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西部,东至黄杨河、西至黄茅海的珠峰大道两侧,分布着十余个工业园区和数个市民公园、湿地公园。充满活力的产业平台和绿意盎然的公园,交织在这条科技创新走廊上,成为斗门区城市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已经走过了单一城市聚集的阶段,进入到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坐拥四大产业园区的斗门,也呈现出“全域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革。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伴侣”。未来,珠海斗门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战略机遇,保持生态本底,依托产业集聚的开发区向四周有序拓展,凝心聚力打造成环境一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生态城市。
尖峰山南,崛起中的斗门中央商务区。
生态城市引入创新产业载体
源自云贵高原的西江从莽莽群山奔流而下,流至广东佛山又蜿蜒而下,其中一只流经中山、珠海,最后化身斗门区的母亲河——黄杨河,奔流入海。
而在比西江更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路南下的不仅是滔滔江水,还有敢于争先拼搏劲头,催生着两岸城市的崛起。
上世纪80年代,西江流经的顺德、南海、中山,因经济发展迅猛,同被列为“广东四小虎”。而彼时的斗门,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开启发展工业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现如今,顺德坐拥“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涂料之乡”等28个国家级品牌,南海发展出汽车制造、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加工等11个产值超20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中山小榄五金、古镇灯饰也走出中国享誉海内外。
与这些“龙腾虎跃”的城市“同饮一江水”的斗门也在不断发力实体经济,挺起产业脊梁。
近年来,斗门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珠峰大道科技创新走廊、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建设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四大现代化园区,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和引进一批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补短板、强根基。
新青科技工业园里,本土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冠宇电池,在数月前顺利“闯关”上交所,即将登陆科创板。过去一年,这家企业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合计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五。
日益壮大的产业园区,不断为斗门注入增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支撑起斗门城市发展的脊骨。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斗门区将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打造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争取在斗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推动珠海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城市。”
斗门城市新风貌。
产城融合催生多个城市生长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珠海西部地区都是一望无际的蔗林。斗门水网密布,雨量充沛,拥有甘蔗生长的良好土壤。
斗门糖业最鼎盛时期,一度拥有5家糖厂、15个蔗区,平均年产白砂糖10万吨。甘蔗产业支撑起斗门几代人的“甜蜜”生活,昔日的斗门县也因此被国家糖办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
随后,蔗糖事业衰败,斗门地区的糖厂也纷纷倒闭。2013年3月,在黄杨河畔矗立了50多年的百米烟囱轰然倒下,宣告那段“甜蜜岁月”永远成为历史的注脚。
然而,“甜蜜”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一片片挺拔青翠地甘蔗林,化作一座座产业生态新城,继续承载斗门人的甜蜜生活。
作为珠海西部的老城区,城市形态一度是斗门最大的短板,对于这座兴于产业、成于产业的城市而言,城市功能与服务品质的不足,是斗门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城不城、乡不乡”的路径如何突破?落脚点在产业。没有先进制造业的城市没有未来,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只能沦为空城。
位于珠海最西端的富山工业园近年来的腾飞,印证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的发展路径。
此前的众多老工业区,均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薄弱、产业结构落后等短板。而富山工业园坚决不走老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如今的富山工业园起步区、制造小镇两大配套服务区已高楼林立,产业服务中心、科创中心、邻里中心、体育公园、阳光公寓等产城配套设施已初具规模,一座产城融合的蓝图已渐次成形。
“一座城市要真正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最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而为了避免缺乏人气的问题,城市必须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才能最终回归人的城镇化,而这正是生态新城建设的依归。”珠海市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说。
富山工业园配套城市的建设只是斗门推动产城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规划引领、业态升级、空间集中”的思路,斗门区充分发挥各镇(街道)主观能动性,引导镇街主动谋划组团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改革创新,构筑起“四组团(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区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白藤组团以白藤湖为核心,以打造高端商务小镇为目标,推动白藤湖周边环境整治,建成生态宜居示范区;白蕉组团加快推进市政配套工程,完善道路交通、教育配套设施,重点打造新城核心区;尖峰南组团重点推动珠峰科创中心建成使用,打造斗门新商业中心和优质生活名片;井岸组团以城市更新改造为重点,全面优化旧城区商贸服务和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
以生态理念建设的湖心路两侧高楼林立。
城市“留白”积蓄绿色发展动能
“每个城市最大的特色,是这座城市的山水。” 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有这样的观点。
产业与生态和谐“共舞”,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底色”。绿色宜居环境背后,折射出珠海斗门正在全力塑造的生态友好型发展环境。
一条黄杨河,北起鳘鱼沙,南连鸡啼门水道,将城市区分为东西两边。这条河不仅滋养着斗门人民,也见证着斗门的发展印记。
进入新世纪后,斗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老城区亟需通过腾挪与扩张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斗门启动了黄杨河边企业搬迁行动,不仅解决了困扰城区居民多年的废水、废气、噪音问题,也为日后的“一河两岸”综合开发打下基础。
近年来,斗门区依托黄杨河水轴,利用“母亲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推动“一河两岸”北拓南扩,加快城市更新,聚力打造城市新品质。
“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河岸两侧岸线总长约24.4公里,对珠海斗门形成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务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打造生态新城、建设美丽斗门的重要民生工程。”珠海市斗门区“一河两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历经岁月洗礼,黄杨河已成为珠海西区重要的城市景观之一。加速推进的黄杨河"一河两岸"十里滨水长廊项目,将让这里成为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务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
据统计,珠海斗门围绕“一河两岸”综合开发,共完工各类项目87个,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1.42亿元;建成景观公园17个,绿化面积约36.6万平方米。“一河两岸”俨然成为斗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名片。
为绿色空间“留白”的斗门,不仅成为珠海西部地区的“颜值担当”,更串起了人们的宜居宜业梦想。
在珠海最北部的“生态之心”斗门莲洲,旷野田园、河网纵横,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之一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正式对外开放;在奔腾不息的磨刀门水道西侧,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加速崛起,为斗门“架起”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斗门城市形象提升形成的绿色发展磁场,不断吸引人才、资本、项目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座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基础稳固、全域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记者】王韶江
【作者】 王韶江;关铭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