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中,新加坡表现依旧抢眼,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分列全球第三和第四位。作为全球闻名的城市,新加坡的成功吸引着无数“取经者”,这一次,当80岁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站上演讲台,即引发阵阵掌声。
10月29日,第五个“世界城市日”前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刘太格以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席、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的身份,分享了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国际化建设。
“新加坡政府给了我一个城市规划的实验室,从定义、理论、政策、实践我都研究过,我觉得这种经验在大小不同的城市里都是可以复制的。”作为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公共住宅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近20年,刘太格尝试把规划、建设、治理新加坡的经验和理念带到中国,并已为近50个中国城市做过规划。
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应该如何推进国际化?城市规划又如何助推城市发展?在刘太格看来,一切问题都应回归本源,下真功夫去了解人和土地的基本需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国际化,我觉得把城市功能做好,想不国际化都很难。”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做城市规划先弄清“何谓城市”
由联合国人居署发起编著的《城市规划——写给城市领导者》一书中提到,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将现有的城市空间翻倍,以容纳预期的人口数量,而发展中国家需要使它们的城市空间扩张300%以上。
面对人口增长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城市规划怎么做?刘太格用“明智化”来概括,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要多少面积,给多少人,用多少容积率”,这些都要在方案里交代清楚。而在此之前,先要弄明白何谓城市,“什么叫做城市,城市里面有什么东西,这个没有搞清楚,城市规划不可能做好。”刘太格说。
他以新加坡为例,从历史街区、自然山水、城市器官、交通框架等层面解释了城市的功能,并强调一个城市的规划要由许多小系统综合成一个大系统,“壮大美丽如鹏鸟”,而不是小方案的拼凑,“50只火鸡长不成鹏鸟”。
刘太格说,虽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努力是有回报的——称不上十全十美,但高度完善。
“比如城市环境能够对人民有交代、基础设施也很完善。”他分享说,“比较重要的是,从1960年到1985年,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因为到1985年,新加坡已经没有破房子,你们到新加坡找不到贫民窟,这也是通过规划、通过政府政策来处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这个“小地方”成功做了到高密度下的高宜居,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刘太格看来,无论是做成世界级炼油化工厂,还是建设10个机场跑道,“这就是城市必须有的地方,土地再少我们也下决心挤出来”,“这些都跟政府的政策、跟规划是相关的。”
练好真功夫“国际化”水到渠成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推进国际化,首先要厘清愿景。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曾提出“迈向独特卓越的热带城市”的愿景。刘太格说,所谓“卓越”基本上就是国际化,就是世界水平。
放到今天来看,应该如何明确城市的愿景?在他看来,首先要“诊断”,知道“城市病”是什么,同时要认清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其实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就是未来的城市。”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刘太格再次强调了“城市功能”“基本需求”的重要性,“把人的基本需求、土地的基本需求做好,保护土地的生态、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宜居,保证社会是坚韧的,就是国际化的。”他说,“关键是怎么做,这些都是要下苦功夫、练真功夫的。”
如何理解规划的功夫?按刘太格的话说,就是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和艺术家的眼。
在他看来,具备这样的功夫,城市的生活、文化就会比较有交代,“城市被设计成功能完善的生活机器,把机器放在土地上,规划师要跟土地谈恋爱”。而这样的城市,才有外在美、内在美和心灵美,能给居民带来乡愁,带来健康美丽的环境。
他还不忘强调,规划是需要时间的,希望能做到“快而不赶”,同时,科技不可能取代设计的功夫,“规划是设计,不是搞科技,要把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做好,再把数据、文字改成图纸,这个做好之后再加上科技,以此提升城市的运作效率。”
对于亚洲城市做好规划的意义,刘太格表示,今天亚洲的三个国家(印度、中国、印尼)今后的开发量相当于9个美国,“量是非常巨大的,做得好就是造福全球,做得不好就是创伤世界环境。”刘太格希望,规划师能成为城市的“预言家”,知道今天做的东西能为未来带来怎么样的成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