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技赋能:稻种出湘 飘香海外

金秋,隆平高科长沙关山研发基地,一片金黄。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刘帅兰 长沙报道

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隆平高科长沙关山研发基地,一片金黄。

这片金黄,代表的不仅是丰收答卷,更是其背后的科研意义。这一片更优质的黄,将惠及千家万户。

在这个季节,隆平高科还面临着另外的一张“答卷”打分。

为加快湖南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湖南省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2017年,湖南启动了首批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的认定工作,隆平高科申报的“湖南省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18家基地获批认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历经3年多的建设,这张“走出去”试卷答得如何?

9月底,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湖南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的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在这场验收会议中,答卷徐徐展开。

9月底,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湖南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的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

助推种业“走出去”

一粒种子,要想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不容易。

在1999年成立之初,隆平高科就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成为国内较早一批走向全球的种业企业。

2017年,隆平高科围绕建设“湖南省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在巴西、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等地,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示范、国际技术研讨交流、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等工作。让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集结号吹的更响。

具体做的怎么样?用数据说话。

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宫俊涛介绍,建设期内,印度基地共1个品种通过国审,7个品种通过州审,巴基斯坦2个品种通过国审;共建设有5个海外创新实验室,通过互派专家,充分发挥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优势,促进资源、技术和人才的高速流动;国际科技交流涉及12个国家,参与技术培训的达到100余人次,为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提供有力技术和人才支撑……以隆平高科种业国际合作为龙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种业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杂交水稻成为科技外交一张“亮丽名片”。

打造种业创新大平台

“湖南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项目的建设,也给很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改变。

项目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菲律宾2020年的推广面积达到了22万公顷,实现当地粮食增产 22万吨,实现当地农民增收0.5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印度市场计划推广品种8个,预计给当地农民增收5000万卢比。促进当地就业,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印度研发中心平均每天用工人数20余人。并参与当地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帮助贫困学生圆梦。

产品“Guard牌杂交水稻种子”是巴基斯坦市场上最值得信赖的品牌,每年为巴基斯坦增产4亿公斤,可以为巴基斯坦创汇1亿6千万美金。

自成立起,隆平高科就把先进的杂交水稻种子和栽培技术引入巴基斯坦,目前市场已有60多家杂交水稻进口公司和10多家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公司,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超8百万公斤。

宫俊涛说,通过组建“湖南省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有利于将分散的育种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起来,并整合吸收全球资源、技术和人才,打造种业创新大平台。

拓展国际“朋友圈”

“湖南省种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项目的生动实践,是湖南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南积极履行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在国际上树立了开放湖南的良好形象。

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日益拓宽。通过争取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支持,组织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美、加、俄、德、英、法等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埃及等亚非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渠道。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湖南北卡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聚合优势资源和力量,培育了一批“走出去”典型。另一方面,举办发展中国家培训班,促进了湖南与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断丰富。以产业和科技资源优势为支撑的综合性合作进一步丰富。一批对重点合作国别的科技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和论坛、专题推介和项目对接等活动成功举办。

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蓬勃开展。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对香港、澳门科技创新合作。依托省重大经贸活动“港洽周”举办科技创新对接会、学术研讨会……

立足本土,面向全球。

播下科技的种子,浇灌合作之水,收获发展的果实。

一系列科技创新的多边协作,推动湖南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也助力拓展了国际“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