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水新观察系列报道①
2018年1月9日,佛山市三水区委全会首次提出奋进城市三水发展新进程。
查阅《三水县志》等史料,历经农业三水、工业三水迈向城市三水,三水早已孕育城市发展的“基因”,从水通天下带来的商贸繁华,到如今水陆空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城市三水正不断聚集新的动能,续写新的城市故事。
黄金水道上的千年商埠
知道来路,才能明白去路。在白坭镇银洲払的贝丘遗址,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远古人类在这里捡拾贝売、捕鱼狩猎,并能手工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玉器。
以贝类为主食,可知贝丘文化也是依水而生的人类繁衍史。人类文明傍水而生。西江,珠江水系中最大、最长的一条河流,历经千百年的冲积,造就了美丽富饶的珠江西岸。北江,发源于江西,穿过粤北山区,奔流而下,养育着千百万儿女。一西一北两条大河奔涌,千里相会,造就了三水三江汇流的地理奇观,共同形成珠江三角洲的源头。云东海湖千年前曾经是一片广阔的水域,称“古云东海”。
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三水镇”,西江、北江与绥江在境内交汇融合、水通天下,留下古港、古水道、古渡头、古地标等古韵遗迹,诠释着三水历代黄金水道的不老传说。
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是山水相依的三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动人诗句。从唐代起河口对面的昆都山麓三水镇就已经设置河口港,由都统一级武官率水师镇守。宋代设水师行台屯扎水师。
“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800多年前,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对芦苞情有独钟。自晋朝到隋唐时代,芦苞涌乃北江通往广州的主要航道,南宋初年就已经建有胥江祖庙,供奉北帝水神以庇护来往船只,为粤北山货、竹器集散地。粤汉铁路广韶段未成前,北客南来,多经南雄梅岭,先至韶关转乘北江顺流南下至广州。芦苞是一个中站,客商云集,带来商业的兴盛。当时渔民不仅对气候、地理、河讯熟识,就是木、铁、石手艺都有基础,还做得一手好菜。河上有一种船曰“低舱仔”,与广州旧日的紫洞艇相似,大的可摆四围酒,小的可摆一二围。过路客商就此流连,盛极一时,“小广州”因此得名。
明清时期,三水县是省城广州通往广西和粤西、粤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清道光年间,为方便接待乘船经过的各级官员,县衙特在三江汇流处的北江岸边建造了行台。两广总督、著名学者阮元视察粤西时,留下了“滔滔三十六江流,齐到行台古渡头。学海回澜动浮石,魁岗佳气起高楼。久无羽檄催传剑,为采风诗暂泊舟。手把新书授多士,风帆送我又端州。”的诗句。该行台也被称为“三十六江楼”,表明古时36条水流汇聚到三江,三江再汇聚到三水,成就了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起源。
北江水道与西江水道形成芦苞与西南河口的重点集市,“驿站城市”形态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大口岸,全球贸易港
河口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小镇,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县至1945年,其县城一直设在河口。因而,百年海关、百年铁路、百年邮局、百年水文,这些百年印记依然屹立在此。
三水旧海关大楼,是英国在中国设立的早期海关之一。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英国在三水旧县城河口、三江汇流处设立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俗称三水关),关税收归英国所有。
英国在三水河口设立海关,并非随意的决定。三水河口位于西、北江交汇之处,从数百里、上千里之遥奔流到三水河口的滔滔西、北两江水,在思贤滘汇流之后,再奔向东南,分成网状,以8条水道注入南海,民间称之“珠江入海有八大门”。国门被洋人打开后,洋人的船舶进入珠三角,八道大门可自由进出;但要溯江而上,深入西、北江流域,则必须经过三水河口。
海关大楼作为货物进出关口,自然是繁华聚集之地。船来船往,直接开到海关大楼一楼,完税开闸,货物放行。根据记载,当时,从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国的丝绸、茶叶、花生油、纺织土布等,而进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最让人意外的是,英国三水海关税务司阿理(音译)在给英政府的首份《三水口岸十年报告》中记载,当时三水禾花雀已经被制成简易罐头销往美国等地了。可见,百年前,三水禾花雀已经驰名中外。
繁茂的水运交通,也带来了三水河口老片区的繁华。广东第一条铁路——广三铁路从这里发出,直通广州。随后,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的祖父从这里发家。据载,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父亲荣德生先后在三水河口厘金局(相当于税务局)任职。有史料记述,荣氏家族的“第一桶金”,应该是在广东三水的河口。如今,荣熙泰和荣德生当年在河口租住的旧屋仍保存完好。
借着交通的便利,三水成为商贸集散地,码头上商船来往密集,火车上更有商贾的身影。
祖籍广东三水、现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的邓钢(Kent Deng)就表示,英国人来到以前,三水出口的主要是铁锅,英国人来到以后,三水人开始向海外移民。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国外经商,赚了一笔钱后才回到中国。后来其祖父又从三水去到镇江,通过英国人在镇江经营的海关,与国外进行贸易。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批来自广东省三水县的年轻妇女背井离乡南下新加坡工作。她们戴上红头巾忙碌在建筑工地,为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加坡国庆游行庆典上有她们的主题花车,她们的故事被写进新加坡小学课本,博物馆设有她们的纪念塑像。80年代期间,新加坡曾上演一部名为《红头巾》的电续剧,红极一时。
百年印记,记载着三水作为中国向南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的历史,成就了彼时的“贸易城市”。
“沿江战略”背后的城镇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水的中心城区搬迁至西南。
人民路和中山路,依傍着北江大堤两条平行的小街,路宽不过5米,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解放之后几十年三水城区的所在地。由于形如“筷子”也被当地市民戏称为“筷子街”,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筷子街”狭窄的空间无法容纳城市的发展。于是,三水开始往外开拓城区的空间。区人民医院、华侨中学、健力宝厂都开始在“筷子街”以外布点。
