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吃饭的革命史:古人是如何从一日两餐制演变成现在一日三餐的?

我们现在习惯了一天吃三顿饭,可一天吃三顿饭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实际上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才是惯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最重要的莫过于吃饭了。而说到一天吃几顿饭,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一日三餐,但在古代却是实行两餐制,由一天吃两顿饭演化到现在一天吃三顿饭,这里面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历史。

古代宴会

我们现在习惯了一天吃三顿饭,可一天吃三顿饭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实际上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才是惯例。据历史学家、《夏商社会生活史》一书作者宋镇豪考证,中国从上古时代就习惯一天吃两顿饭,至少有文字史的商代就实行一天两餐制,上午七至九点为“大食”,下午三至五点为“小食”。另一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民生在《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一书中考证,宋朝人“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概不例外”。南宋诗人宋洪迈有诗,“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把吃两顿饭称做“两膳”,这两顿饭都吃的是鱼虾,肠胃变成一个小池塘了。

明清时人们还是习惯一天吃两顿饭,日本人曾根俊虎写了一本书叫做《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其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吃饭情况,“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乾隆皇帝一天也吃两顿饭,叫做“早膳”与“晚膳”,没有“午膳”一说。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在1934年考察川西羌族地区,那个时候当地还习惯一天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五点左右吃晚饭。

古代市井生活

那么一天吃三顿饭是怎么来的?其实所谓的午餐是“加餐”来的。谁“加餐”?一是有钱人加餐,一是干体力劳动的人加餐。古代的经济没有现代这么发达,有钱有势的人加得起餐,普通人能一天吃两顿饭就不错了。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果不加餐,体力消耗太大,容易干不下去。

中国从汉朝时就出现了“加餐”,也就是一日三餐,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全社会推广。而且,中午加餐,并不是习惯,而是偶尔。有时加餐有时不加餐。元朝诗人、评论家方回著了一本书叫《古今考》,是这样说的,“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只有“士”在中午才有“点心”加餐。

古代宴会

唐朝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个朝代,忧国忧民的杜甫都在诗中承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从当官的到普通人都能吃上饭了,所以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唐画上看到的美女都很丰满,丰满就是吃得饱。很有可能,那个时候,尤其是开元盛世的时候,因为粮食充足,人们有能力加餐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宝良博士在《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认为,明朝江南比较富裕的地区开始从两餐制转型为三餐制,“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仅限于富裕的江南,其他地区仍是两餐制。

古代市井生活

到了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校释》一书中提到佣工们“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夏天白天时间太长了,中午必须加“午餐”才能继续干活,冬天太冷了,早晨空腹干活干不下去,必须加点早点。等不到十点开饭了。因此才逐渐开始了实行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到了民国时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这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沿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