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张家界莓茶打造永定区“一县一特”脱贫致富新引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5日讯(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宁惠 李金)11月14日,细雨蒙蒙,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乡长寿村莓茶基地,仍有许多观光的游客。长寿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双说,过去村里的莓茶每公斤卖240元,前不久在村里举行“探秘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论坛后,每公斤莓茶最高卖到2000多元。

近年来,永定区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张家界莓茶”作为“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发展,打造了集茅岩莓栽培、生产、加工、商贸、体验、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园,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具永定特色的主导产业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深秋时节好采茶。永定区茅岩河镇长寿村青山环绕,乡亲们正在莓茶基地,一边唱着山歌,一边用灵巧的双手采摘今年最后一季莓茶。据悉,永定区莓茶种植面积已近5万亩,年产莓茶超过600吨,茅岩河镇、罗塔坪乡、三家馆乡等主产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已有4000多户,10000多人依靠种植莓茶脱了贫。

种植莓茶让贫困户实现致富

顺着新修建的水泥道路径直往峡谷方向行进,眼前陡然一片开阔,青色的茶叶一茬茬,风吹过时翻起绿色的波浪。这一个村的张家界莓茶园,是永定区莓茶示范基地,是专门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而“承包”。

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产业基本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定区邀请本土林业专家已及湖南省农业大学专家对野生显齿蛇葡萄藤驯化并采用扦插技术,成功实现人工栽培,同时实施产业帮扶,发动群众、特别是精准扶贫对象广泛种植,罗塔坪乡长寿村村民张春华就是产业帮扶的受益者。

种莓茶最大的吸引之处,是它可以当年收益。今年,脱贫户张春华家的莓茶种植面积已达140多亩,年收入已达40万元。张春华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家里的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家只一间房子,床铺都是用床单隔开的,自从精准扶贫政策下来,让我栽上莓茶,现在已经修了两层房了,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我们也有自己的房间了,我还给儿子买了小车,我老公买了个农用车。”

同为精准扶贫对象的覃红玉夫妻俩原来在福建打工,听说家乡莓茶市场前景不错,也返乡自己创业开始种植莓茶。“现在家里种植莓茶一年都有一、二十万,曾经的老板怎么叫都不会再出去打工了。”罗塔坪乡长寿村脱贫户覃红玉满脸喜悦。

新经营模式让产业实现发展

2014年,作为莓茶种植的“老资格”——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在罗塔坪乡建立生产基地,并成立民生茅岩莓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公司除了自己流转的500亩,还向农户签订了4000亩的收购协议,基地负责人龚培源说,要干就要干大的,带着乡亲们都富起来。

打破固有的“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直接产销对接,以高于市场价1元每千克的价格收购鲜叶,茶农每亩可增收5000元,对新增亩基较大的农户,实行每亩500元的补贴。

因地制宜搞产业,因人而异帮脱贫。合作社还向全乡的精准扶贫户提出了不同的政策,种植周期内提供无偿帮助,即使不签合同也能收购,断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种植、采摘有专人指导,收购、加工就在眼前,罗塔坪乡以莓茶为基点,产业脱贫“整乡推进”。 长寿村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茶农袁永华说:“加入合作社以后,价格更稳定,销路更远、更广,总的一条,我们捆在了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品牌。”

莓茶成为一县一特发展新引擎

相传公元937年,土家族人就已经开始食用茅岩莓。截至目前,永定区莓茶的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基地主要集中在茅岩河镇、罗塔坪乡、三家馆乡、桥头乡等5个茅岩河流域的乡镇,从事莓茶种植、初加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00余家。

以茅岩莓规范化种植、商品化生产、电商化经营、农业+工厂+旅游的模式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发网上销售产品及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实施网络销售,已经远销北上广等30多个省市,飞出国门成为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外国朋友的杯中佳品,成为永定区“一县一特”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引擎。

截至2018年,张家界莓茶被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区从事莓茶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家,实现产值达4.75亿元,不少农民的钱袋子,因为一株莓茶鼓了起来。到2020年底,永定区莓茶种植规模达10万亩,提质升级改造莓茶加工生产线5条;新建莓茶物流配送中心3个以上;新建莓茶物流配送中心3个以上;新建电子销售服务平台和营销网点等。

据初步估算,永定区莓茶项目范围将涉及163个村,占全区建制村的52.3%,涉及脱贫建档立卡人口33804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53.2%。将增加直接就业人员1.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2万人,为参与莓茶产业建设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