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潮汕的中秋节美食

潮汕中秋佳品是潮汕民间的传统节日的美食,是潮人古老文明美食的沉积,也是潮汕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的潮汕人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侨胞对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美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逢佳节,人们总要准备美品,或邀集亲友,或全家团聚,共同欢庆中秋佳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潮汕中秋节美食:
一、中秋节美食的渊源
要谈中秋美食,首先要了解中秋的起源。潮人古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中秋节又名仲秋节,是在秋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而无中秋节。秋分是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但由于有闰月的关系,秋分可以出现在八月初至八月末的任何时候。然而,秋分是祭月的,古代潮人总是要把这个节日与月亮联系起来,如果秋分出现在下半月,甚至在月末,人们就很难见到月亮。在无月亮之夜过中秋节,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故后来潮人把中秋节的活动渐渐由秋分固定为八月十五日。把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定为中秋节,那正是满月之期,整个夜晚都能见到明月,这才能体现中秋节的真正情趣。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油甘、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
由于秋分祭月的习俗起源很古老,中秋节又与秋分祭月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中秋节日来说,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已很难说得清楚。从古人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至明清时已与元旦、端阳等齐名。但潮汕中秋美食为潮人有别于其它各节日的饮食。
二、中秋节美食的内涵
由于潮地中秋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各朝潮人在这节日美食习俗积淀着文明礼仪典雅之风,主要有:潮汕中秋节反映敬老之风,自古既已形成。古时,每到中秋之时,潮州府、揭阳县府、潮阳县府、饶平县府、澄海县府等官府就要在府治、县治挨家挨户对老人表示慰问,赠以类似糍粑一类的吃食,同时还送给坐凳和手杖。直到明清以后,在潮汕一带仍盛行中秋节吃糍粑,并以糍粑祭月。从中秋敬老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潮人的祖先自古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值得提倡和发扬,使每年的仲秋八月成为敬老月,养成人人敬老的风气,让老人们都有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
潮汕中秋节是团圆节,是潮地妇女们传统的归宁之日。到期夫妻双双到娘家探亲,而探亲必备礼物。礼物之中,中秋潮汕月饼美食及水果、农产等都是必备的食品。中秋向父母赠送礼品,这是潮人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潮人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凡归宁的妇女,在中秋月夜返回,以便中秋节全家团聚。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女的丈夫远隔重洋,很多老的、中年的、年轻的少妇备些潮汕月饼、糕点水果祭月,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关民谣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蝉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此民谣体现旧时潮汕妇女对在南洋打工的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
潮人古代中秋节有祭月的习俗,这种习俗是从皇家秋分祭月的习俗中继承下来的。但拜月是潮人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圆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称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称为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谣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中秋赏月是潮人年年如是。中秋之夜,暮色降临,玉兔东升,潮人赏月的活动也就开始了。中秋赏月,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设家宴于月下,为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掏药”等古老的神话故事,共赏天伦之乐;或陈月饼、酒馔、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油甘、橄榄、香蕉、芋头等食物于庭院、楼台,全家人在银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谈,一面品尝节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楼上居民则在阳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云盖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着有点月光才祭拜,总盼望月娘能给光彩。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粉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用柚牙装扮白鸽等等,在汕头则较少见。现代人拜月,市上物品甚多,均图方便,不象从前工巧。或争先占坐酒楼玩月,以先睹月色为快;或到汕头港湾、中山公园、金砂公园等地驾轻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于街市,以睹节日晚市热闹的场面;潮人的妇女们也盛装出游,互相往来,嬉戏在在月光下。
三、有关美食与嫦娥奔月、芋头等的传说
