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之将死,其心可诛?日薄西山的英国到底对中国做过哪三大恶?

“黑山老妖”在宝岛的“平安落地”,深深鼓舞了岛内诸多跳梁小丑们前赴后继作死的“斗争”,更让其它国家的投机政客们看到了恶心我们的希望,于是它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了挑衅我们的行动中。


在这些寡廉鲜耻且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中,英国无疑是最不知天高地厚的一个。看到美国老太婆安然无恙,以汤姆·图根哈特为代表的一众英国政客们脑门一拍,突然想起来今年年初它们就制定了一个窜访宝岛的计划,只是被本国“群体免疫”加剧的疫情给禁足了。如今,疫情失控依旧,老太婆又“报了平安”,它们情不自禁地再度躁动起来,并决心在几个月后到宝岛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对于我们而言,这种操作早已是见怪不怪,毕竟西方国家本质上就是一个沆瀣一气的流氓集团,作为老大的美国打了样,小弟们自然没有理由不迅速跟进。而英国作为昔日美国的大爷和今日的大孙子,自然要一往无前、至死不渝。

作为出镜率极高的帝国主义,英国可谓极盛一时,并一度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猛烈的“开疆拓土”伴随的是穷凶极恶的强取豪夺,在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过程中,可谓加班加点地作恶,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遭受过英国殖民者的无情蹂躏,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当然不能幸免。


因为长达2000多年的大一统传统,再加上千百年来无数先人的开疆拓土,体量巨大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像印度这样的地区一样被英国完全殖民,但英国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可谓深入骨髓。

那么,英国到底给中国带来过哪些罄竹难书的伤害?静夜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鸦片战争的“破窗效应”

虽然文艺复兴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靠着毗邻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地理优势率先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但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就被英法荷等国后来居上。

相比于法国和荷兰这种沿海的大陆国家,作为岛国的英国由于四面环海,不仅有着相对安全的国土环境,更有着四面出海的便利条件,因此在欧洲大陆打得不可开交,法国与荷兰都未能免俗时,英国具备了弯道超车并后来居上的可能。


广阔的殖民地带来旺盛的生产力需求,刺激了英国国内的生产力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诞生。而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又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并将英国一步步送上了“日不落帝国”的巅峰。

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清王朝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引起了英国的注意,出于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马嘎尔尼率团访华并寻求与清王朝互通有无。但乾隆皇帝敏锐地发现了马嘎尔尼以贸易为名侵犯清王朝主权的野心,在廓尔喀见识过英国侵略军的福康安更是对马嘎尔尼的火器操练不屑一顾,再加上烦不胜烦的礼节争执,马嘎尔尼的尝试功亏一篑。

事实证明,马嘎尔尼没能打开清王朝大门并非坏事,因为英国很快就发现: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英国根本就不占优势,工业革命的产品俘获不了小农经济支撑的中国人,而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则畅销欧洲,英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的尴尬局面,英国撕下虚伪的面具,开始疯狂地向清王朝输入鸦片,终于赚得盆满钵满。


然后,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虽然鸦片战争相比于其他近代史上的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损害,具体来说就是割地和赔款都不算“突出”。

但作为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的“首战”,鸦片战争起到了极其恶劣的“破窗效应”。

果然,当英国侵略军耀武扬威地凯旋而归,美国和法国侵略者接踵而至,并迫使清王朝先后签下了屈辱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获得了堪比英国的殖民权益。

随后,英国又联合法国在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彼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清王朝东南半壁,失去东南粮仓的清王朝,可谓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法联军的侵略,毫无疑问加速了清王朝的溃败。沙俄和美国则趁火打劫,尤其是沙俄,不仅几乎兵不血刃地夺走了外东北和外西北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更加紧了对漠北蒙古的渗透,使清王朝的北方根本无险可守。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同样参与其中。义和团运动后英国也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主力之一。

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几乎所有侵略战争,英国都参与其中并攫取了大量利益。而且英国率先发起的鸦片战争,也成为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开端。

2、二战期间的“趁火打劫”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共享走狗”。但问题是帝国主义从来没有心连心,所以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中国随即陷入军阀混战时代,英国随即成为直系军阀的背后靠山。“大革命”失败后,英美支持的蒋介石随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并在1928年形式上统一全国。

只是,张学良的“改旗易帜”,严重损害了日本在东北的利益,随即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挑起了侵华战争。

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走向法西斯的不归路,根本原因在于体量较小且殖民地严重不足的他们,缺乏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韧性,所以只能将自己绑上军国主义的战车。相比之下,殖民地广阔的英法和国土广阔的美国,能够靠丰富的资源挺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并再度走上正轨。

