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派记者 辛斌】7月29日,阿里巴巴股价在纽交所突然大跌11%,主要导火索来自于这家市值最大的中概股被美国证监会列入“预摘牌”名单。在2021年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生效后,在美国上市的多家中企被美方以“审计原因”列入美股“预摘牌”名单,专家认为中概股需要为未来美国资本市场愈发“政治化”的趋势做好准备。
回港双重主要上市
与阿里巴巴一同列入名单的还有蘑菇街和猎豹移动。截至7月底,美国证监会根据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已将159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中。《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外国公司问责法》2021年生效后,美国可以禁止那些审计公司连续三年不接受美国审计监督机构检查的公司的证券交易。
有媒体称,若中美双方无法在2022年内达成共识并完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192家中概股公司或将在2023年被迫摘牌。根据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共有261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为1.3万亿美元。
7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申请在香港实现双重主要上市。目前美国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威胁阿里在内的所有中概股。而在香港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则能大大减少潜在风险。
在阿里巴巴宣布决定后,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金山云也申请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华尔街日报》称,金山云在递交给香港交易所的初步招股书中表示,计划将发行所得资金用于升级技术基础建设,包括购买高性能服务器及数据中心服务。
报道称,今年早些时候,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视频分享平台公司哔哩哔哩也提出了类似计划,打算将港股第二上市地位转为主要上市。据统计,港交所至少有超过10家中概股已经完成或正在申请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近期在港交所挂牌的中概股,绝大多数选择与阿里一样的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包括贝壳、知乎、涂鸦智能和名创优品等。
中金公司研究部的分析师认为,选择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头部优质企业不仅可以享受纳入港股通所带来的丰富流动性,也可保证在海外极端摘牌情境下主上市地位不受损。
港股A股迎接中概股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7月3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此前中国企业热衷赴欧美资本市场上市,主要是因为欧美市场制度成熟,市场容量大,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型且未盈利的公司具有较高的认可度,通常会给予较高的估值。因此,一些正在成长中、在财务上尚未达到在内地上市要求的公司比较热衷于在美国上市。这有利于中国企业接轨全球成熟的管理制度,开拓全球市场。
“在美国上市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中概股回归是大势所趋。”董登新表示,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回归港股是首选,其次是回归A股。董登新认为,中概股去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监管间的合作,但美国资本市场“政治化”趋势需要中概股对此做好充足心理准备。
阿里巴巴公布申请在香港双重上市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目前有70%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已回港作第一或第二上市,他说,香港欢迎任何符合港交所标准和要求的企业来港集资。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此前表示,上市规则创新将有利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丰富市场选择,增加市场流动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资平台的竞争力。香港《星岛日报》近日称,主要考虑市场流动性及当地投资者组合,香港目前仍然是中概股回归首选地,尤其是大型企业。
2022年3月25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CDR上市交易暂行办法,支持200亿人民币以上市值中概股回A股上市。此条路径允许企业在保留红筹架构的情况下回科创板上市。2019年5月,中芯国际宣布从美股退市。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红筹公司回归A股的重要案例。
新加坡吸引中企IPO
“新加坡关注中国企业上市以对冲风险。”美国彭博社近日报道称,新交所新股市场多年来萎缩的情况可能会很快结束,因为将有更多为降低中美政治风险的中概股,及东南亚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寻求在新加坡上市融资。
新加坡交易所全球销售及拓展部主管保得胜表示,未来五年内,新交所每年可能会有30到40家首次和二次上市——是自 2017年以来平均每年约13家上市的两倍多。保得胜还称,新交所正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100多家公司谈判沟通,涵盖金融科技、消费科技类、地产投资信托等领域。
据彭博社报道,新交所近十几年来新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减少。因此新交所正加紧与寻求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以外上市,以及有意提高在东南亚知名度的中国公司进行谈判。
2021年,有8家公司在新交所上市。今年4月28日,扬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新交所上市。蔚来5月20日正式在新加坡二次上市,其新交所上市的股票将完全可与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凭证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