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村是草场镇的一个美丽乡村。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米易枇杷”的主要产区,产品畅销北京、广州等20余个省、市,相继出口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县强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草场镇持续深化米易枇杷生态园国家AAA景区创建成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田园变公园、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的美丽幸福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绘就,龙华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路阔步前行。
夯实基础 增景提质
从米易县城,顺迎宾大道前行,一条宽敞整洁的沥青路呈现在眼前,这条新修的道路,一头牵着县城,一头连着位于龙华村的米易枇杷生态园,被村民形象地称为“枇杷路”。
亦路亦景,两旁田间苍翠、农舍俨然,乡愁随处觅揽。顺路而上,走进米易枇杷生态园,景观池、步行廊道、儿童休闲体验区依次展开,一个人可以林中漫步,一家人可以欢声笑语,一群人可以笑侃大山。
我县今年实施的米易枇杷生态园改造提升工程,有田间观光采摘道路,有创意景观小品,有特色农产品出口商品展示厅......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王利荣十分感叹:“现在村里漂亮得不要不要的,生活在这里两个字,幸福!”
归雁秀林 乡贤惠民
乡村振兴,人才为重。草场镇党委、政府和龙华村两委深知,做大做强枇杷产业,必须以人才为支撑。近年来,龙华村“三链相扣”,强力推进党建引村、人才强村。
建立引领人才“成长链”。紧扣村组班子建设和枇杷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农村外出优秀人才“归雁工程”,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113人,发展农民工党员36名,将41名优秀返乡人才纳入龙华村后备干部人才库,20余名村组干部均由返乡人才担任。龙华村党总支先后荣获市、县先进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组织部推荐参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建立技术人才“培育链”。通过“专家+乡土”“果农教果农”等方式,培育土专家57名、种植能手620人,每年培训乡土农技人才1200余人次,产业园枇杷冬春控时、高效节水灌溉、绿色防控“三项技术”普及率达98%以上。大力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引进物流企业、电商服务站点入驻园区,推行“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累计发展电商257家,2020年,园区线上营业额达1.6亿元,直接助农增收1200余万元。
建立引才借智“连接链”。依托枇杷产业发展,成立“新乡贤联谊会”,积极搭建乡贤出智、出力平台,引导乡贤反哺家乡。建成中国农技协四川米易枇杷科技小院,与热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共建,借助专家团队力量,搭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围绕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人才、科技、实践、应用“零距离”,为枇杷产业园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村民杨超说:“以前,村上很多人对枇杷种植技术都不太懂,村上组织专业人员下地来专门指导,而且每年科技小院都会入驻专家,平时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想办法给我们解决,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乡村治理 诚信红线
枇杷产业品牌打造,规范为本。近年来,龙华村针对枇杷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实施“阳光用水”制度、“诚信红线”制度,有效解决了果农枇杷产业发展中争水、过度使用农药、提前上市扰乱市场等问题,成为了保障枇杷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
阳光用水。近年来,龙华村积极推广高效节水项目,1000多户果农安装了高效节水设备。村民自发成立用水协会,制定了“阳光用水”制度,对果树灌溉统一安排,“什么时间用水?”“用多长时间?”一张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但保障枇杷灌溉用水,还有效化解了果农用水矛盾。
诚信红线。全村枇杷种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规范使用农药、统一销售时间。制定《龙华村枇杷协会黑名单制度》,群众和商家都可以据实举报,严格奖惩。果农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监督者,大家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化茧为蝶 奋勇前行
上世纪90年代,龙华村还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纯收入仅700元左右,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龙华村枇杷种植规模已达7000余亩,总产量达5000吨,产值达1.05亿元。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853元,98%以上农户住上楼房,59.7%以上的农户家庭拥有小车,98%以上的农户家庭拥有摩托车。
如今的龙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村”“网红村”,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和四川治理有效名村等诸多荣誉于一身。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龙华村将持续念好“枇杷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来源:米易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