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星同学相识于互联网社交平台,16年我旅行到成都时联系了他,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网友会面。记忆中我在支教张星在读书(研究生),后来我去旅行他依然在读书(博士),这几年疫情了,而张星继续选择出国读书学习(新加坡联培博士)。不过好消息是今年他就要毕业了,开始他的新生活和新工作,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本科学校成都某高校任教职工作。
我身边很多博士朋友他们的生活似乎都很简单,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而张星除了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两点一线,一到节假日他也经常旅行,去过国内很多城市,毕竟晓龙是旅行达人,所以身边认识的都是热爱旅行的朋友。张星也爱运动,特别喜爱马拉松、爬山、骑行等户外活动,他也有搜集马拉松奖牌的癖好,他觉得每征服一座高山或者一个马拉松都特别有成就感。他还说“博士生活本来就很无趣了,所以要及时取悦释放自己,否则一直高强度学习并且日常忍受各种失败的痛苦,到时不仅头发不保,文章发不出,身心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长时间坚持运动,他并不像30岁的博士生,更多像一个刚入大学的大学生,他告诉我他前几年穿校服还可以回到他的高中母校,因为和学生无差别,所以说,运动真能使人年轻。
现在他在新加坡生活大部分时候是两点一线,早上八点五十出门,来到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并且坚持工作到晚上十点,然后坐最后一趟公交车回家。他说新加坡的大部分华人或中国人自带卷的属性,他们一定是实验室或自习室最晚回家的一群人。不过好的一点是他的实验室没有给予组员周末进出实验室的权力,杜绝了人们相互恶性竞争的情况,这一点是相比于国内比较人性化的地方,新加坡本地人比较讲究“work life balance”,几乎很少有公司会要求雇员加班,这一点比较像欧洲的工作氛围。而为什么国内盛行996福报,真的很令人深思。他还说本地人几乎都不会背上房贷,政府组屋的价格甚至比国内一线城市价格低上几倍,以当地的收入奋斗几年很容易就能实现人人有房住,这一点是值得国内学习的地方。而新加披也是一个真正的花园城市,虽然这个国家很小并且寸土寸金,但是随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公园,很多区域还有未开发的热带雨林,真正实现了经济和自然保护的平衡。因此周末他都经常出去hiking,亲近大自然,感受被大城市环绕的热带雨林风景,感受当地的美食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相比于体面的生活,博士更多是给了我多年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完成自我的建设和雕琢,不为名利不为高官厚禄只靠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某个角落的真理,终于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大千世界的精巧,心存敬畏;让我能够慢慢走下愚昧山峰,走出绝望之谷,并有机会攀登到开悟之坡”。这是他对于为何要读博的诠释。“因为我来自四川大凉山,事实上我身边很多人都已经很早就工作了,而我很多时候也会面对身边各种人的质疑,觉得读书没用,早点赚钱才是硬道理,毕竟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事业有成,香车宝马,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我还是孑然一人。不过我并不后悔,人的选择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不需要有固定的模式和其他人进行对比,那受伤的总会是自己。我想继续坚持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学习‘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去更多不同国家学习交流,我想我一定还会去的’。首先是塑造更好的自己,使视野和阅历都能更广阔更深入,其次是为了把新鲜知识带回祖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能做出一点有效的贡献就好。”张星同学补充道。
张星说他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他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选择读博士这条道路他自己的坚持固然重要,也离不开他父母的无条件支持,他也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能一直支持他自己选择的道。他也非常努力勤奋,他是他们老家小乡村走出的第一个博士,他说就算不是鲤鱼跃上了龙门,那也算是咸鱼翻了身。他现在只想毕了业能好好工作,回馈自己的父母、导师和身边某些一直支持自己的朋友。张星也一直积极参与一些公益项目,比如马上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之前有参与我组织公益捐书,他说知识改变命运,让更多大凉山孩子有书看。30岁而立之年,对他是一种新身份的开始,从校园毕业到走进高校工作,有挑战也有机遇,他会继续不断的学习,和学生共同成长学习。(完)
作者介绍:杨晓龙,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户外旅行活动策划、网络公益和环支教组织和宣传等工作。曾先后大凉山、康定藏区、西藏那曲做支教老师。并且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组织不同类型线下公益课程,普及父母亲子教育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资深背包客旅行达人。
撰稿策划|杨晓龙
文字校对|张 星
图片提供|张 星
本期编辑|杨进友
出品©晓龙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