泥性透过木石组合,锚能获得更大的抓力,同时也由于铁在当时很稀缺所致;小锚的发现,是否可以说明当时的“南海一号”带有小艇,在浅水码头等不便停靠之处,其可方便人员上下船、小货装卸等使用?
小石锚
2010年,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尽量长久保存住这艘无价之宝的古沉船,相当考验现代人的智慧和技术。
在宋朝时,我们就有这么好的大船,没用于军事,却只用于远洋贸易运输用,着实可惜,若靠它也像后来的西方殖民者那样去世界各地霸占掠夺,世界大一统就是中华帝国了,就根本没那些宵小的事了,可是华夏民族骨子里就是文明、和善、友爱,没有那邪恶基因。
03 古瓷
中国瓷器,造型美观大方,釉色透明滋润,胎质坚实细密,不仅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优点,而且表面光滑,易于擦洗;自唐宋以来,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以日用之碗、盘、杯、碟为主。
据考证,在中国陶瓷到达东南亚之前,当地居民要找到一个容器都不容易。宋《诸蕃志》载:东南亚地区,流眉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渤泥国“无器皿,以竹编具多叶为器,食毕则弃之”。可以说中国瓷器、陶器的到来,改变了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美的瓷器更成为阶级和财富的象征。
沉船素有“时间胶囊”之誉,船货瓷器与陆上的遗址、墓葬、窑址等出土瓷器的最大不同,就是数量大、窑系多、时间准,沉船古瓷器对中国古代外销瓷准确断代,以及批量化外销起始时间的界定,具有重要作用。
“南海一号”船上所载瓷器,都是南宋时期的外销瓷,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福建闽清义和、福建磁灶等五大民窑。在发现较完整的瓷器中,往往开口不是较大就是较小,大量的瓷器印着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特色的花纹,这是典型的外销瓷风格,甚至有可能是直接的外来定制货。文物中有件鸡冠花纹石砚台很有意思,它倒置后是一个高脚玻璃杯的造型,鸡冠花纹和高脚酒杯是当时阿拉伯世界国家的流行纹饰,由此可推测该船上可能有阿拉伯人。
出水的瓷器中,以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和磁灶窑的绿釉居多,还有不少颜色各异的陶制罈罐,尚没有非常明确的鉴定表明有瓷器出自广东,考古学家由此推测,船可能是从江浙或者福建出发的,福州或泉州的概率大些。
至于景德镇的瓷器是在浙江、福建,还是广州装船的,还有待考证;根据历史资料,古代景德镇瓷器大多是走水路销往江浙,水路加陆路销往广州等地。
南海一号沉船有一件瓷罐,底部墨书有干支纪年“癸卯”,对应的纪年就是公元1183 年,为南宋淳熙年间,可推断出沉船大致为宋朝初年的船只。
在出水文物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每一件瓷器底部都保留着毛笔书写的字迹,简单而粗糙,似乎是随手写下,有些像姓氏,有些像地名,还有的像官职,如“李大用”、“六哥”、“林花”和“李长保”、“陈”,这些若为人名,他们会是谁呢?船主?窑主?瓷器订户?货主?有的专家认为这是货主对自己货物进行区分留下的印记。
04 铁器
南海一号船发掘出来的铁器总计超过130吨,全都被码在瓷器之上,有的还放在甲板上。铁器由于长期浸泡于海水中,被腐蚀氧化后与海泥、贝壳和船上陶瓷器,形成体状怪异、坚硬笨重的巨大凝结体,数量超百块。经过人工剥离后,发现是成摞的铁锅和捆扎好的铁钉;铁锅依锅体口径叠套,外形呈圆柱摞状;铁钉为圆首铲形船钉,铁钉尖部对角,数十枚以竹篾捆绑。
铁在宋朝可是稀缺物,看看两宋大规模使用铁钱就知道其战略地位了。学者估算,宋朝年生产铁大约只有7-10万吨左右,因此宋超在大部分时间里禁止铁制品贸易,这铁锅、铁钉极大可能是走私货。
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上的大批量铁锅、铁钉,大概率来源于佛山。
清朝时的佛山制锅图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佛山铸铁业十分发达,在生产技术上,创造了独有的“红模铸造法”,用这种工艺铸造的薄型铸件,金相组织十分均匀,表面光洁度极高,成品率百分之百;佛山铁锅以锅薄及表面光滑节省燃料而名扬全国,一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前,佛山都是中国最大铁锅出口基地,一直供不应求,原料、半成品、成品皆由官府直接把控。
