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执行公益骨灰撒海活动任务的一艘游船驶向江口。 刘可耕 摄
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体现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今年清明将至,国人更展现出全新的生死观,既祭奠先人、遵循古礼,亦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甚至有地方民众愿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科学豁达地看待身后事,传统与现代文明正在华夏大地并行融合。
郑江洛 吴晟炜 福州报道:2019年福州市“我们的节日——清明”文化周开幕式日前在福州启动,同期举办己亥年中华百家姓春季公祭大典。福州各界数百名观礼民众共同参与,典礼庄严隆重。
福州同时推出2019年深化殡葬改革9项新举措,包含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建立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举行海葬公祭暨骨灰撒海活动;举行生态葬公祭暨花坛葬活动;发出一份文明祭扫倡议书;建立生命公园试点;各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系列活动;全面做好清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等。
黄咏绸 厦门报道:海内外各界人士1000余人4日在厦门市集美鳌园共同祭扫陈嘉庚先生陵墓,缅怀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孙女陈佩仪、孙子陈君宝遗孀王理、外孙曾文正夫妇、曾孙陈铭、新加坡画家杨可均等海外亲友参加。
陈立人此次还带回境外收集的海外华侨华人生活用品,如红木圆桌、玻璃器皿、木质梳妆台、屏风等珍贵文物捐赠给华侨博物院,共计9箱近百件,将在今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纪念日暨陈嘉庚创办华侨博物院60周年纪念日之际向社会公众开放。
朱柳融 广西柳州报道:广西柳州市近日举行集中公益花葬仪式,124位逝者的骨灰被放入该市西山公墓十多平方米的花葬区鲜花盛开的花坛中,300余名逝者家属到现场悼念。近年来,广西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殡葬理念,积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2013年以来,广西共举办骨灰撒海和公益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11次,累计安葬(撒放)骨灰4970具。选择节地生态葬式葬法的报名人数逐年上升,举办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的城市由2013年的1个增加到2019年的9个。
王景巍 沈阳报道:一场集体树葬安葬仪式近日同样在沈阳市回龙岗墓园举行,15名逝者的骨灰被深埋树下,依林而息。2018年4月3日由沈阳市民政局发起,沈阳市回龙岗墓园承办的首次生态树葬启动仪式后,陆续接到许多市民咨询树葬形式并为已逝亲属报名,“生态葬”如今越来越被当地民众所接受。
记者钟旖 重庆报道: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的大溪村社区居民,近日聚集在郭家沱公墓内的志愿者遗体捐献纪念碑前,缅怀祭奠遗体捐献逝者。67岁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倡导者吴文界告诉记者,这一悼念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遗体器官捐献行为已成为该社区的文明风尚。
“郭家沱街道现共有450人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大溪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苏小玲透露,近年来,郭家沱街道通过“百姓论谈”“夕阳红”宣讲队、科普讲座等形式开展遗体捐献宣传发动工作,已让遗体捐献在当地家喻户晓,目前该街道已有26人实施了捐献。
记者陈静 上海报道:“革命烈士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日前在复旦大学校园展开。“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校地共建基地揭牌,复旦大学网上烈士墙开通。复旦烈士纪念短片《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同期发布。
复旦大学“清明忆钟扬”手植红树活动也于近日在浦东临港钟扬红树林基地举行。杰出科学家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将一株红树幼苗赠送给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学生代表。她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守护红树林的队伍中,让钟扬的家国情怀和“种子精神”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