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翘楚辈出,鲁迅之妻也来自这个潮汕家族!八字家风传承至今

在被誉为潮汕第一名山的桑浦山下,有一存在已久的村庄,古地名为“紫菔陇”。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潮州韩山许兆基第四子许弘烈来此创基,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沟南村。

▲沟南许地老宅

数百年来,许氏家族勤学耕读,秉承祖训,传承家风,培育出无数济世安民、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才,如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许祥光等。 数百年来,许氏翘楚辈出,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神食粮。至今,许氏留下“礼、静、序、书、余、耕、睦、实、弈、献”家风,后人成立的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耕读世家,勤学孝悌”八字家风。

▲老宅子门楼上上刻着爱莲说

翘楚辈出 为后人留下精神“食粮”

4月5日,清明时节,许多在外的许氏族人纷纷赶回故里,在汕头市沟南许氏祖先的集体墓园里扫墓拜祭。“木有其本,水有其源,思我祖德,山高水长……”诵读祝文、上供果品、燃香鞠躬,许氏族人一同感念祖先,更祝愿家族兴旺发达。

沟南许氏自南宋末年在沟南村开基,传至十五世时脉分数支,一支留居本土,清代乾隆年间一支外迁广州,成为广州的名门望族,之后更有后代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发展。每逢春分祭日,各地许氏族人回归故里祭祖,场面颇为隆重。

▲尚书里

许氏家族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才,被誉为“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先人中有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许祥光、官至尚书的许应骙、中山大学前校长许崇清,还有过《醒世周刊》主编、鲁迅之妻许广平等。

▲ 鲁迅之妻许广平

先人创建功绩,更为后人留下大量精神食粮。如今走进沟南许地,先要通过“尚书里”墙门,进入主干道“尚书街”。行过百米,一座方正庄严的宗祠立于眼前。

许氏宗祠是祭祀许氏祖先的地方,聚集了许氏几百年文化,因此也处处可见家风的传承痕迹:祠堂正门外的石鼓两旁,刻着家族历史的颂歌;门槛内外刻着“克迪前光”“礼乐诗书”“孝悌忠信”等先人名言警句;宗祠前面,还矗立有36块光宗碑,每一块都代表着清朝时期一位有所成就的许地先人。

据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秘书长许俊琳介绍,古时许氏先人金榜题名时,报喜队都会到沟南许地,喜中的考生无论走出去多久,也都来沟南的大宗祠祭祖,感恩祖德,并将旗杆(光宗碑)竖立在大宗祠门前。

▲宗祠前的光宗碑

在许氏宗祠门上,刻着前人留下的家风遗训:“宅尔宅,田尔田,念先人创业艰难克俭克勤;亲其亲,长其长,愿后嗣举家和睦无虞无诈。”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每一个出生在沟南村的许氏人自小到大不断接触的文化。在外的许氏翘楚们,也要经常回来祖居地,汲取代代传承的先人精神。

勤学孝悌代代相传

数百年间,许氏先人不断将所思所想,通过牌匾、碑文、对联、诗文等形式传承下来,逐渐形成包含“礼、静、序、书、余、耕、睦、实、弈、献”在内的家风。而后人成立的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耕读世家,勤学孝悌”八字家风。

许氏后人许宏武认为,家风代代传承,“耕读世家,勤学孝悌”尤为明显。古时候没有读书的人,只能被困在家乡,难以在外立足。但许氏先人性格刚烈、坚强,喜欢博弈,崇尚学而优则仕,所以重视教育,才有“耕读世家”一说。

谈及许氏的“半耕半读”,据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研究,这并不是简单的一边耕作一边读书的意思。古时物资并不充裕,农业是立身之本,但是沟南许氏每个家庭都愿意挤出口粮,专门从外地聘请老师来乡里为下一代授课。

这种读书的氛围在沟南村非常浓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沟南村里还留有10多处私塾。据介绍,目前沟南村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有上私塾的经历。“那时的长辈在私塾里读上几年书,就可以写文章、敲算盘,出外奋斗寻求发展。”

今年74岁的许家旭,家里更还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尺牍》,那是民国时期用以制定商业合同、撰写书信的应用文写作模板。“那时候要有一定事业,才需要用到这样的应用文写作,普通的人基本不用接触到。”之后这本旧书更被后辈传读研究。

如今在村内古宅子的门楼、窗榻、墙上,依稀还刻满着家训,颜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爱莲说等古典诗词,《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诗文仍是这里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必读课,先人对后人家风教育的严格尽展。

正因为重视教育、善修德行,让许氏先人不断成就功绩。后来由于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些私塾古屋也逐渐回归居住的用途,但许氏以“耕读”传家的精神却不断延续。

▲宗祠前矗立着36块光宗碑

据许俊琳介绍,每年高考,沟南村都会产生十多名大学生,为了延续先人重视教育、勤学孝悌的精神,村里每年都会对新的大学生们给予一些奖励。

来源:南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分享交流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于后台联系责编,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