至于南海一号载运的铁锅、铁钉是否真的是广东佛山铸造,还有待考古研究的新发现。
早前,有专家根据南海一号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直立姿态”沉入海底,以及船货为上铁下瓷,从而认为,当十几万件来自中国各大名窑的瓷器,运到码头后,从底层的水密隔舱开始,逐层逐仓整齐码放,到了广州港后,又接了大运单,船家从货品搬运时间以及成本计算,没将数万件瓷器先下船放置,再将重量较大的铁件放在船底层,而是根据有限的位置,将大量铁锅、铁钉堆放在瓷器上方,包括甲板上面,不到仓的原因还有可能是,铁件要先卸货给卖家,只好放在最上层。
然而,就是这种错误的装船摆放方式,导致了最后船沉人毁的宿命。
05 动物遗骸
“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大量动物骨骸,包含家鸡46只、家鹅40只、9只猪,绵羊的数量最多,高达86只。
长期出海,带着活体动物,一边饲养,一路航行,一路宰杀,可吃到新鲜肉品、禽蛋、羊奶;羊最多,也许船上阿拉伯人多,宗教信仰要吃羊肉。还有航行时,船上人员也会通过捕捞海鲜以扩充食物来源。
这些可以从发现的动物骨骸上,有屠宰和烧烤的痕迹得到证明,
考古学者在船上还发现了不少酒坛,提取了生物样本检测,发现是米酒;更令人惊讶的是,还发现几罐完好的咸鸭蛋,好像没提过有皮蛋。
以上这些发现,与宋代《岭外代答》记载的“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高度吻合。
在南海一号上,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两具眼镜蛇的头骨,由此推断出船上可能有印度人,毕竟眼镜蛇是印度人的专属宠物。
令人不解的是,在“南海Ⅰ号”上发现的所有动物骨头中,没有理应常见的鼠骨,而同为宋代的福建泉州湾后渚沉船上,最多的动物遗存可是鼠骨。人们猜测,一是可能老鼠骨骼较轻,随洋流飘走了,二是难道当初的外贸就有严格的动物防疫措施了,也许真有这回事。据传14世纪中叶起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就是来自欧亚草原的老鼠乘船带到欧洲的,古人也知道老鼠疫的恐怖?
06 植物遗骸
“南海一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植物遗存,考古学家利用先进技术,从甲板及船上各处发现、提取了3105粒植物种子和果实,可分为水果、坚果、瓜类、谷物、香料等,多达19类植物种属。其中多数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包括梅、槟榔、橄榄、荔枝、葡萄、锥等,锥栗最多,达1974粒,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63.6%,梅核次之,占25.7%,几乎都是岭南及福建地区的品种。
坚果属于干果,利于长期保存,而梅子、橄榄和槟榔等核果,不利于保存,但适于腌制,南海一号发现了咸鸭蛋和糖渍的植物果核,说明这些植物都是为了远洋航海特意选备的,永泰李干、闽清橄榄久负盛名,似乎和这艘沉船有密不可分的牵连,再加上闽清瓷器,能佐证该船是从福州出发的吗?
在“南海一号”沉船上,植物考古学家还发掘、鉴定出了31粒胡椒遗存物。胡椒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贵重物品,胡椒何时传入中国,在学术界尚未定论,主要原因是缺乏考古实物证据。在“南海一号”发现的胡椒遗存表明,至迟在13世纪中早期,中国人已经利用它烹调食物。
此外,甲板上还散布着少量水稻、冬瓜遗存,更多的遗存可能已随洋流漂走。
“南海一号”上提取的胡椒粒
07 金银器
从最早出水的那根1.72米,半斤多重的金链子看,那是条腰带,佩戴他的人应该膀大腰圆的壮汉,身份高贵不一般,并且爱张扬。
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在清理凝结物时还发现了一枚鎏金龙纹手镯,这个手镯口径比普通家用饭碗要大,两端雕成了龙头形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而雕刻龙纹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有人由此推测南海一号是否会和南宋皇帝有关?难道皇室成员参与了这趟外贸之旅?
