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近代以来客家人为何名将辈出?

作者:小蔡

客家人,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中国近代史上,客家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客家人名将辈出,比如杨秀清、石达开、叶挺、朱德、叶剑英等。那么,客家人从哪里来,又为什么特别能打仗?

客家人从何而来

客家人的源流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较有实据的,是指客家人的祖先于五代十国时期从北方迁徙到广东、福建和江西的三省交汇处,和当地百越山民融合,形成汉族中一支独特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后来,客家人因为当地的土地资源不足,所以向南方各省各地移民,不少客家人先后去往广西、四川、海南、台湾等地。

客家人数虽不少,但在华南各省的地位低下,经常遭到当地民众排斥。这是为何?

客家人为何被排挤?

客家人大约在五代十国时从北方来到华南,但华南地区从东晋开始,就有不少从北方迁徙来的世家大族,他们早已成为当地豪强,根深蒂固,拥有大量土地。

客家人也是农民,需要土地和水源来而维持农耕生活,所以客家人来到华南后,与当地豪强在土地和水源上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近代最出名的客家人洪秀全

客家人这个外来群体,对当地豪强的资源财产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自然不受欢迎,所以各地的宗族豪强都积极排挤、驱赶客家人。

故而,客家人就被逼选择土地贫瘠、位置偏僻的山区。同住在这些山区的,还有被汉人移民赶上山的畬族、瑶族等百越山民。

客家人便跟这些百越人有相当多交流,有一部份的百越人接受了客家人的汉文化,被同化成客家民系的一员,而且不少客家人与百越人通婚。根据2003年的基因检测,客家人父系血统结构有两成百越人的基因。

畬族跟客家人有很多交往

客家人和百越人通婚更让南方大族更瞧不起客家人,认为他们带有南蛮血统,非汉族一员。根据华南地方志「岭外代答」记载,当地的汉人称呼客家女子为「蛮婆」。

客家人的一些风俗习惯跟传统汉人有所不同,更招致华南宗族的歧视和排挤。比如,客家女人不缠足。

这是因为客家人长期向各地流徙,缠足无疑对女人造成不便。再加上客家人居住于山区,在恶劣贫瘠的环境下,女性要像普通男人一样劳动工作,才能维持一家生活。所以,缠足这种限制女性劳动的习俗自然地被客家人抛弃。

华南汉人因为客家女人不缠足,把客家人视作「野蛮人」,常以「大脚婆」、「大脚蛮妇」来称呼客家女子。时至今日,广东依然有老一辈以「大脚女人」来形容客家女性,可见昔日华南本地汉人对客家人的歧视至今仍尚存。

客家人为何尚武善战?

客家人因遭歧视和打压,频繁与当地人发生武力冲突。

自明代以来,有纪录的「土客械斗」已有几百次。1854-56年发生于广东四邑的土客大械斗造成过万人伤亡,可见客家人和本地人的冲突有多激烈。

由于频发爆发的械斗,客家人慢慢形成了悍勇尚武的风气。这能够从他们的武术传统管中窥豹,南螳螂拳、金鹰拳等著名拳种都是由客家人吸收多次械斗经验后所创,客家武术可以说是南方武术的重要标竿。

南螳螂拳宗师叶瑞

此外,客家人多数生活在偏僻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兽,山贼土匪也时常出没。为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习武之外,客家人还会修筑半军事式的围村,据山险以守,用以防御山贼并保留与本地人械斗的优势。

福建的土楼、广东梅县的围龙屋都是客家人的杰作。广东一句俗语:「有山必有客」便是指客家人和山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山头也有客家人的村落。

客家人在这种半军事的环境下,不论男女都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自然地养成勇武强悍的风气

福建土楼

再者,客家人跟山地的百越人长期通婚,很自然地也继承了百越山民的特点。

百越山民以彪悍著称,长年跟当地汉人斗争,所以百越山民的尚武精神不下于其他少数民族。客家人作为跟百越人交往较深的群体,在习俗上也深受影响。

客家人有哪些名将?

客家人因为长期跟本地人械斗,又在山区修筑防御工事,所以他们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对他们投身军旅有很大的帮助。近代以来,客家民系名将、猛将辈出,在近代中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福建土楼

客家人大规模扬名于战场,始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

太平天国大多数的骨干将帅都是客家人,其中最知名的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重要将领都是来自广西的客家人,「天王」洪秀全本人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

为何有这么多客家人参与太平天国战争?

与客家人密不可分的太平天国战争

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后,清廷跟外国展开「五口通商」,原本作为唯一对外港口的广州失去了优势,大批在码头从事苦力的客家人失业,再加上两广发生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有大批客家人在械斗中落败,被逼流散各地。

这些走投无路的客家人遂都加入了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有历史学家戏称太平天国之乱为一场大型的「客家人叛乱」。

清廷也有不少重要将领是客家籍的,例如江南大营猛将张国梁、扬名镇南关的冯子材、抗法抗日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都是客家籍的,客家武人在清末的地位可见一斑。

清亡以后,客家人也对中国有较大影响。孙中山的革命军里面也有不少客家人,革命元老廖仲恺、北伐名将叶挺就是广东惠州的客家人。因为革命早期的成员多以广东人为主,所以身在广东的客家人也有参与。

客家人跟民国时期的南方军阀也关系不浅,「南天王」广东军阀陈济棠、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李济深等来自客家。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更有不少客家籍的军人。

叶挺

除了在清末、民国军阀和国民党中活跃之外,客家人在共产党里也有大量军事人才。红军早期的不少军官都是客家籍,因为红军最早的活动范围在福建、江西,这里是客家人聚居地,不少客家人投身红军。

出身客家的共产党军队将领更是战功彪炳,名垂史册。

单单是开国元帅之列,客家人便占了两个,分别是朱德(四川客家) 和叶剑英(广东客家),开国上将有杨成武(福建客家)、陈奇涵(江西客家)。

叶剑英

其实十大元帅里还有一两人,也是客家人后裔,甚至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里也有客家人,由于某些原因,本文就不说了。

客家人多数活跃于军事领域,但在政治和文学方面也出了不少名人。郭沬若就来自四川的客家,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前泰国总理他信也是来自客家籍的华侨。

郭沫若

时至今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生活改善,对客家人的歧视以及土客械斗不复存在,客家人的尚武一般也派不上用场,但客家人用另一个方式影响中国。

2008年,福建土楼四十六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国内珍贵的旅游资源。不少客家人也投身在餐饮业,将梅菜扣肉、霸王鸡、炸大肠等客家美食带到国人的餐桌上面,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更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