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译史||林语堂曾指定郁达夫翻译《京华烟云》,为此还支付了1千元美金

本文来源:《杭州文史丛编》

转自:杭州文史

文章原名《郁达夫与林语堂》,内容有删减

《瞬息京华》(又译)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英文书名《MomentinPeking》,林氏自定中文译名为《瞬息京华》。1939年9月4日,林语堂从美国纽约写信给当时在新加坡的郁达夫:“得亢德手札,知吾兄允就所请,肯将弟所著小说译成中文,于弟可无憾矣。计此书自去年3月计划,历五阅月,至8月8日起稿,今年8月8日完篇。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非无所为而作也。”之后,林语堂费了很大的气力,在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的两册英文本《瞬息京华》上,将原著所引用的出典,及人名地名,以及中国成语,注解得详详细细寄给郁达夫。其中一本注了前半部,另一本注后半部,这是林语堂想让郁达夫尽早开译而想的办法,并且还两次寄来美金,共1000元。当时年已十一二岁的郁飞,和父亲一起住在新加坡,经常听父亲谈起此事,印象颇深。

林语堂

可是,郁达夫因婚变,“弄得头昏脑胀,心境恶劣到了极点;所以虽则也开始动了手,但终为环境所压迫,进行不能顺利”。1941年上半年,经李小瑛女士向新加坡当局推荐,郁达夫兼任《华侨周报》主编,两人经常商谈编务。郁飞便从旁建议父亲着手翻译林语堂的小说,在周报上连载,于是从创刊号起,周报每期都有字数不等的《瞬息京华》的译文。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硝烟迫使郁达夫撤往苏门答腊,临离开新加坡前,他丢下自己大量的珍贵藏书,而将林语堂加注的两本小说带在身边。

《华侨周报》

至此,距离商定翻译的1939年9月已过去了两年多,住在美国的林语堂自然很心焦。而且国内已经有了一本由郑陀、应元杰两人合译的《京华烟云》,在“孤岛”上海由春秋社出版。对郑应译本,林语堂不满意。他于1941年元旦在洛杉矶写了《谈郑译〈瞬息京华〉》一文说:“故此书非由作者于难译处,细注原文供译者参考,必有乖谬未当之处,所以特请达夫译中文。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我曾把原书签注3000余条寄交达夫参考。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今达夫不知是病是慵,是诗魔,是酒癖,音信杳然,海天隔绝,徒劳翘望而已。”

《京华烟云》

受人之托的郁达夫当然也很心焦。据和郁达夫一起撤出新加坡的王任叔回忆,还在新加坡时,“达夫一谈到此事,美金用去了,而译文尚未出来,便觉得非常负疚似的。他因之感叹工作繁重,而金钱终不够用,不断自叫‘糟糕’”。又据和郁达夫同在苏门答腊岛住了两年之久的包思井回忆,日本投降前3个月,郁达夫在沙果山上办了个小农场作避难用。一天,他将一只木箱带上山收藏起来。郁达夫失踪后,木箱被打开,原来里面装有林语堂加注的两册《瞬息京华》英文本。林语堂的注和郁达夫批的译语都很小心,这从书中写的字上可以看出来。

郁达夫

因此,直到牺牲前,对于林语堂的嘱托,郁达夫还始终牵挂于心。可惜物在人亡,林语堂加注的两册英文本《瞬息京华》虽从新加坡被带到苏门答腊,免遭战火劫难,但带着这两册书流亡的主人却已倒在日本宪兵的屠刀之下。

郁达夫撤离新加坡前夕,曾托人将郁飞带回国内,当时郁飞大约十三四岁。20世纪50年代初期郁飞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后从事编辑、翻译工作多年,曾翻译过《拿破仑传》、《变性人自述》等著作。20世纪80年代初他经20年冤狱之后定居杭州,遂萌生重新翻译《瞬息京华》的念头,想替父亲偿还这笔拖欠了40年的文债。远在美国的堂兄郁兴民为郁飞找来了林语堂的英文原著,当时住在香港的林语堂的女婿黎明则将台湾出版的两种译本寄赠郁飞。于是,从1986年正式开译,中间又因事时断时续,直到1990年末才全部完稿。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