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男儿许国。
《八佰》和《金刚川》两部电影的上映,让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讨论空前高涨。
四行仓库保卫战、金刚川渡江战役被抚去历史尘埃。
一个个烈士手持炸弹的英雄壮举,让我在电影院哭成泪人。
铭记历史,这是好事。
可我的内心,却在为那些被炮火掩埋的英雄们,隐隐作痛。
10月29日,海南一位叫张修隆的老人离世,享年102岁。
他走得安安静静,在社交媒体掀不起一点风浪。
张修隆不是达官贵族,也非名流人士。
但在我心里,他值得一切热搜,值得14亿国人最衷心的送别。
因为张修隆的身份,是一名南侨机工。
跟他一样的,还有3000多个来自东南亚各个地区的华侨同胞。
他们在国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滇缅公路这条死亡运输线上,用生命支撑起了中国的命脉。
南侨机工,一群被遗忘的卫国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青年大院(Youth Assemble)。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以战时首都重庆为基准,中国被分为了两个战场:
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
东线战场是上海、南京、武汉等正面战场。
西线战场则处于滇缅一带。
此前,西线战场是中国最安全稳定的大后方。
直到1939年过后,那里却变成了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场。
也是日军心中最大的一块疙瘩。
可以说,滇缅一带是左右战局的核心腹地。
而那里的源头,则是一条公路和3200名南洋华侨。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中国溃败的速度就像蚕食鲸吞。
11月上海失守,12月南京沦陷。
次年10月,武汉、广州又相继落入敌军的手中。
紧接着,天津、青岛、海口等港口城市,都未幸免于难。
对于中国军队而言,绝对是天崩开局。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生产飞机、坦克、汽车、重武器的能力,全靠国外进口。
一旦港口通道被封锁,无异于废掉双手。
本就实力悬殊,如今更是一副弓箭射坦克的局面。
以至于日本陆军上将杉山元,直接放出狠话:
最多3个月就解决中国。
日本国内铺天盖地的报道,像是提前庆祝胜利一般。
说实话,就连国民政府内部,都没有人相信战争能打赢。
一个个开始想着和解算了。
说是和解,其实就是屈辱投降。
中华民族,来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就在所有人,对这场战争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一支20万的“神秘大军”出现了。
他们,是身处云南战场的一群乡里人。
为了给中国,打通一条可以运输武器的生命线。
这20万人的筑路大军,开始涌向山高水险的云南。
他们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孱弱的妇孺。
没有挖土机和推土机,就扛着锄头和十字镐。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硬生生在山岩峭壁上凿出一条路。
事实上,很多人连锄头都没有,只能驮着背篓,徒手捡拾石块和搬运泥土。
一天过去,两手血肉模糊。
苦和累还不算什么,死亡常伴其身。
有人亡于爆破,有人死于疟疾,有人坠落悬崖,有人跌入江河……
整整3000多条性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经过9个月昼夜不眠地开工,终于筑成滇缅公路。
这条起于云南昆明,止于缅甸腊戍的路,全长1146.1公里。
穿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横跨澜沧江、怒江等5条大江,堪称当世奇迹。
最重要的是,它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条通向境外的运输道路。
不夸张的说,正是滇缅公路的建成,让中国抗日局势发生了逆转。
就连英国《泰晤士报》都惊叹道:
滇缅公路可以与中国的长城相媲美,堪比苏伊士运河的伟大。
可「修路」只是第一步,更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事情,还在后面。
日军根本没有想到,中国竟然默不作声地修好了一条通天大道。
在其认知里,落后的中国,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打通连接外界的渠道。
正是这种自信,为日军的覆灭埋下隐患。
等他们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但此时,摆在中国人面前,是另一个问题:
路修好了,那谁来运输枪支弹药、粮食补给呢?
