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多年过去了,男人为何还在迷恋王心凌?


这两天,你被王心凌刷屏了吧?


打开短视频平台,目之所及全都是满脸笑容跳着女团舞的已婚男性。


这么多年过去了,男人们为何还在迷恋王心凌?



为什么男人都爱王心凌?


这两天,在电视机前跟跳《爱你》的老公们,比自己结婚那天还激动。


他们普遍穿着旧T恤、大裤衩,微微发福的身形昭示着年龄,手里的锅碗瓢盆象征着家庭煮夫的身份,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激情不打折扣。


,时长01:26


男人们这么迷恋王心凌,是小印没有想到的。


于是小印试图拆解王心凌身上的审美特点,尝试理解男人们的审美心理。



王心凌身上的初恋感,是她受男性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她的歌曲、妆造、动作、出演过的角色都极具初恋感,会让男性产生保护欲,并将自己代入“男朋友”的角色中。


在《爱你》中,王心凌扎着马尾穿着制服,在校园里跳宅舞,活泼可爱的样子像极了校园时期的初恋女友。



后来的《Da Da Da》《睫毛弯弯》《第一次爱的人》等甜美情歌,更是将“初恋感”牢牢焊死在王心凌身上。



她还参演了《爱上查美乐》《天国的嫁衣》《微笑PASTA》等偶像剧。


又纯又美又可爱的人设激起了无数男孩的保护欲,也成为了80后、90后男孩们青春幻想和回忆的一部分。


因此,《浪姐3》中王心凌再次穿上校服裙跳舞,让好多人感慨:爷青回。



从外形上看,王心凌也很符合男性的审美。


男性普遍更偏爱女性特征明显、幼态感强的脸。


大眼睛、尖下巴、嘴唇饱满、软组织丰盈、线条流畅、白皮肤、长发等都是女性的颜值加分项,而这些也都是王心凌所具备的。



此外,相较于妆容一丝不苟、气质“精明”的女性,男性更偏爱“不施粉黛”、气质柔和,甚至是略显“憨”“钝”的小女生。


走元气少女路线的王心凌,在妆容上强调睫毛、腮红,采用裸粉色系的口红。


这样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攻击性和距离感,且在部分钢铁直男看来,裸妆=素颜。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温婉柔顺的甜心偶像王心凌也是男性的理想型。


男性偏爱可得性高、攻击性小的对象。


但近几年拽姐成了各大综艺、影视剧的标配,甜妹越来越稀缺。


在剧内,气场超强的大女主们让男性成为了剧集的点缀;在剧外,男人也被越来越独立的女人们“压制”。



到处都是有颜有钱不在乎男人的大女人,而此时穿着校服裙的“初恋女孩”王心凌横空出世,一边唱着《爱你》,一边温柔比心、甜美wink,哪个“王心凌男孩”能不心动?



其实不止是王心凌,千禧年间几乎所有的偶像都是甜心类型,这又是为什么呢?



甜系为何是80、90男人最爱?


80、90男生的青春,大多在千禧年代,而那时候,大多流行的是甜美系偶像。


为何那时候流行甜美系呢?



千禧年间流行甜美偶像,是因为当时台湾偶像剧的盛行,而台偶的出现又源于日剧的引入。


千禧年间,台湾大量引入日剧,并模仿日剧拍摄偶像剧,日本娱乐业的偶像文化也被带入台湾。


日本青睐甜美系的偶像,受其影响,台湾艺人早期也都以甜美形象示人。


日本偶像团体 早安少女组


少女歌手的爆火和玛丽苏剧的成功,也使得台湾发现了新的造星方式:打造唱演并行的少女偶像。


1999年,19岁的蔡依林作为台湾第一个少女偶像,首张专辑在仅台湾地区就收获了超过40万张的销量,摘下了当年新加坡金曲奖的“最佳新人”。



2001年,改编自日本漫画《花样男子》的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华视播出,平均收视一举突破6%,刷新了台湾电视剧的收视纪录。


机智的台娱开始给偶像歌手打造甜妹人设,让她们一边唱歌,一边演玛丽苏剧。


歌手本身清纯甜美的形象与剧中的“蠢萌”女主的人设刚好契合。艺人还可以演唱剧中的主题曲,而剧的走红,也能使主题曲被更多人传唱。


“四小天后”中,“流行教主”蔡依林在偶像剧里客串少男杀手,“电眼教主”张韶涵演了勇敢追梦的“小瓶盖”,“可爱教主”杨丞琳成了单纯活泼的小优,“甜心教主”王心凌则是天真率性、傻得可爱的“乌龟妹”。
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四小天后”的长相其实都不是绝对的“甜妹脸”,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甜妹就是yyds。


但随着台湾偶像剧的没落,这种依托于偶像剧的造星方式玩不转了。
观众对老套的故事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对差别不大的甜妹们逐渐不感冒了。
2005年《超级女声》一炮而红,李宇春、周笔畅等中性形象的女孩开始悄悄改变时代审美。


随着台偶风行、唱片业兴盛的时代逐渐走远,甜心偶像们也开始寻求转型。
蔡依林变成了又酷又辣的性感天后,杨丞琳变成了从容优雅的轻熟女人,张韶涵变成了有“钢铁翅膀”的独立女性。


只有王心凌,几次尝试转型到性感形象,但始终没能成功,直到如今才再次以甜妹的形象翻红。


其实这些年消失的不仅是甜心偶像,还有

能统一男女老少审美的“全民偶像”。



内娱再无全民偶像?


如今,我们的确很难再找到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全民偶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内容载体的转变降低了内容获取难度,也提高了我们心目中“美”的门槛。


从前信息源单一,偶像曝光的平台主要有三个:电视、电台、唱片。


台湾打造的唱演并行的偶像能够在这三个平台同时出现,不断刷存在感,观众每天都看到她们、也只能看到她们。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能从无数渠道获取信息,俊男靓女们“乱花渐欲迷人眼”。


如今我们都对“美”有了更加明确和个性化的评判标准,全国审美一致带来的“国民级偶像”自然就很难出现了。



娱乐圈风向瞬息万变,偶像也开始走向多元。
快节奏的生活里,明星的热度随着影视剧、微博热搜不断变化,能长红的明星少之又少。
我们喜欢的类型也成了“周抛”“剧抛”甚至“日抛”,能长时间统一观众审美的明星很难再出现了。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偶像消失,各种小圈层的偶像出现”的时代。


在各自的圈子里,大家圈地自萌,互不了解、互不干扰、互不干涉。


再也没有哪个明星,能成为我们共同的青春代言人。
而此时,王心凌回来了,模样、身材、声音、笑容,都与二十年前别无二致,于是她火了。


其实火的不止是王心凌,更是80后、90后们青春记忆。
而情怀生意,是现在娱乐圈最好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