但英法却对德日等法西斯势力的膨胀视而不见甚至高唱绥靖政策,英法之所以这么做,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猛烈冲击,根本原因在于遏制意识形态宿敌苏联的需要。所以对日本野蛮的侵华行径,英法主持的国联作壁上观,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爆发。

二战爆发后,德日意法西斯结成邪恶轴心,中美苏英等国家则逐渐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组成了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然而,就在中国全力以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的侵略时,英国为了英属缅甸的所谓殖民利益,一再坑害中国。

除了以关闭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内忧外患的民国政府接受了英国在英属缅甸划定的所谓“1941年线”,割走了中国大片土地。

然而,退让后的民国政府,却未能从滇缅公路中受益,因为英国殖民军很快就被日本侵略军打得抱头鼠窜,英属缅甸甚至全境沦陷。

为了防止中国影响英国在缅甸的利益,英国多次坑害中国远征军,甚至中国远征军撤退到印度都被英国再度羞辱。

虽然英国殖民军面对日本侵略者根本不堪一击,但对中国的鄙视则根深蒂固。其在二战期间趁火打劫的一系列龌龊之举,不仅严重破坏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殖民心里作祟炮制的所谓“1941年线”更一度对中缅两国关系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作为欧洲大陆临近岛屿的英国,为了防止欧洲大陆的势力漂洋过海而来,极力推行所谓的大陆均衡政策,分化各国使其难以拧成一股绳,是名副其实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炮制边界线,就是英国殖民者分化瓦解他国的惯用伎俩。


几百年来,英国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如“寇松线”、“杜兰线”以及“麦克马洪线”等一系列令相关方剑拔弩张的边界线,尤其是“麦克马洪线”,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印两国睦邻友好的最大绊脚石。

可以说,英国趁火打劫炮制的所谓边界,早已成为矛盾和动荡的代名词。

3、香港问题的“贼心不死”

英国在二战中的“浴血奋战”为英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头衔,却也让应该元气大伤,不得不拜倒在美国的牛仔裤下,完成了从美国大爷到美国大孙子的戏剧性蜕变。

不过,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为了防止日不落帝国的死灰复燃,似乎对“识时务为俊杰”的英国并没有多少偏爱。相反,美国联合同样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苏联,积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对英法等殖民帝国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沉重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回二战期间“三巨头”之一的雄风,于是在1956年联合法国和以色列野蛮侵略埃及,并成功地在美苏两国“核蔼可氢”的“劝说”下鸣金收兵,从此再也不复一线强国之勇。


灰头土脸地回去后,法国坚定了与宿敌联邦德国和解并推动西欧一体化的决心,英国则再度拒绝了法国合体的请求并确定了跪舔美国的路线,从此在国际社会,哪里有美国,哪里就有英国搅屎棍。

但问题是,英国虽然坚定了跟美国走的心思,但对于残存的殖民地,英国依然念念不忘地想要抢救一下,尤其是香港。

虽然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止步深圳河,并未立刻解放香港。但英国依然胆战心惊,害怕新中国随时夺走这个会下金蛋的母鸡。

所以为了迫使新中国就范,英国曾经在1961年秘密将48枚核弹运往新加坡,企图在新中国解决香港问题时予以打击。

但随着脑洞大开的肯尼迪说到做到,新中国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1颗原子弹,1967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1颗氢弹,从此昂首迈入核大国序列,英国的核讹诈瞬间失去作用,只能灰溜溜地将核弹撤走。


但问题是香港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英国只能静待时机。1982年马岛战争结束后,作为胜利者的英国志得意满,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趁势访华并提出解决香港问题。

然而新中国不是阿根廷,邓小平的有力回击,令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遭遇迎头痛击,不得不认清现实,最终推动了香港问题的妥善解决。

然而,即便中英谈判完成,香港也在1997年7月1日顺利回归。但英国从来贼心不死,即便卷铺盖走人也依然对香港问题指手画脚,是香港地区繁荣稳定的最大绊脚石。

对于英国而言,中国的复兴是最大的灾难,因为英国深知它对中国犯下了多少罪行,奉行弱肉强食的英国,最害怕的就是盛极而衰后被报复。

所以,英国千方百计地对中国指手画脚,甚至拿着宝岛大做文章,既是追随美国的现实考量,又是英国胆战心惊的内心独白。

再加上当前英国脱欧后,又深受苏格兰脱英以及北爱尔兰动荡的折腾,本就是内忧外患、江河日下的状态,想要在日薄西山的情况下谋得一席之地,或者说是保住所谓“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颜面,英国不能停止作死的脚步,不能停止对他国尤其是中国作恶的脚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