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沙群岛简介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亦称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 Islands ),古称万里石塘、万里长堤、万生石塘屿等,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立地暗沙,西到万安滩,东接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其西北与越南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沿海相接。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油气资源尤为丰富,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沙群岛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

行政管辖

秦汉时期

秦末全国战乱,南海郡尉赵佗乘乱兼并3郡建南越(粤)国,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归南越国管辖。

西汉时期,中国人开始在南海航行,并发现一群珊瑚岛礁,并设置了珠崖、儋耳二郡 。三国时期,万震所著的《南洲异物志》和康泰所著的《扶南传》,有关于南沙群岛地貌特征的记述。东晋法显留下了关于南洋的旅行记。

唐元时期

唐贞元五年(789年)以来,已把南海诸岛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列人中国版图 [10]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一月,元将史弼率海军兵力总共二万人,从泉州起锚,发舟千艘,穿过西沙和南沙群岛。

明清时期

自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以及费信、马欢、尹庆、王景宏、杨威等官员率船队,每次统率水手、军卒均在二万人以上,分乘宝船五六十艘(尚不计小船)七下西洋,历经南海诸岛。明宣德五年(1430年)编绘的《郑和航海图》将西沙、南沙群岛标绘在大明版图内,为万州的管辖范围 。

清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航道测量船莱福曼号串至南沙进行测量,并记载各岛“俱有海南渔民之足迹,以捕取海参蚧贝为活,颇多长年留居于此”。光绪九年(1883年),清朝政府抗议德国在南中国海各岛屿,包括西沙、南沙群岛,进行非法调查活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地理坐标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南沙群岛及其所在海域统称南沙群岛海区,简称南沙海区,广义的南沙群岛海域面积约823000平方公里,以北纬12°00′00″和中国传统海疆线为界,南沙海区面积为706800平方公里。其西北与越南遥遥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沿海相接。

地质构造

南沙群岛海区的断裂构造是燕山期华夏陆缘解体,喜马拉雅山期扩张陆缘形成的断裂系,以张性或张剪性断裂为特征,属于东亚型陆缘断裂体系之南海陆缘地堑系的一部分。它包括:

1、南沙断块区:是新生代从南海北部西沙、中沙群岛附近的华南陆块中拉张出来的微陆块,位于南海陆缘地堑系的东南翼,包括礼乐断块盆地、太平断隆、南华断块盆地和尹庆断隆4个构造单元,周围被大的断裂所围限,构成长轴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水下断阶,断裂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南东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由北西-南东向断裂分割成东西块体,北东-南西向断裂造成南北相间一系列雁形排列的弧形断凹断凸,构成南沙断块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构造运动从中中新世起表现为差异升降和侧向拉张;

2、曾母地堑带:是紧靠加里曼丹和纳土纳群岛发育的盆地,为晚第三纪走滑拉张而形成,是南沙西南广阔陆架和少部分陆坡海区的复杂构造带,包括万安断隆、南薇西南断堑、北康断隆、南康断隆、中央断隆、西南断堑、土纳脊断隆、东纳土纳断堑8个构造单元,四周被断裂围限为各个方向构造的汇合地,形成由北东向转为东-西向再转为北西-南东向的弧形弯曲地堑带,构造断裂多为北西-南东向张剪性正断层,从陆架向陆坡断落,有少数逆断层多在东南出现,岩石圈厚度只有45~50公里,地壳厚度也仅16~21公里。

南沙断块区基底与燕山期处于华南陆缘地层的珠江口盆地和北巴拉望等的基底相似,为中生界的沉积岩(如礼乐滩下白垩统下部的集块岩、砾岩、砂岩,上部夹褐煤层的砂质页岩、粉砂岩)和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等),断块盆地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可达6~7公里,以海相砂页岩和灰岩为主,局部发育有生物礁,表明南沙断块区为一横向破碎的薄壳陆块;曾母地堑带的基底不均一,西部为晚白垩世的花岗岩和变质岩,西南至中、北部由老渐新,专家推测为晚白垩统至始新统的拉姜群,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可达8~9公里,主要为三角洲相和海陆交互相的砂页岩,以及浅海相的碳酸盐沉积。

岛礁分布

南沙群岛岛礁中的水面环礁的礁体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南沙群岛常年出露的岛、礁、沙洲以及在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低潮高地共54个,其中水面环礁44个,水面台礁8个,水面塔礁2个。因水面环礁往往又由多个单独的礁体构成,因而,南沙群岛常年出露和低潮时出露的地理单体共86个,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干出礁52个。

以南沙群岛海底高原为基底构造,发育出北群、东北群、中群、南群、西南群等五大群230多座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其中已经中国政府命名的有177座,呈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分布格局。南华水道由东经112°35′~116°30′之间横穿群岛,通过北纬10°55′、9°55′及8°40′成为三点连线,把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分开。在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岛屿有太平岛、中业岛、西月岛、南威岛、北子岛、南子岛、鸿庥岛、南钥岛、马欢岛、费信岛和景宏岛等11座,其中最大的岛屿是太平岛面积0.432平方公里,最高的是北子岛顶部海拔12.5米;沙洲有敦谦沙洲、安波沙洲、双黄沙洲、染青沙洲、北外沙洲和杨信沙洲等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另有4座明礁上有小沙洲,1座明礁上有人工岛。