此后,三水先后配套完成了教育路、健力宝北路、广海大道、沙头大桥、三水大桥、南丰大道、321国道三水段等道路建设,中心区也从新华路到转向广海大道,一路向北扩张,商业城片区、沙头片区、中旅社片区、月桂片区等纷纷兴起。
回顾三水的发展史,一副对联曾广为流传,上联便是“三水流三水,盛产水稻水泥与魔水”。
解放初期,三水便成为著名的产粮区,人均上交给国家的商品粮一度高居全省第一。在三水西南竹坑村,至今还存放着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生产大队的牌匾,可见当年的荣光。
1984年,健力宝推向市场,并在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一炮走红,被誉为“中国魔水”。此后15年间,它一直雄踞着“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1985年,适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幕开启,三水提出了“沿江战略”,要求在凡是靠近西江、北江的镇都要兴办1-2家水泥厂,于是当时的13个镇中有11个都发展起水泥产业。
2003年,三水明确提出“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园区兴业”的战略。就在当年,三水招商引资就实现了跨越式推进,全区新签约项目27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2%和185.56%,创下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
同样是 2003年,三水区将原有17个小规模、分散化的工业园区整合为五大工业园区,加上迳口华侨经济区移交三水区管理后新增的工业园,当年年底,三水共形成了6个主要工业园区。
三水工业园正是三水产业园区十年发展中的佼佼者。2008年,三水工业园被纳入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2011年12月,成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的组成部分。如今,三水工业园又成为一环创新圈的重要节点。
值得欣喜的是,在后工业化阶段,三水依然保持了相对优质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15.4%,水域占全区总面积5.3%,不开发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42.1%,并拥有国内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中国饮料之都”等荣誉。
虽然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优势,三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力,就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崭露头角。敢拼,善拼,三水人以水生财,生生不息。如今,聚集了百威、红牛、可口可乐、锐澳等众多知名品牌的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饮料食品主题专业园区。
城市三水新进程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回顾三水城市发展史,城市的建设显然并未跟得上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近10年间,三水人口增幅近40%,其中城区集中了近40万人;汽车保有量连续7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再加上长期以来教育、医疗等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高度集中,对下面镇街乃至周边地区外来人口的吸引,都考验着西南的承载能力。
水运通达,造就了三水过往的辉煌。而水陆空的立体化通达,则勾勒三水未来的城市图景。“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格局的打开和便捷化,依然会为一座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至今日,三水不仅在佛山拥有贵广南广高铁首个开通的高铁站,还坐拥广佛肇轻轨的两大站点,同时在佛山五区中拥有数量最多的高速公路。此外,左拥右抱的白云机场与珠三角新干线、正在建设的佛山一环西拓工程……三水,正在成为一座水陆空四通八达的城市。
北江新区的前身是西南街道河口对外开发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聚集了近50家本土民营企业,被誉为三水上世纪末“民营经济起搏器”。
然而,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城市扩容,对外开发区日渐式微。数据显示,开发区内企业占地2700多亩,但一年的纳税额仅有500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三水开始探索中心城区的扩容,该区域开始成为三水中心城区“西进”的目标。
早在佛山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之年,三水就对西南街道河口对外开发区启动了全佛山最大规模的“三旧”改造。通过“三旧”改造,曾经占据2700多亩土地的45家低效企业全部完成拆迁,变为时代城、恒大等众多楼盘。伴随着人口的聚集,公共配套也不断完善:凤凰公园投用、道路建设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商业服务配套从无到有……
2012年,三水启动三水新城建设。“将三水新城打造成城市新标杆。”此前召开的三水区委全会报告再次明确了三水新城在城市三水发展新进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报告要求三水新城做实珠西粤港合作示范区,全力在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特色营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水新城建设规划情况报告》在三水新城原来的发展定位、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将三水新城打造为“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之城、活力之区,建设珠西粤港合作示范区、广佛创新智谷、岭南人居水城三大“城产人文”深度融合载体。新城功能优化调整后,生活居住用地比例从原来的47%降到34%,城市服务用地从30%降到24%,产业载体用地从23%增加到42%。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新发展机遇面前,历经农业三水、工业三水迈向城市三水新进程,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正在聚集。
【统筹】王伯乐
【撰文】魏英
三水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