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金栋
小镇蔡家坡的话题一言难尽,但多数与陇海铁路有关,所以,在回忆蔡家坡之前,有必要追溯一下陇海铁路的修建史。
1936年,还在民国时期,贯通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修到了陕西宝鸡,1937年3月1日,宝鸡车站正式通车运营。实际上这条铁路的修建从1906年就开始了,历经多年,坎坷无比,八十多年前的经济、技术、人员条件远远不是今天能够想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还在抗日战争年代。经历坎坷、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直到1953年才修通到终点甘肃兰州,时间跨度将近半个世纪。
陇海铁路的通车,迅速改变了陕西关中地区的落后面貌,铁路沿线的市镇都从中受益,宝鸡境内的蔡家坡、虢镇、十里铺地区都因铁路的通车迎来了内迁的企业、逃难的难民、过往的客商和应运而生的工合组织,籍籍无名的小城宝鸡开始成为了中国“战时景气的宠儿”,从典型的农业县城加速转变为工商业城市,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热点地区,而距离宝鸡40公里的蔡家坡,也同步地繁华起来。
毕竟是小镇,再繁华也是一两条街道的事,这在宝鸡的县城中再普通不过。然而蔡家坡的不同,并非街面的繁华热闹,而是以一镇之力连接周边岐山、扶风、眉县、虢镇、太白五县,成为了交通的中心、贸易的中心、文化的中心、美食的中心和产业的聚散之地。
陇海铁路沿渭河在蔡家坡穿城而过,因渭河久不通航没有航运价值,周边五座县城要么车站太小,要么距离太远不能享受铁路交通之便,蔡家坡就成为了人员的中转站和商品的集散地,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至今80多年从未改变,这便是蔡家坡的价值所在,一个小镇服务五个县城的人员出行往返和生活生产物资,这在整个西北地区仅此一例,绝无仅有。
上世纪40年代以来,企业和人口的暴增,使得蔡家坡商品交易空前活跃,因地处渭河平原中部,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让世世代代生活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粮食蔬菜生产加工自有一套,贸易的本质是交换和增值,北边原上的岐山、扶风县盛产小麦和玉米、擅长酿醋和各种面粉制品,而渭河南边的眉县、太白有种植瓜果蔬菜和采摘山货的传统,中间的虢镇又依赖于蔡家坡的交通便利,于是这几个县都选择蔡家坡作为交易的市场,稍早的市场意识让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了经济贸易的中心,建立了最早的集贸市场,贡献了最多的税收,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为利往,成为了县城CBD。
经济的繁华,必然孕育出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从每年的五丈原庙会到十一月初的蔡家坡物资交流大会,秦腔必不可少,这个“古调独弹”的古老剧种凝聚了大量的中老年观众,和过完年正月里的“耍社火”一样,传承了多少礼仪和美德,又进一步成为西府家风的来源。不仅如此,蔡家坡因为其大型企业多、青年员工多又成为时尚文化的承载地: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舞厅、歌厅、音像店、书店、篮球、足球联赛、企业俱乐部的演艺、汇演,进入新世纪后的网吧、酒吧、小影厅、街舞、广场舞和各色品牌潮牌专卖店,最好的车最高的楼最大的医院最豪华的餐厅,甚至还斥资在渭河边建造了”关中天下”和”三国小镇”这样的仿古特色小镇……无不引领着周边城镇的潮流,以至于“世界的新加坡,中国的蔡家坡”这句话成为一句流行语,土洋结合的蔡家坡成为西安和宝鸡之间的一个文化符号。
1949年11月,宝鸡市“抛弃”了蔡家坡区,把她划归岐山县管理,于是她深深打上了岐山的烙印,几十年来也成就了岐山人和岐山美食,人且不说,光是“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岐山醋粉”、“岐山空心挂面”、“岐山醋”这些响当当的岐山传统美食,又有多少是通过蔡家坡火车站、蔡家坡高速出入口宣传出去和发扬光大的?周边眉县、扶风、虢镇、太白的特色美食也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再走向外面的世界,这里就是西秦美食的窗口。
那些早年间因抗战内迁的蔡家坡三大厂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层面布局在渭河南岸的陕汽、陕齿、前机、宝光,构成了蔡家坡地区的工业基础。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配套省属、县属中小工厂也越来越多,1995年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之后,产业有了明确规划,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常住人口聚集到20万,经济总量也突破200亿元,蔡家坡成为了宝鸡市的副中心。如今来蔡家坡的人不再探究她的得名是因为“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是因为她是宝鸡美食的发源地、是陕西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地、是西北经济第一镇。
多年的工业化基础和技术储备,蔡家坡早已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队伍,蕴藏了一定的工业潜能,新规划的汽车工业园区规模宏大、前景看好,整个区域已经成为一个宜业宜居的副中心城区。
1995年9月,自己因为外出求学离开了蔡家坡,当时坐的还是绿皮车硬座车厢,大学毕业后到宝鸡工作已经20多年,期间家人悉数移居宝鸡生活,虽然距离蔡家坡只有不到50公里,但是毕竟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很多的时候就是往返西安的途中,把车开出高速收费站专程去吃臊子面解解馋,在“一口香”和“臊子排骨”入口的时候,回忆一下蔡家坡往事。
2013年,距离蔡家坡火车站以南10公里的岐山高铁站通车,蔡家坡也进入了高铁时代,东西方向的交通更为便捷,过去的那些记忆就只能停留在普铁时代的蔡家坡了。
关于作者
作者:张金栋,1974年生人,西机第三代厂子弟,现居宝鸡。
本文由张金栋原创,并在微信公众号【千渭之汇】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