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杨燕青、吴光豪:加快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落地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贸易、基层治理、全球治理、科技强国、县域高中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燕青、吴光豪:加快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落地】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杨燕青、吴光豪指出,作为一个高标准的数字贸易协议,DEPA在跨境数据流动、网络空间开放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比照DEPA的相关内容,中国需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落地,加快数字贸易领域的制度性开放和先行先试。第一,推动数字贸易领域的制度性开放,核心是可落地执行的跨境数据流动评估体系。数据出境应当具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通过国家网信部门认定的专业机构进行的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第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南省等拥有政策空间的地区应积极试点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创新。可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框架下先行先试,在临港新片区内探索制定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并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按照国际协定和法律规定引进境外数据。第三,可与DEPA创始国新加坡及东盟开展跨境数据流动先行先试。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地区可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数据非本地存储和跨境数据流动,与新加坡和东盟在跨境数据分级分类、流动机制、流动认证、个人数据传输等方面率先开展合作。第四,推动政府开放公共数据、支持中小企业,推动可信人工智能。政府的公共数据开放,对于支持中小企业、构建普惠数字环境至关重要。同时,确保知识产权数据库公开可访问,支持可信、安全和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第五,充分运用例外条款。中国可充分运用一般例外、安全例外、审慎例外和货币、汇率政策例外等例外政策,在开放和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兴杰: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兴杰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集聚多元共治合力。强化基层政府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主导职责,不断提高依法指导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提升其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二是优化社区服务格局。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社区延伸;围绕群众的民生需求,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体育等自助服务设施。三是提升智慧治理能力。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建设;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斌、崔楠晨: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治理难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刘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博士生崔楠晨指出,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唯有合作才能共赢。一是携手构筑全球疫苗防线。疫苗是当下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疫苗供需失衡问题凸显,国际社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就是加速弥合“疫苗鸿沟”。发达国家应该切实承担起与其大国地位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凝聚多方共识,各国通力协作,才能解决世界范围内疫苗的供需失衡问题。二是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疫情背景下,国际社会正面临“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特征明显双重挑战。中国正在为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构建提供中国方案:在国内层面,加快推进信息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和双边层面,中国可以在正在进行和正在研究的RTA谈判中加入数字贸易章节;多边和诸边层面,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继续坚定地支持WTO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谈判。三是协作助力全球低碳转型。气候变化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而停下脚步,全球变暖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国内层面看,中国正在加大脱碳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相关的低碳技术。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转移,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绿色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从多边层面看,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国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光明网

【吕薇:构建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吕薇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内容,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支撑。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相比,在七类创新指数中,我国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制度性指标相对滞后,因此,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增强国家创新发展新优势。建立科技强国,要进一步增强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须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合理分工协作,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解决有无问题、重大战略工程技术突破时,组织优势兵力集中攻关。此外,建设科技强国,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和机制。一方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大方向,提供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和成果转化全链条,优化基础研究支出结构,探索建立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投资功能三元耦合。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创新政策,不断降低企业创新相关成本,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另外,建设科技强国,需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导向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等健康持续发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孟久儿:“双减”助力县中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孟久儿认为,在当前“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回归育人初心,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识。这些改变必然会延伸、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新引擎,助力县中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县中科学发展。县市党委和政府应不再用考试成绩与升学率来指挥和奖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之以对学校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多个角度的评价,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评判县中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逐步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此外,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健康的教育生态观,构建县域教育的良好生态。县市党委和政府既要逐步提高优质县中的指标到校比例,又要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的招生机制,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流失。另外,县中自身要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县中应顺应“双减”政策提出的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通过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拓宽综合实践渠道等方式,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