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康宁中心观赏“开埠200年展览”后,漫步下山,勾起一些昔日记忆。
从前大家都叫福康宁山为“皇家山”,半个世纪前的皇家山是热门的观光景点,大人在星期天或假日不必工作,会带小孩到皇家山走走、拍照留念。 山顶的视野辽阔,不论是远眺或俯视,周遭景色尽收眼底。山上有天然丛林,可寻幽探秘,也可漫步在小径上,观赏各种热带花草树木,呼吸新鲜空气。 累了,可坐在山坡的木椅子上休息,欣赏由不同种类与颜色的花草修剪而成的美丽花钟,这是那年代人们简单的视觉享受。
国家剧场提供艺术养分
姐弟留影国家剧场前。 来到皇家山,最难忘的是以前的文化地标国家剧场。由五个菱形红色砖墙组成的剧场外观,配上前面半月形的白色喷水池,是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必定拍照的背景。
剧场是依山而建的半露天建筑,当初兴建的庞大经费,是向热心的社会大众筹款的。剧场于1963年8月8日隆重开幕后,各国团体陆续来表演,呈献各种精彩节目。因此,剧场承载建国与立国两代新加坡人美好的回忆。
我高中毕业后出来工作,开始有钱买票观赏演出。后来同学在娱乐机构工作,她常有免费门票找我结伴观赏。我们看过严肃的文艺表演与话剧、流行歌曲大汇演,华乐、交响乐、芭蕾舞与传统戏曲演出等,总之,古今中外的演出都照看不误,可说是剧场常客。
我珍惜机会工余看一流团体表演,没料到被一“红毛派”同事讥笑我附庸风雅。其实,她有所不知,国家剧场是我和同学接触、观赏与吸收文化艺术滋养的重要舞台,它提高我们的鉴赏力与累积文化素养,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姿。
可惜由于结构不安全,国家剧场在1986年被拆除了。那天在山脚的草坪看见一个菱形站牌,由文物局竖立的,上面有剧场的照片与文字说明。我流连在站牌前,缅怀逝去的文化地标与无悔的青春岁月。
梦幻水族馆
范克里夫水族馆是小朋友们的梦幻乐园。 国家剧场旁边是范克里夫水族馆。它以早期侨居新加坡的荷兰人范克里夫(Karl Willem Benjamin van Kleef)命名纪念,因水族馆是从他捐赠的遗产拨款兴建与维持的。水族馆在1955年开幕,是我国第一个公共水族馆。
记得第一次到水族馆是由小学老师带队,全班30多个小萝卜头兴高采烈去参观。从阳光灿烂的室外进入灯光幽暗的馆内,好像变成夜晚,有一种神秘感。大家开始安静走动,后来觉得新奇,就七嘴八舌问老师各种鱼类的名称。
除了漂亮的鱼儿在水箱中游来游去,也有各种水中生物,如章鱼、螃蟹、虾类、水母与珊瑚礁等吸引眼球。水族馆内梦幻般的氛围,加上难得的冷气设备,仿佛置身清凉的蓝色水底世界,乐而忘返。
后来就读于岛国东部的中学,我们偶尔会搭巴士来水族馆。每次付几毛钱进入凉爽的馆内,立刻跟外面车水马龙的喧闹世界隔开;感觉能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闲逛,在那个不太多地方可消暑的年代,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岁月飞逝,水族馆因无法跟新的景点竞争在1996年关闭,建筑物则在1998被拆除。
旧禧街警察局访“马达”叔叔
旧禧街警察局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从水族馆往禧街方向走,在里峇峇利路与禧街交界处的建筑物是旧禧街警察局。
一天傍晚,阿姨带我去探望她做“马达”(警察)的男友,他住在这个警察局的宿舍。我那时觉得这“马达厝”(警察局)好大好雄伟,马达叔叔一定很严肃,没想到他不但为人亲切,还很会说笑话逗人。
他是马来西亚华人,为了成为新加坡公民与警察部队签约,必须服务若干年方可入籍。我因而知道,原来每天在学校念信约“我们是新加坡公民”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参观这楼高六层的建筑物,看见有许多窗户、阳台、圆柱与拱廊等;庭院中间是个大空地,警察们会在那里步操与训练。我后来知道警察局建于1934年,是盛行于英国30年代的建筑风格,叫新古典主义,特色是建筑构图美丽,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感。
天色转暗后,他问阿姨要不要去看免费表演。我们尾随他到后面的山坡,发现已经有人坐在那里;原来山坡就在国家剧场后面,从这里可观看场内的演出。看他跟一些人频打招呼,简直是一幅难得的警民同乐图。我们在虫鸣树影下观看了一会儿,由于蚊子叮人,阿姨说夜深回家吧。
后来警察叔叔成为姨丈,他虽然是长辈,我们之间却没有代沟,大家相处就像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姨丈入籍后继续在警界服务,我们从他那里了解警察生活的甜酸苦辣。
可惜后来他在一场车祸意外中身亡,留下两个年幼小孩。不幸中大幸的是各种保险赔偿金、公积金储蓄与警队的抚恤金等加起来,也足够两个孩子节俭生活与读书。这让他老家的亲人在悲伤之余感到欣慰,认为岛国制度健全,至少孙子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现在,每次经过那窗户色彩缤纷的旧禧街警察局,我都会记起姨丈的音容笑貌,仿佛他从未离开,只是像往常一样开着警车出去巡逻,默默守护这个城市的安全。
作者:华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