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风味。同时,中秋节向亲友馈赠月饼,也是最适时、最典雅的上等礼品。故当今每逢中秋,总有大量月饼上市,制作精巧,品种繁多。
据传说,月饼的起源来自元末农民起义。元末蒙古贵族对人民的反动统治,曾经引起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恶。到处都在酝酿反抗和起义。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公元1321年~1367年)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在江苏高邮起义,他利用中秋向亲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着起义的通知,约齐各地义兵共同在中秋节举事。从此,中秋节制作月饼,并用以馈赠亲友,已成为全国民间的习俗,潮汕在中秋节制作月饼也从这沿袭而来。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潮人中秋吃月饼之风尚不大普及,但是月饼的制作方法尚未定型,可能类似于一般的家常或馅饼,只是在中秋节食用,故称月饼。
直至明朝,关于中秋月饼的记载才于多处出现。明朝时,月饼成为潮人中秋常用的礼品,可见当时中秋吃月饼已成习俗,月饼的质量也大为提高。
月饼的制作,最初时自然由家庭各自进行,但后来发展成为中秋传统食品,并且成为必备的节日礼品以后,便向精制、美味、定型方向发展,这也就是专业生产的开始。潮人这种专业化的生产,至少从明朝时就有了。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这是由于中秋节是传统的团圆节,潮人都取团圆的吉兆,故月饼又称为团圆饼。
当今的潮汕月饼,继承了明清时代的传统形式,并且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潮汕月饼在潮地仍然唱主角,但还引进了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滇式月饼。就饼馅而言,通常有五仁、白果、豆沙、枣泥、冰糖、火腿等,五花八门,品种各异。就月饼制作的形制而言,也越来越精巧,在饼面上常印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或绘上嫦娥奔月、月宫玉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图画。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于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公元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人”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嫦娥奔月的传说。月亮是美丽、温柔、恬静、可爱的象征。人们心目中的广寒宫,是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是妙不可言的。嫦娥奔月,是潮汕人民最熟知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千年,为无数人所喜闻乐道。月里嫦娥,是潮人想象中最美丽的仙女,是潮人形容女性美的最高修辞。潮人为什么对嫦娥有此赞美呢?这是因为嫦娥的故事总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而与月亮联系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月宫中的仙女自然是一切美的典范了。
据宋元以后道家所流传下来的神话,元朝伊士珍的《嫏环记》引宋朝《三余贴》记载了如下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是远古时一个力大无穷、名叫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炎热无比,人们很难生存。羿射落九日,只剩下一个太阳正常运行,人们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为了酬谢羿的功绩,有一位仙人送给他一瓶不死药酒,让他饮后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由于他们夫妻感情很好,羿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妻子一人升天成仙,故没有饮用不死药酒,而交给嫦娥保存。羿的徒弟逢蒙,是一个奸佞的小人,他知道嫦娥收藏着不死药酒,便乘羿在八月十五日出猎之机,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酒。嫦娥为了不使坏人抢去不死药酒,便一口吞下肚去。哪知吞下药酒后,身轻似燕,便不得已飞上月宫安身。羿事后思念妻子,便在院内摆下供桌,以瓜果食品等,面对月亮遥祭嫦娥。潮人也纷纷效仿,以后年年如此,于是八月十五日便成为固定的节日。
宋元道士所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源出于上古文献的记载,但许多具体的细节都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大约是依据人们的愿望所作的改编吧。
蟾蜍掏药与吴刚伐桂的传说。古书中常提到月中有蟾蜍。据古书出土的石棺画像中有蟾蜍掏药的图像。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指出:“较小一棺,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轮。后刻两人一蟾,蟾两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捣。中立一人,手持枝状,疑为传说中之桂树。右侧一人,两手捧物而立。”这个人形蟾蜍所持的无疑是所谓不死药。右立之人所捧得东西当是盛药之器。这是古代蟾蜍在月宫捣药故事的进一步形象化的物证。
蟾蜍在月宫捣药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应该是有联系的。那么,嫦娥奔月之后怎么又变了蟾蜍捣药呢?《归藏》说,嫦娥奔月“为月精”,这个月精,又据《灵宪》说,嫦娥托身于蟾蜍,是说嫦娥到了月宫之后,就变成了蟾蜍的形象。这可能是汉人的想象。至于嫦娥为什么变成蟾蜍?可能是由于她偷食了羿的不死药的缘故。她背叛了丈夫,故受此处罚,变成丑恶的癞蛤蟆,在月宫永远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
月宫中的蟾蜍就是嫦娥,更有古人的诗歌为证。“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都直接说嫦娥捣药,她与蟾蜍捣药应是出于一个故事,可见传说中的蟾蜍确是嫦娥变化所至。
古人还有月中吴刚伐桂的传说。据记载说: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人们常将月亮上的阴影看作桂花树,树下有吴刚在砍树,蟾蜍在掏药。由于月中的阴影总是那个样子,故吴刚到桂树总是砍不倒地,蟾蜍的不死药也是永远捣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