还有三个风格不同的戒指,分别是阿拉伯、欧洲、中国风格, 应属不同人员所有,可见船上人员、人种较多。
“南海Ⅰ号”沉船前后发现的铜钱、铁钱数量达17000多枚,经过几百年的海水侵蚀,大多数钱币粘结在一起,面像模糊。这些铜钱中最早的是东汉时期的“货泉”,绝大部分为北宋时期不同年号的铜钱。年号最晚的一枚是宋淳熙年间的,结合前头说的有一件瓷罐上写有‘癸卯’墨书,由此更进一步推断“南海Ⅰ号”的沉没年代不早于南宋的淳熙年间的公元1183年。
宋代铜钱在海外诸国普遍行用,海外各国将其作为硬通货,易中天先生曾说过:“宋代铜钱的地位 相当于现在的美元,是当时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以至于有人走私铜钱。”
其实,我国古代铜钱外流现象很普遍,而两宋铜钱外流是最严重的。宋朝人描绘铜钱外流盛况时说:“南宋时,三路舶司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协尤甚”,“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
根据各国考古发现,近如东亚高丽、日本,东南亚阇婆国、爪哇、新加坡等地,远至印度、阿拉伯、非洲甚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都发现有宋代铜钱,由此可见,大宋王朝的辐射影响力和当时的贸易交流之频繁。
“南海一号”出水铜钱
宋代海上贸易的繁盛,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出口陶瓷、丝绸、茶叶、纺织品等手工业制品, 进口香料、药材、胡椒、珍珠等,贸易顺差巨大,偏居一隅的南宋王朝,国库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仰赖外贸商税收入;量当时的皇帝都认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贯’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据史书记载,宋朝廷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密州(青岛)等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设立 “市舶司”, 其职能类似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抽税、发放“公凭”(贸易许可证)、采买进口商品、维护港口、禁止走私等事务;由于当时市舶事务过于繁杂,朝廷后来又在温州、秀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的二级机构市舶务,在县镇设置三级机构市舶场,每年的市舶税收为以百万贯计。
在宋代的海岸贸易管理上,有《关与关监控制度》,朝廷会派官员在远航贸易的船上核查、监督,防止走私、偷漏税,当船只出海时,官员下船返回,同时规定远洋贸易船不允许在沿岸航行,以防夹带私货。
08 人类遗骸
沉船自发掘以来,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当时船上的人到哪去了?怎么没发现人骸骨呢?沉船全部发掘后,最终还是有了结果。
发掘的后期,在船的不同位置总共发现了为数不多的人类遗骸,包括有下颌骨、肋骨、臼齿、趾骨、锁骨和颅骨、指骨等,“南海I号”是我国唯一一艘发现了人类遗骸的古代远洋贸易沉船。
后来考古人员把部分遗骸做了DNA测序,结果排除了遗骸是黄种人的可能,由于骸骨发现的位置是在不容易逃生的下舱内,其身份有可能是外籍水手,那么更多的其他人哪去了,众说纷纭,也许跳船逃生,也需全部溺亡,尸体发胀飘走了。
沉船上还有大量的银锭、玉件、铜铅锡器、木漆器、印章、铜镜、木梳、观音像、砝码、秤盘、试金石……,限于文章篇幅,就不展开说了。
大部分的考古发掘工作在2019年基本结束,先后出了多份不容内容的考古发掘报告,鉴于“南海一号”沉船的规模性、重要性、代表性,该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南海一号”沉船,33年的发现、发掘、考古的过程,几乎涵盖了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每一个阶段。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经典之作。
考古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还原历史信息,那么“南海一号”沉船当时是个啥状况,成了众多关心者的焦点。有专家根据所发掘的文物提供的种种信息,结合历史资料,做出了大胆的推断,那是一个壮观而又悲惨的故事。
09 悲壮
南宋早期,东南沿海的外贸生意非常火爆,福州、泉州、广州各港口,船来人往,车水马龙,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产源源不断地在这些地方装船,销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欧洲等地,来中国采购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居住有好几万外国商人及其家眷。
