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小六会考PSLE 计分新规,真的是换汤不换药吗?

延绵将近两年的疫情,遇上 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小学离校考试)改变计分规则,本来考完就能歇口气的小六生家长们又不得不投入到对新规的研究中。失去了经过多年打磨的 T-score 截分点的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图源:教育部长陈振声脸书)

新加坡教育部从 1980 年1起开始给出考生每一门考试的分数(在此以前,仅显示“通过”或“不及格”)并引入T-score 的计分方式,用于将学生分配进入不同教育模式的中学(或源流)。简单讲,考生的单科原始成绩通过T-score 的加权计算,最终的分数直接反映了每一个孩子在整体考生里的明确排位,差一分就失之交臂。

而新规下的 AL 计分制,则是将考生的原始分数进行分段,分数越高,AL 计分越小。

图表 1 AL 计分

1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by Sim, Cheryl,

图表 2 T-score 和 AL 计分对照

图 2 整理了以历年来录取分数排在前 14 位的中学指导划线,也就是家长们心目中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学校。在新计分系统下,4 分最优,而“四大名校”的录取分数在 6-7 分的区间。而提供直通车(IP)的学校里,9 分几乎是底线。

教育部在解释为何要这样调整的时候,是为了让考生(和家长)不要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尤其是最后那一分。事实上,考生们是不是真的可以不再在意最后那一分,还是像家长们普遍所说的,换汤不换药呢?

我们用几个案例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单科成绩十分优秀,但其它三门科目都很普通的考生。

在男孩里,这样的考生不少,大多是数学或科学十分突出。在 T-score 的计分系统里,这样的考生可能还有不少 IP 学校的选择,但在新计分体系下,选择就非常有限,甚至都有些危险了。

考生 A 数学极其优异,科学也能到 A,但语言类,英语和母语都普通,这样的考生在 T-score 里仍然能以优势科目拿到 257 分,如果是一位新加坡籍的男生,他基本属于四大的尾巴,第二梯队的头,有至少有七所以上的 IP 学校选择。换算成 AL 计分,他只剩第二梯队的三所学校。如果该考生的语言类再考低两分,他与 IP 便无缘了。但在 T-score 计分下,他依然在第二梯队的中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新计分系统下,严重偏科的考生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新系统相当的不友好。

2.两门语言类突出,另外两门理科则普普通通。

女孩子多是语言类科目有优势,而数学和科学则平平,有见过母语考出接近满分,而数学却连 80 都很难达到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考生在新计分规则下是怎样的。

当两门语言类的成绩稳定在 90 以上,也就是 AL1,另外两门在 2-3 之间。总分区间 7-8 分,女校里除了莱佛士女校以外,选择余地仍然非常大。和之前的 T- score 计分相比,只有个别学校有偏差。所以,这样一类考生,如果有两门成绩能拿到 90 以上,另外两门保持在 85 上下,差异不会和 T-score 特别大。但很可能还需要一点好运气,因为如果其中一门少考一分,或者有两门都卡在了计分段的最高一分,那么 AL 的总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波动。

同样是这个考生,英文和数学各少考了一分,放在 T-score,总分也只少了有一分,基本构不成大的影响。而在 AL 系统里,一下多了两分,那几乎就是 RI 变成 RV 的结果。所以,这种情况下,新系统的运气成分其实是比 T-score 更高, 除非考生能十分稳定的发挥在某个水平线之上。

3.四门平均,都不是很突出,但都能达到优秀。

尽管看起来四门都优秀远比一门突出难,但事实上,四门拿到 90 以上的考生基本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监督以及长时间养成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而一门突出的考生通常是在某方面有天赋,或者学习全凭自己兴趣的“聪明孩子”。前者 是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加以培养而达成的目标,后者却不一定能。

可以看出,四门均优的考生几乎是新系统里唯一比 T-score 有优势的。如果是女生,260 在旧系统里几乎与四大无缘,而在新系统里却可以通吃。也就是说,AL 新系统最厚待的是四门平均优秀的考生。

结合以上三个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结论来调整考生的学习计划:

第一, 单科特别突出的考生必须要提高短板,AL 的积分系统不再给 90 分以上的优秀任何奖励。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定义是好到 90 分即可。偏科考生至少要将弱势学科提高到 85 左右的范围,才能拿到 IP 学校的入场券;

第二, 侧重文科或理科,即两门优秀的,稳定拿到 90 以上,而另外两门则要目标在 85 以上,稳定在 80 以上;

第三, 新系统的最终指向就是全面发展,四门都好,四门都不需要特别好,毕竟考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时候分布在每一门上的时间安排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如此这般在 AL 系统下填报志愿就比在 T-score 下更需要技术含量了。因为 AL 下一定会有很多同分学生,优先录取的秩序分别是:

1、国籍:公民>PR>外国人;2、选校顺序;3、电脑抽签。

落到每个考生的头上,能左右的只有一点,就是填报志愿时的选校顺序。

如果要确保 IP 学校的录取,那么在这个梯队内一定要拉开档次。也就是说,第一志愿报了莱佛士,第二志愿绝对不要浪费在华中上,反之亦然。第二志愿甚至连德明都不能轻易尝试,可以看的是公教或淡马锡这些截分点更宽松的学校。所以认准第一志愿,少一分是最重要的。如果刚刚压线,则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到下一个梯队的学校。

分析到这里发现,原来教育部的初衷也许达到了。机会和运气成分的增加,也许是另一种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除了最顶尖的那一批考生可以毫无悬念的进入最好的学校之外,剩下那些并不是十足把握的,几分可上几分可下的,必须要彻底放平心态:人生的随机性也许无处不在,而一次考试的决定性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重。

(图源:Unsplash)

看回最初宣布这项新规时,教育部曾明确指出新规的目的是不再排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希望借此弱化 PSLE 在个人升学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这么看来,这的确是重要的一步。

如果把教育看得更加长远一些,我们不难发现,最终在行业里的翘楚,绝大多数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或专长所在,并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而这样的人才,中学在名校的比例其实远低于我们对成功人士的想象。

(图源:Unsplash)

再退一步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从名校到名企吗?

我相信从理智出发,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这么认为,但因材施教却是教育里最难的级别。谁都知道学习成绩优异,但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以不出错为指导,最终还是沦为打工人,但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部分华人家长还是很难接受一个成绩没那么好,但处处有自己的主见(意味着可能处处与家长作对),敢于探索也敢于失败(意味着不按常规出牌)的孩子。

所以,家长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充分认知自我的过程,相信孩子,发掘孩子自身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不过分迷信分数和名校可能才是家长们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