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部创造了票房纪录的泰国青春片,究竟将作弊拍得有多惊艳?

对于《天才枪手》的“好看”,一部分是“将作弊拍得如此好看”,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它所讲的并不只是——作弊。

文 | 孟依依

编辑 | 金石

今年5月,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内地上映收获口碑和票房时,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也几乎同步在泰国本土掀起了观影热潮,被当地媒体称为“泰国年度最新奇、刺激、热血的校园电影”。

两个月后,《天才枪手》先后在台湾、香港公映,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打败了同期上映的《敦刻尔克》和《蜘蛛侠:英雄归来》。谈及观影感受,据台湾媒体报道,有观众在影院外捂着胸口接受采访:“明明不是鬼片,却比鬼片还惊险刺激。”

这份惊险刺激究竟源于何处?答案很简单:作弊——这是一部青春片,一部校园作弊题材的青春片。

10月13日,《天才枪手》终于在中国内地公映。过去只在国产青春片里看到过炫富、恋爱、鸡血式励志或无病呻吟般伤春悲秋的中国观众终于看到了青春更真实的样貌与深意,正如豆瓣短评中获赞最多的那一条所说:“青春不只是堕胎与恋爱,作弊才是学生时代的主题啊。”

作弊

《天才枪手》是好看的,而制造这种“好看”的最直接因素是:将作弊拍的如此花样百出、惊心动魄。

游戏是这样开始的——

出身平凡而学习优异的女主角琳转学到一所贵族学校,结识了好友格蕾丝。格蕾丝需要达到一定的绩点才可以加入学校的戏剧社,但无论琳如何耐心地辅导她,她最终依然会在考场上把此前所学忘得精光,而同场答题的琳却发现,这是一份她在辅导格蕾丝时见过的考题——后者此前参加过数学老师的补习课,老师会在收钱之后将考题提前泄露。

出于不忿和助友心切,琳完成了第一次作弊,将答案写在橡皮上、用交换鞋的方式传给了格蕾丝。

随后,格蕾丝的男友、富二代小巴加入了“战局”,作弊也由一次好心所为变成了交易。琳会在考试时将答案泄露,而小巴们也会支付每门课3000泰铢的费用。与此同时,作弊手段也在迭代。受到弹钢琴的启发,琳发明了一套更高明的作弊方法——用弹奏四首名曲的指法代替选择题中的ABCD。

男主角班克的登场带来了剧情的转折。同为学霸的班克揭发了某学渣试图抄袭琳的举动,他原以为这会让琳受益,但最终却使得整件事败露,琳也因此失去了竞争新加坡某大学奖学金的机会,而此前,这项奖学金的竞争者只有琳和班克。

故事就这样被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推向了高潮,而作弊这件事也随之同步升级。考场从校内会考升级成了可以获得美国大学入学资格的STIC全球通考;最初揭发作弊的班克也因为种种原因加入,成了输出答案的重要一员;作弊手段更是日益多样,从指法作弊到跨国利用时差作弊,如何让铅笔上的条形码变身为ABCD,如何在考场内藏匿手机,如何在恰当的时候用合理的原因提前离开考场——每一个细节的设置都会令观众在脑洞大开的同时,提心吊胆。

“明明知道作弊不对,但却好希望男女主角作弊成功是怎么回事?”有观众在观影后自问,而这也正是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的高明之处,他巧妙地将作弊变成了一场“生存游戏”,意外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现,电影的画面也在不同场景间快速切换,悬念迭起的同时,观众也收获了最饱满、最直接的感官刺激——知名影评人桃姐在短评中写道:“作弊都能拍得这么燃,这么热血,真是激动到让人想鼓掌啊!”

考试

《天才枪手》中,代表着最高级别作弊水准的“利用时差作弊”发生在一场名为STIC的考试中,这场考试的原型是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而这部电影的故事也来自于真实事件。

2014年10月,SAT考试结束后,执行SAT测验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接到泰国曼谷考官的邮件,邮件称:一名中国女生在考试中偷看手机被抓,她的手机上满满都是当天考试的正确答案。这些答案来自一个叫“BlueOcean”的人,也就是当天早些时候在澳大利亚参加了同一场考试的培训老师。

经调查,ETS确认泄题舞弊,此事影响了包括中国、韩国、泰国、日本等约1万名考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关于SAT考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有一个很著名的发现:通过SAT考试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90%来自收入超过全国中位水平的55000美元的家庭,从《哈佛红》报纸上可以确定哈佛“中等收入水平”的标准是110,000到200,000美元。

回到《天才枪手》,这部电影好看绝不仅仅来自感官,而是因为它拍的并不只是作弊。之所以能令观众为作弊成功与否操碎了心,除了好莱坞商业片教科书式的情节设置,《天才枪手》也为作弊这件事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和情感支持——人,生而不平等。