这是,又有一群人站了出来。
位于新加坡的南侨总会接过棒子,向全体华侨征募卡车司机和机修工。
这是一份特殊的招聘启事。
它没有工资,没有名利,工作时长未知且危机四伏。
它,只为祖国复兴大业。
在当时,战争的炮火还未蔓延至南洋。
生活在此处的华侨,本可以在新加坡过着安逸的日子。
但他们却始终心系同胞。
东南亚再舒适安全,终究是别人的地盘啊。
祖国一旦沦陷,他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招聘启事」刚刚发出 ,全世界华侨就云集响应,纷纷涌向报名点。
新加坡华侨吴钟标,不顾家人劝阻,化名吴惠民参军。
马来西亚华侨黄乐垣,偷偷瞒着家人,改名黄铁魂报名。
为了响应号召,改名参战的华侨不胜枚举。
战争不止改变了他们的名字,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还有一些人,为了祖国复兴的大业,牺牲了优裕生活。
比如身在泰国的蔡汉良,为了“参军”,他直接放弃家族4个锡矿的继承权。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
为了成功报名,李月美女扮男装,堪称抗日“花木兰”。
征兵现场,报名声响彻云霄:
黄铁魂,准备就绪!
吴惠民,准备就绪!
李月美,准备就绪!
……
经过严格审核,最终3200名华侨,被编入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他们将运载着四万万同胞的希望,回到故土。
1939年的除夕夜,新加坡的红灯码头是整座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第一批南侨机工,在亲人和侨胞的注视下,乘船远航。
欢送的人有成百上千人,他们乌泱泱一片,站满了整个码头。
轮船发动后,他们将帽子朝驶离码头的南侨机工们丢去,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就像烟火升空的轨迹。
最后掉到海里,倒扣在海面上,就像一盏盏祈愿灯,随着南侨机工们漂向祖国。
经过十多天的海上漂泊,3200名南侨机工先到缅甸仰光,再至腊戍。
他们将在这里,沿着1146.1公里的滇缅公路,将抗战需要的汽油、枪支、弹药等物资送至国内各个战场。
3000多辆运输车,17个汽车大队,浩浩荡荡向中国驶进。
据南侨机工后来回忆,他们走的既是中国的生命线,也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
滇缅公路的危险性,绝不亚于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
由于修建的过于匆忙,大多数路其实不能称之为路,泥泞和水沟随处可见。
而滇缅公路大部分路段处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任何防护栏。
600多米高的峡谷近在咫尺,滚滚江河就在脚下。
在南侨机工内部有这样一句话:
初一翻车,十五到底。
意思是山峰太高,初一翻车坠崖,十五还没到崖底。
一旦翻车,十死无生。
因此,这些容易引发翻车的泥泞和水沟,成了夺命的陷阱。
遇上雨季,更是与死神常伴。
除了卡车轮胎容易打滑,塌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3-5吨重的石头巨兽从山坡滚落,带着轰隆隆的呼啸声砸向行驶中的卡车。
翁家贵亲眼看到,行驶在前方的运输车突然被路边倒下的巨树砸中,车头瞬间瘪了下去。
连带着驾驶室里的战友,也被死死压在方向盘上,动弹不得。
汽车喇叭声响彻整个山谷。
眼睁睁看着队友深陷沼泽,其他人却根本没时间施救。
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运输物资。
多抢一秒,就可能救活前线的一个军人,就能让中国抗战胜利,多一丝希望。
当南侨机工行驶到云南芒市、遮放一带时,真正的危险才刚刚到来。
这里常年被瘴气笼罩,沾之即染。
而蚂蝗、蚊虫等携带病毒的小虫比比皆是。
有士官被蚂蝗吸血,有司机被蚊虫叮咬,各种传染病在车队肆虐。
据南侨机工所言,才走两三公里路,许多人开始打摆子、发高烧。
每个人的身体都受尽了折磨,整个人面黄肌瘦,就像饥荒里的难民。
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稀缺至极,南侨机工只能咬牙硬抗。
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3200名南侨机工连续7天昼夜兼程,吃着掺杂沙砾的霉米,咽着市场上捡来的菜叶。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抗战物资终于抵达前线。
仅一周时间,南侨机工就运输了2329箱迫击炮弹,1502箱32毫米炮弹,186箱飞机炮弹......
