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日报网12月15日电(记者王旭泉)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期间,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于12月14日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近10个国家的2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在京专家、北语师生代表近40人参加线下会议,会议实况也通过中文联盟平台进行了在线直播。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宋永波副书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会议聚焦“教学资源建设”,探讨如何推动教学资源的标准化、本土化和特色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文化、社会和经济属性,加快打造一批经典性、原创性、创新性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学资源体系。

开幕式上,刘利教授从“强化顶层设计”“服务世界各国本地化发展”与“发挥现代科技优势”三个方面,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殷切期待与具体指导。宋永波在致辞中用三个“新”概括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需求”与需要的“新举措”,对过往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郭风岚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和上午的研讨。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梁宇编审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助理赵丽霞分别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发展报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三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解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Galal Walker)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施歌编审和华东师范大学丁安琪教授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三项成果的落地应用分享了各自的想法与观点。吴伟克教授认为中文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施歌编审认为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着“变与不变”,新时代教育技术、教学需求、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没有变,立足国际视野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自信的原则没有变,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服务高质量教学为目标的初心没有变。丁安琪教授分享了自己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工作经历,提出优秀教学资源可以助力教师成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下午的专题讨论,由吴应辉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教授、周小兵教授、苏英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志平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晓慧副教授围绕“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教学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刘珣教授提出要深化对中文和中文教学特点的研究,这是推进新时代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李泉教授认为,资源建设要有标准,对资源的界定应“宽泛化”,将来还应建设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资源;朱志平教授强调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迫切性;周小兵教授建议从顶层设计、精准对接、优化教材编写、组建高质量团队等路径实施“中文+职业技术”教育;张晓慧副教授认为,应该以标准、问题、需求、未来为导向,使教学资源既能“助教”又能“助学”;苏英霞教授则从“为何建设、为谁建设、建设什么、怎么建设”四个角度谈了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后半段研讨邀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顾安达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意大利罗马大学马西尼教授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宋凯主任,就“服务当地,加快教学资源本土化和特色化发展”开展在线交流。三位外籍专家分别分享了本国国际中文教学的开展情况、面临问题,对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宋凯结合中国对外经贸形势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现状,就国际中文教育如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出企业既是中文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教学资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具有提供中文教学内容、传授中文教学方法、承载优秀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功能。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的举办将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带来更为明确的方向,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