去悉尼考试的琳和班克

两位学霸,琳和班克都来自单亲家庭,生活拮据,对于他们而言,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分数,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似乎是他们冲破阶层壁垒的唯一方式。但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因为,在更好的教育机会面前始终有一个障碍:钱——更好的教育机会也需要更高的费用和生活成本。

对于学渣格蕾丝和小巴而言,状况刚好相反——他们有足够的钱,但却没有通过考试的能力。

这是一个处处都充斥着不平等与不平衡的故事,琳和班克所做的则是:自己努力制造平衡与平等。

琳有着朴素正义感和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在我看来,这样的作弊,并没有损害到谁的利益,我们能赚钱,他们能通过考试,这是双赢。”她说这话的时候轻松地耸了一下右肩,并且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班克原本不这么认为,规则就是规则,一种权威式的存在。但他却因为被人莫名其妙地揍了一顿并扔在垃圾场而错过了争取奖学金的考试。为了拿到更多的钱,读更好的学校,有更光明的未来,让辛苦劳作的母亲过上好日子,他也选择了加入这场作弊游戏。

主角们期待的平衡似乎实现了——富而愚者,贫而慧者,双方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但事实上,这种表面平衡的背后,是更大的失衡——原本可以让贫困获得补偿的聪慧沦为了富人的工具,考试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让贫者在富者面前赚回尊严和优势的机会,也因为作弊而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这种更剧烈的失衡,琳并非毫无察觉,否则她就不会在动员班克加入时说:“他们是天生的赢家……你和我现在都是失败者……”因此,他们选择干一票大的,赚足钱出国留学,并借此彻底翻转命运。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赌赢这一次。

有观众看后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指向考试制度,并借此诟病“一考定生死”的残酷和“学历社会”的功利,细细想来,这种言论似乎有欠妥之处——在所有的不公平中,琳和班克唯一拥有的相对公平的机会就是考试,而考试的存在,本身也是在各种不平衡中追求相对公平的一种尝试。

同样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西莫斯·可汗将SAT称为“一项谋求评价学生‘天资’、而不是青睐他们的财富和血统的测验”。事实上,SAT的存在也为阶层壁垒的打破提供了机会——有数据显示,1951年以来的50年间,起初黑人在精英大学中大约只占0.8%,而如今的常春藤盟校里,大约有13%的黑人学生。

选择

作为一部几乎每时每刻都让人揪心的电影,《天才枪手》全片最温情的时刻出现在高潮降临前的一刻。

参加STIC考试的前一天,琳和班克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海岸边,眼前是碧蓝的大海和全世界都认识的悉尼歌剧院,两个年轻人吹着海风聊着天,那一刻的他们,暂时卸下了要赚钱、突破阶层、改变命运的负累,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松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琳说:“从明天起,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了。”然后拿出手机,和班克拍了一张合影。

在悉尼海边自拍的琳和班克

在《天才枪手》的中文版海报上,琳的那句话变成了醒目的slogan:这个世界我们说了算。而只有看过电影的人才了解——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反讽——对于生而不平等这件事,你不仅要接受,还要面对有限的生存空间,你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等待一个可能出现的机会,这个世界,并不由你说了算,你唯一能说了算的,只有自己的选择。

影片的最后,琳和班克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作弊败露而被开除的班克彻底黑化,打算以作弊为生,因为,“反正作弊也不会坐牢”,而在悉尼躲过一劫的琳则选择主动坦白,并接受坦白之后的结果。

这个结局也是《天才枪手》整部电影中受到争议最多的部分,而最大的诟病则是“太过政治正确”。但事实上,无论是班克的黑化还是琳的变化,并没那么难以理解。

班克最初加入作弊游戏是为了钱,但当他得知自己被揍而错过奖学金考试是小巴的安排之后,几乎失控的他依然决定去悉尼完成这场作弊时,这个结局似乎就已经注定——他所经历的绝望是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的,当这种绝望再一次加重时,会造成的扭曲和愤怒,也是旁观者们难以想象的。

反观琳,最终选择坦白也许并不是要承担电影价值观判断的重任,她只不过是在学习接受——不再做一个失衡的“失败者”,而是开始重建内心秩序,找回相对的平衡。

庆祝考试通过的小巴和格蕾丝

电影并没有交代格蕾丝和小巴的结局,这是一处独特的留白——显而易见的是,琳的坦白会令他们的成绩被取消,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未来似乎也还有更多的选择。

全片结束时,琳和班克都是12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在这个即将迈入成年的时刻做出选择,则揭示了每个人都要面对、学习的属于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不管生活公平与否,你都需要做出自己可以承受的选择,或者,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每人互动

敢不敢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作过弊吗?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微信(ID: 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