共计160吨军火。
1941年,中国共进口军需物资13万吨。
其中一半都是靠南侨机工运输的。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军力猛增。
军队增加了60多个师,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
日军突然发现,明明是瓮中捉鳖之局。
中国怎么越打越强,越打越猛。
终于,他们还是发现了与时间赛跑的南侨机工和滇缅公路。
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后,成立了滇缅公路切断委员会。
原本和平的滇缅,一夜沦为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场。
南侨机工,危矣!
你无法想象,日军为了消灭南侨机工,究竟有多疯狂。
还记得《八佰》里,日军为了尽快解决战斗,就派出了一架96式舰载战斗机。
数个小时的轰炸,隔着大荧幕,都能感受到它毁天灭地的杀伤力。
而南侨机工的处境,比这困难多了。
他们每天要面对九架战斗机的连番轰炸,就连睡觉都不得安宁。
当战斗机从头顶滑翔而过,投下的汽油弹在车队中心爆裂而开。
一瞬间,车子连同司机、押运兵全部炸飞。
云南大理境内有一座功果桥,是南侨机工的必经之路。
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对功果桥实施轰炸计划16次,投下炸弹近千枚。
南侨机工只能匍匐在敌军的机翼下,为祖国抗战求得丝丝曙光。
他们的尸骸,铺满了整条滇缅公路。
1941年1月,功果桥彻底被日军炸断,三个月无通车希望。
对中国军队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要知道,中国士兵战前只能领到5发子弹。
反观日军,却足足有100发左右。
失去了南侨机工的物资运输,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前线的军需,南侨机工准备殊死一搏。
他们用铁丝把空油桶串连在一起,上面再铺上木板,供卡车通行。
就这样,一座浮桥凭空出现在澜沧江面上。
日本人还以为大计得逞。
殊不知,南侨机工仅用十个小时,就让滇缅公路恢复通行。
1939年至1942年,3200名南侨机工为中国抗日军队,运送了50万吨军需物资。
以及15000多辆汽车和无法估算的民用物资。
可以说,如果没有南侨机工。
中国抗日战争,前途未卜。
在南侨机工流传的口头禅里,有一个数字极其敏感:
「三分之一」。
抗战胜利后,有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返回南洋,三分之一留在祖国。
还有三分之一,永远埋在了滇缅公路。
但实际上,牺牲的南侨机工远不止1000人。
据估算,这个数字,应该有2000之多。
车祸、坠崖、塌方、疟疾、炮弹……
他们在滇缅公路行驶的每一步,都可能会夺走生命。
更难受的是,后人连他们的墓碑和尸骸,都无处可寻。
由于战事紧急,旁人根本没有时间为牺牲的战友立碑,只得抛尸荒野,或草草掩埋。
如果跌落悬崖,更是尸骨全无。
家人苦寻多年无果,只能对着空空的相框祭拜。
好在,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
在云南昆明的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南侨机工纪念碑。
3200名英雄的姓名被刻在上面,供世人铭记。
像这样的纪念碑,全世界共有四座。
人类在历史洪流中,渺小如微尘。
可每一个为了这个国家,奉献了热血和生命的人,都应该被历史牢牢记住。
3200名南侨机工,或许渺小,但绝对伟大。
2014,分布在全国的南侨机工仅剩14人,平均年龄95岁以上。
2016年,山西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苏荣禄老人去世。
上个月末,海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张修隆老人也离世了。
一位又一位英雄退场。
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南侨机工再也无法亲述当年的英雄事迹。
那就由我们这些后辈,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吧。
英雄,永远该被我们铭记和传颂。
参考资料:
曹景忠《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西线战场》
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青年大院”,此文有删减。
来微信公众号:青年大院(id:Youth Assemble)找我们玩儿吧。
公众号后台回复「娱乐圈」,送你两篇娱乐圈深度内幕。
记录90后,记录你。
作者:张东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