北群岛礁分布在南华水道之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9°42′~11°31′,东经114°02′~115°02′,是南沙群岛5大群中岛礁数目最多的一群,共有53座,其中岛屿8座,水下沙洲5座,暗礁33座,暗沙6座,暗滩1座。又可分为以北子岛为首的北部岛礁、以太平岛为首的中部岛礁、以景宏岛为首的南部岛礁3组。

南沙群岛的东北群,是以礼乐滩大环礁为主体的一群岛礁,分布范围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东起海马滩,西止恒礁,地理坐标是北纬8°48′~11°55′,东经115°04′~117°50′;共有发育在礼乐环礁、礼乐滩外围环礁和费马环礁礁缘上的岛礁47座,其中岛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滩6座。

南沙群岛的中群岛礁位于北纬6°57′~9°40′,东经111°37′~115°55′,空间格局大致呈半环形分布,东西长约260海里,南北宽140多海里。共有岛礁沙滩41座,其中岛屿1座、暗礁26座、暗沙12座、暗滩2座。依半环形分布态势,又可归类为南华水道、东弧、西弧、中部海槽区4组。

南沙群岛的西南群,是南沙向西南散布最远的一群,包括广雅滩、人骏滩、李准滩、西卫滩、万安滩5座,全部是暗滩,分布在北纬7°28′~8°08′,东经109°44′~110°38′的范围内。受北东-南西向褶皱轴及构造脊控制,这群暗滩也呈东北-西南向相间分布。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南海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集层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层水中

,计有55属155种,其主要生态类群也是硅藻、甲藻,其中硅藻42属111种、7个变种,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99.6%。硅藻类群中又以角剌藻属和菱形藻属为优势属种。南沙群岛海区属于热带生物区系范畴,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要生态类群,有褐藻8种、绿藻27种、珊瑚藻12种、红藻18种,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在硅藻类群中又以角剌藻属、菱形藻属等为优势属种。

南沙群岛海区有鱼类558种,隶27目138科。主要种类隶属于鲈形目、鲉形目、灯笼鱼目、鲀形目、鲽形目,大部分种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鱼类区系,已发现经济鱼类约300种,占总种

鱼类

数的一半以上,有大青鲨、灰星鲨、尖犁头鳐、多齿蛇鲻、点带石斑鱼、短尾大眼鲷等。 在礁前水深80以内有经济鱼类36种,深水海区上层有丰富的大洋性鱼类金枪鱼、旗鱼、剑鱼、头足类、鳖鱼、海豚,以及海龟和齿鲸等。

南沙群岛的维管束植物共有31科,45属,48种,其中包括栽培植物20种,植物全为热带成分,在野生的27属植物中,属于泛热带分布的就有22属,占81.48%,其余为旧世界分布的属,泛热带分布的种有7种,旧世界热带分布9种,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4种,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种,热带亚洲分布3种。

矿产资源

南沙群岛磷矿储量30多万吨。 南海群岛的南部巽他陆架油气聚集区是南海主要油气资源区,南沙海区储油气盆地总面积约达35万平方公里,储藏的石油总潜量为349.7亿吨,天然气总潜量为8万亿立方米。南海南部和西南部中国海疆内的7个沉积盆地中,已发现油田72个,气田63个,其中4个盆地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10.06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2万亿立方米。较大的储油气盆地是 曾母盆地和礼乐滩盆地。

战略价值

南沙群岛区域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其南端距地理赤道仅400公里。它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同东南亚各国以海域连接。珠江口一新加坡、新加坡一马尼拉一关岛一檀香山一美洲和雅加达一香港一台湾一韩国一日本一海参崴等国际航线在这里交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部曾公布了对美国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16海上咽喉,其中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等3个就分别位于南沙群岛区域的西面、南面和东南面不远,水道可通。1992年美国《全国地理》杂志载文谈到,南沙群岛处于军事战略要地,是亚洲东北地区各港口通往南亚国家、大洋洲及欧洲的必经航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曾以此为潜艇基地,向南洋各地发动侵略。可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经济价值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渔民除了在本区北部海区延绳钓作业外,还在南沙群岛区南部拖网作业,年捕捞量20000~40000吨。据统计,1985~1997年,粤、桂、琼三省区开赴该区的渔船约2200艘,总产量7.2亿元。区内有中越、万安、曾母、文莱一沙巴、西北巴拉望、礼乐滩、安渡滩、郑和等8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在中国国界内约有260000平方公里,第三系厚度达5~9公里,是南海主要油气资源区。

南沙群岛

本文参考:南海研究论坛、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