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Яна
来源丨公共食谈(ID:ggst01)
全文共2278字丨阅读需5分钟
这几天,能在鸿茅药酒的强大“舆论”压力之下还引人注意的,也就只有燕窝了。
近日,有多家媒体曝光燕之屋、同仁堂等即食燕窝97%为糖水和增稠剂,而且“几乎毫无营养价值”,唾液酸和蛋白质含量甚至远远不及鸡蛋和牛奶。对此,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燕窝市场专业委员会(简称为“国燕委”)召开了“倡导燕窝行业正能量”新闻发布会,为燕窝“正名”。
唾液酸是关键?数据有点打脸
新闻发布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毅玲,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李耿,国燕委理事长马增俊等多名专家均表示,3%的干燕窝与97%的冰糖水属“合理配比”,且唾液酸含量足够。
李耿解释说,一碗燕窝150克为例,固形物含量超过25%,燕窝酸含量约140mg,此前市面上盛传的即食燕窝中3%为燕窝97%为冰糖水的配比,是符合燕窝科学食用方法的。但是,固形物含量是指冰糖燕窝完全脱干水后剩下的固体物质的重量,这里面包括了干燕窝、冰糖及增稠剂,并不是干燕窝含量。
△ 干燕窝(图片来自网络)
针对“燕窝营养价值不如鸡蛋”的说法,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红卫还反驳道:“评价燕窝的营养价值不能仅以蛋白质含量为标准,唾液酸才是关键成分之一。”
那么来看一下《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检测机构送检的数据。检测结果显示,6款即食冰糖燕窝中的“有效”成分唾液酸含量较少,康富来、白兰氏、雷允上、同仁堂的唾液酸均不超0.1%;含量最高的SHOYO和燕之屋分别为0.12、0.13,但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的《燕窝质量等级》中最低级别的二级干燕窝(5%的唾液酸含量)相比,也差了约40倍。
△ 图片来源:消费者报道
呃,这个数据有点打脸。不过,也不能排除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不准的情况。那么其他专家怎么说的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顾中一等知名营养专家,都公开表示过对燕窝美容、养颜“不支持”的态度。目前在营养界,普遍认为均衡膳食、充足睡眠才是美容养颜的最佳方式。
此外,燕窝中含有鸟羽、鸟粪、树枝等杂质,去杂质的过程很繁琐,所以很多商家为了清理燕窝方便,添加了漂白剂漂白。近年来,燕窝造假、亚硝酸盐超标的新闻也并不少见。广东检验检疫局“燕窝及其制品的真假鉴别方法研究”项目课题组就曾从一些所谓“血燕”、“黄燕”等染色燕窝中检出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有的含量甚至达到几克/公斤。亚硝酸盐(工业食盐)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而且燕窝还有过敏风险。新加坡曾有研究调查了急性过敏就诊的儿童,燕窝超过了海鲜成为了最大的过敏源。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燕窝产品多为食品或保健食品,因此对于燕窝作为中药的作用,食谈君暂且不做评价。不过从成分来看,吃即食燕窝美容养颜似乎很有难度,而且风险也不小。
△ 某品牌燕窝对美容养颜等保健功效的介绍
“反”燕窝,究竟动了谁的蛋糕?
燕窝庞大的产业前景蕴含着巨大的利益,“神话”一旦被打破,这块香甜的蛋糕就将“幻灭”。
与其他滋补品、保健品相比,燕窝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不需额外的消费教育。而且,一般一盒即食燕窝定价为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利润非常高。随着中高端市场需求的崛起,加上电商平台的进一步发展,符合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即食燕窝迎来爆发式增长。再加上由于进口燕窝的进一步放开,燕窝市场达到井喷状态。
2017年,中国对燕窝市场全面开放,全球最大的燕窝仓储落户上海,当年1-11月,从上海空港口岸进口的食用燕窝达8070千克,同比增长150%。2017年全年,燕窝进口量超过了前几年进口总量之和,高达81.4吨。
据中国食品研究院预测,2017年至2021年,即食燕窝的销量和销售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7.8%和30.8%,到2021年,即食燕窝的市场销售额有望达到5亿元。
正因如此,多家即食燕窝企业涌现。此外,燕窝的高价、高利润和高频消费的“三高”特性,符合了对微商爆款选品的所有特征,也成为众多品牌试水微商的重要路径。
资本市场也表现出了对该品类的青睐。去年4月,即食燕窝品牌小仙炖获得2000万A轮投资,估值达1.5亿元,成为继格格家后,燕窝行业内又一拿到风险投资的企业。
△ 小仙炖官网“动态新闻”版块截图
此外,以俞文清燕窝水为代表的燕窝健康饮料还进入了快消市场。
中国饮料产业拥有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燕窝如进行快消化发展,即使占据饮料市场较少市场份额,其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甚至有相关人士认为,燕窝饮品市场可能拥有百亿蓝海。
那么,回到文章最初,国燕委究竟是什么机构,为何急吼吼的出来辟谣呢?
其官网显示,这是一家由从事燕窝产业及生产、加工、流通、检测、科研、教学、消费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行业性、全国性、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也就是说,其中全都是燕窝产业的利益相关者,该协会经常组织开展燕窝产品系列产销对接活动等。
自己为自己辟谣的“戏码”,看起来实在不够客观。
和国燕委一样,出来为燕窝说话的基本都是卖燕窝的商家,或者其他从业者。
当然,食谈君并不认为,在多元化的市场大前提下,发展产业燕窝有什么不对。
但是,正如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向媒体表述的一样,如今的消费者已经具备了甄别价值的能力,未来的燕窝消费将会回归理性。
就像此前的黑枸杞与藜麦产业,都曾红极一时,但是过度神话某一种成分的作用,反而对产业发展不利。再加上如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燕窝本身自带的“非环保”帽子,也会对其高价、暴利的消费规律造成冲击。
燕窝产业若要健康发展,单靠“辟谣”恐怕不行。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