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陈杲(gao),14岁以高考634分考上中国科技大少年班,18岁读博士,25岁成博导,26岁破解世界数学难题并回国受任于中国科技大特任教授。
陈杲,1994年出生,2006年入读瑞中,2008年考入 中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师从微分几何界最高奖韦布伦奖得主陈秀雄教授,并与其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
少年
2017年获菲尔兹奖得主唐纳森爵士等推荐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师从菲尔兹奖得主文卡特什教授。2019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为止在世界级平台已公开9篇学术论文,年仅26岁,陈杲就破解了世界难题。
陈杲还有一个龙凤胎的妹妹陈杳,陈杳也是“学霸”,她16岁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和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很多父母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对于该如何教育好孩子,自己却不了解,完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方面,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早已学习和建立了一套家庭教育理念。
他的父亲现任广东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此前,陈钱林在多所学校担任过老师和校长,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教育专家,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还曾出版过多本教育书刊。他教育孩子主要靠自律习惯、自学能力和自立人格。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律、自学、自立。只要抓住最核心的素养,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然后就是放开手,孩子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陈钱林
姐姐和弟弟都那么优秀,家庭氛围一定很好吧,作为父亲都做了哪些工作呢?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有一些育儿中的疑惑,通过这位父亲的回答都能一一解决。
疑惑1:孩子从小看电视吗?
陈钱林说刚有孩子的时候,他不懂育儿但是会去学习,看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不得不承认这位父亲还是蛮有眼界的,在孩子三岁前,他没有让两个孩子看过电视。
“电视对大人来说并不是坏的东西,因为大人懂得选择,但是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这种能力,他也没法交流,有可能好的不学、坏的学了。”他说,“三岁以后可以定规则了,有了规则就有了选择,可以让他们选择性地去看一些电视节目,就能使电视变得有益,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电子产品对孩子的眼睛伤害性极大。
疑惑2:和双胞胎解决陈杳会打架吗?
一般有2个孩子的家庭很难平衡孩子2个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但是陈钱林说“在我的家里,孩子们吵架是可以哭的,哭了之后又打架,这个就不允许了。”让孩子们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通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出家规,让孩子们自己遵守,这就是生活环境影响下的有原则性自律。
在家规的影响下,因为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奖有罚,2个孩子相处的还是蛮好的。
疑惑3:孩子那么小就考上大学了?
其实孩子跳级的原因是不想让孩子写作业,听到这里的家长估计有很多会疑惑,确实是的作为父亲的觉得学校一些机械抄写的作业,真的没必要。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决定让儿子跳级,还为儿子争取到不写作业的自由。
这并不意味着陈杲什么作业都不做,陈钱林也会到书店选择适合儿子的习题集,“我们也刷题,但并不一定都要写,看完题目再看答案,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就不用再浪费时间,要专攻薄弱的环节。”
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规划我们发现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父母在背后做出了惊人的努力,才有了孩子的今天,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样更好的培养孩子,了解孩子呢。
第一:育人先育己
要想培养成功的子女,首先父母要成为合格的父母,作为父亲的陈钱林已经比社会上90%以上的父亲都优秀了,但是面对于刚出生的孩子,他还是觉得自己不懂育儿,于是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孩子教育的著作,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他们自己家庭孩子成长的经验。
那么作为普通父母的我们不要总要求孩子怎么怎么样,好像孩子就是我们没有实现愿望的寄托品,把自己的愿望希望强加给孩子,但是自己却不学习,固步自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过早地出现问题甚至想逃离父母的原因。
任何适合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和孩子一起成长,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要趁早
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孩子把自己管起来。从小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在学习方面,父亲陈钱林说,他的孩子在家都是自学,在完成了规定的功课之外自己拓展学习,等他们爱上自学之后,他们的学习负担就不重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高效学习办法。
陈杲曾感触地说:“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成长路上,陈钱林尊重孩子的选择,常与他们心灵对话,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知道现阶段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第三:一起追梦,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一次考试失败有什么关系,学习是一生的习惯,唯有心中有志向,持之以恒,最终才能达到自己的梦想彼岸,这也是对于家长最难教育孩子的,就是“立志”。孩子立志是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立志做好了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志向,陈钱林说,他从小引导孩子读名人传记,节假日常带他们寻访名人故居、名人馆,到名校走一走。其实在温州就有很多文学、数学元素,比如南怀瑾书院、朱自清故居、数学名人馆等等,陪孩子寻访这些地方,引导他们“做梦”,有梦才有动力。
“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跳舞好,有的跑步快,家长要从旁引导,给他们向上的力量。学习的本质不是去培训班补课,也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一生的习惯,学习是长跑。
第四:智慧的父母,懂得在教育中做减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为了增加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家长巴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结果是,孩子要么厌学逃避,失去成长的动力,失去童年的快乐,要么懂得很多,但是都是皮毛真正拿得出手的却没有。
而智慧的家长,则擅长做“减法”,去发现孩子的特长,集中精力抓住其中一点或者少数几点去培养,使特长成为“绝活”。
陈杲的父亲对于他就是做的减法教育,在他的采访中父亲总说学那么多太累了,劝他放弃一些,因为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就有意识培养其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更轻松些、专注些,让陈杲放弃了艺术学习、书法训练一些学习项目。他跳级完全是因为自己会了,但是不想写一些枯燥的作业,父亲主动帮他申请跳级。
第五:适当地给孩子挫折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小学学习习惯很好,成绩也很好,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后突然心理素质很差,成绩稍微有点波动就要死要活的,有些甚至突然叛逆了家长掌控不住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孩子太顺了,没有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陈杲说他的语文很不好,对于语文学科常常不自信。语文老师和父亲经常让我当众分享学习经验,每次说得不好感觉很丢人,但是他们又时常鼓励我,这样我在挫败中不断增加自信。
另外就拿高考来说,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再去考试,但是陈杲在读高二时,他的父亲就鼓励他参加高考,并报考了中科大少年班,而且孩子学的教材和考试教材还不一样,作为父亲的他其实就是为了给他一次挫折教育,最后没想到成绩还不错。
天才少年的背后,他的家庭教育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康成熟的人格,有志向积极向上才是一生所得!
我是@育儿师Linda 从业母婴行业多年,专注于孩子养育,记得关注我哦!
【今日话题:如果你的孩子能像陈杲一样优秀,你会让他回国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