某年的冬季,北风起,人马喧,又到了出海远航的好时节,福建泉州的外贸商们忙碌了起来,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他们从各商行置办的瓷器都已到位,从各窑口定制的货也拉到了码头,主要是德化瓷、晋江瓷、浙江龙泉瓷,还有闽清义窑瓷,花样、款式繁多,优质、普通的相搭配,可满足国外不同客户的需求。
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拥有瓷器是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直接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
货差不多备足了,商人们联系到了当时最大最好的客货两用远航船—福建大福船,既可装大批量货,也可捎带不少旅客;因此,当时船上除船员、商贾外,还可能有不少官员、使节及他们的扈从,国际旅游爱好者。
10几万件的瓷器,搬上了船,至于装船情况,宋人给我们描述过:“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这次出海,目的地是阿拉伯伊朗的某港口,这条航路,船老大已走了几回,沿途要停靠、补给、贸易的地方也算熟络,他们知道,这一去一回怎么也得个2年左右时间,因此路上的吃喝用度要备足,最关键是船上还有富贾豪客,达官贵人,所以船上的伙食要办好,保证供应,高价卖给客人,也可狠捞一笔。船老大买鸡购鹅,赶猪牵羊,水果、蔬菜也得带上,特别是保存期长的栗子和梅干更少不了。
客商们的出国、外贸手续办好后,福船一路顺风南下,10来天后,就到了广州港,这里也是南宋的又一个外贸物流、人流集散中心,船靠岸后,商人们又上岸购买了不少景德镇产的精品瓷器,这货在西方最为抢手货,贵比黄金,这一趟买卖要赚大钱,主要靠的还是它。
临开船前几天,又有客商找到船老大,说帮忙把一批铁锅、铁钉运往安南,船老大犹豫了下,这可是走私货啊,还有福船各舱室都被商人们瓜分殆尽,余载量也不多,加之铁器太多太重,超过25000斤,堆在瓷器上方,不符合“下重上轻”的载货原则,有安全隐患,但铁件商人的这批货急着出去,愿意出高价运费,并且说已买通了相关人员,不会被查处走私。
船老大考虑到铁件运往安南,航路不远,时值冬季,天气良好,海上极少会有大风浪,看在高额运费份上,也就同意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对自己的福船和航海经验信心满满。
福船从广州港出发,也许有点儿超载了;不日,航行到了广东阳江的上下川岛附近的海域,天气突变,竟刮起了冬季里罕见的大风,性能优良的福船,也在风雨交加中,前后起伏摇摆了起来,此时船舱上层,尚未被牢牢固定住的一摞摞铁锅,开始在颠簸状态下偏移滑动,往船头方向溜去,有一部分直接撞击到了船头。
由于铁锅重量与数量都十分巨大,竟把船头给压断裂了,没了船头的福船,顿时失去了平衡,前端带着后端快速下层,在船尾的人员纷纷跳水逃生,那些有钱的货主眼睁睁看着自家的货物就要沉入大海,却无可奈何,只好解下身上的重物,弃船逃命;无奈,风浪太大,全船上百人一起葬身在那片海域,无一人逃出生天,因此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此次海难没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
以上这些只是根据沉船文物考古透漏出来的信息进行编述,正在看文章的您,也可大胆地天马行空下,说说船是从哪首发的,宁波、福州、泉州、广州?沉船的最大原因是铁锅惹得祸吗?那条大金链子的主人是国人还是老外?船客中有皇室成员吗?丝绸、茶叶哪去呢?……
至于实际情况如何,还是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考古验证,正因为南海一号给出了多多的线索和谜团,致使人们对它的考古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着迷起来,也更有挑战性。
制作精良的福船、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的航线,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财富,却尚未出国境,就葬身海底,“南海Ⅰ号”就此“凝固”,直到800多年后的1987年,这艘当时最先进的福船才重新进入现代人的眼帘。
结语
“南海一号”沉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的一颗闪亮明珠,随着这条路上更多文物的被不断考古、发掘,这样的明珠将越来越多,把它们串联起来,将给我们呈现出一部恢弘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画卷,涉及中国的航海史、外贸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关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方方面面;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和实现百年复兴伟业的今天,我们期待这部画卷越来越连贯、越来越清晰,继往开来,借古励今,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