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这是“一带一路”版图上耀眼的“一大步”:远赴西非建港,在几内亚的红土地上兴建码头、铺路架桥,架起中几贸易互通、人文相融的友谊之桥,改写世界铝业的力量分布。
这是—条备受瞩目的“海上铝业丝绸之路”:三国,四方,一条一万多海里的航线。2014年以来,山东港口烟台港携手合作伙伴,打造起从几内亚到中国的全产业物流链条,实现中国从几内亚进口铝矾土零的突破,创造了大宗散货物流多式联运全产业链的成功案例,一跃成为中国铝矾土最大枢纽港。
完成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团队:山东港口烟台港几内亚项目团队。
2000多年前,伴随悠扬的丝路驼铃,西行者跨越黄沙瀚海,用脚印串联起连接亚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之路。
21世纪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下,这支英雄的团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身体极限,用“中国速度”“中国奇迹”震惊世界,将梦想,大写在西非海岸。
一港区皮带机装船作业
有一种选择,叫使命
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山东港口烟台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远赴海外建港,打造出了一条经济便捷、竞争力强的“上下游一体化”铝产业供应链。
“握手”几内亚海外建港,是发展所需,更是使命所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劲吹,人们将视线投向了遥远的非洲。在西非,总面积24.6万平方公里的几内亚共和国,铝土矿总储量居世界第一,但限于自身实力,急需拓展矿石生产和出口渠道。作为联合国公布的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改变贫穷落后是几内亚民众的最大心愿。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开展普查矿业、积极招商引资,对发展的渴望异常迫切。
2013年11月,港口合作伙伴提出与港口共同开发国外铝土矿的构想,其中包括国内港口企业在矿山所在国建设和运营港口的项目。当时,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空间,但海外建港并运营却从未有港口企业尝试。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在其他港口企业犹豫之时,烟台港在4家意向港口企业中率先举手表态,接下这一“硬骨头”,勇敢地迈出了走出国门、进军海外的第一步,开启了连接非洲博凯港的千万吨级大航线的梦想。
说干就干。同年11月23日,烟台港几内亚项目团队首次踏上几内亚这片富含红色铝土矿的土地,进行先遣考察。2014年,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中国魏桥创业集团、烟台港集团和几内亚UMS公司联手成立“赢联盟”,合作开发铝土矿资源丰富的几内亚博凯,共筑从几内亚到中国的物流大通道。
这,将是一条意义非凡的“海上铝业丝绸之路”:从几内亚矿山到国内终端厂家用户、集多式联运为一体的完整铝土矿“全产业”链条要素全面构建。中国企业“走出去”改变国际铝业布局的梦想,也将由此展开。
愿景在前,使命在肩,烟台港几内亚项目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异国创业历程。
有一种出征,叫逆行
出发时,正值埃博拉病毒肆虐,驻几外资纷纷撤资撤侨,几内亚团队逆流而上。前方,是荆棘险滩,身后,是责任使命。
“出发前,大家预想了很多困难,做了很多预案,但现场环境的恶劣还是出乎大家预料!” 团队成员、时任烟台港副总工程师、规划建设处处长的李永进感慨地说。
作为首批带队进入几内亚的成员之一,李永进2013年11月就曾奔赴几内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先遣考察,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时光荏苒,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遥远的非洲海岸。
2015年伊始,正值春节前夕。年味渐浓的烟台,处处能嗅到过年的喜庆气息。烟台港几内亚团队中的先遣工作组和测量队却在忙着告别。告别家人,远离故土,向异国他乡的西非海岸进发。
这是一次与“团圆”背道而驰的“逆行”。眼前,是家乡,转身,是梦想。
几内亚一派原始风貌,全年高温多雨,自然条件恶劣,且缺乏波浪、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勘察难度大。工作组和测量队抵达后,凭借仅有的谷歌地图,按图索骥,一路钻密林,趟河流,风餐露宿,实地勘察验证。短短50天,他们的足迹踏遍几内亚博凯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博凯港码头水域及陆域共约80余平方公里的地质勘查和水深测量任务,为码头设计积累了准确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建设大军进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臣与员工一同徒步前往码头现场
4个月后,由施工、监理、测量等岗位人员组成的300多人建设“大部队”向几内亚进发,正式进驻博凯荒原,开始了港口码头的建设任务。
彼时,埃博拉病毒肆虐,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烟台港建设团队的报名热情。“当时,很多海外企业和驻外工作人员都撤回了,我们却逆流而上,一批批人员踏上去往非洲的航班。”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团队成员、时任烟台港矿石公司总经理孙家臣动容地告诉记者,在从法国巴黎转至几内亚的飞机上,乘客寥寥无几,几乎成了烟台港几内亚团队的“包机”。
这是一次不惧病毒、敢涉险滩的“逆行”。前方,是荆棘焦热,身后,是责任使命。
抵达几内亚后,真正的考验来了。
面对病毒危险和艰巨的建设任务,几内亚团队坚持党旗引领,“项目干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迅速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团队党支部。
时任承担码头施工的中交航务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孙同新,至今常会想起那段难忘的日子。“我们把党建引领贯穿海外建设全过程,通过组织生活,针对职工的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稳定队伍情绪;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白天大干,雨天巧干,晚上抢干,每名成员都是一个最坚强的战斗堡垒。”孙同新说。
烟台港博凯内港项目组成员进驻几内亚
几内亚位于西非,西濒大西洋,属于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高温,潮湿,多蚊虫。最让人担忧的是当地多雨多雷暴天气,码头沿河流建设,几乎到处都是沼泽地,施工条件非常恶劣。团队成员实施24小时轮班倒,具体到每日配工计划,即便如此,也有人经常半夜被叫醒去抢修运矿道路,填平沼泽地。”
除此之外,几内亚疟疾高发,80%的团队成员都得过;大家住的是临时板房,晚上要经历“毒蚊子大轰炸”,咬上就是一个“大红包”,几天不退,还可能传染疾病;冲澡的地下水虽然经过净化,但依然有一股沼泽地里的臭味,生活条件极度恶劣……
见缝插针的午饭
正是抱着“为国争光、为烟台港添彩”的朴素感情,孙同新带领首批“开荒者”昼夜盯守在工地,在几内亚这个贫穷落后国家的土地上筑起现代化码头。期间,他先后13次深入几内亚施工现场,3次感染恶性疟疾,仍然靠前指挥,坚守建设一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刻印下烟台港人的“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豪迈坚毅身影。
前期测量
有一种担当,叫舍我其谁
100天在荒滩沼泽中建成码头,几内亚总统赞叹“中国奇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中国担当背后,是干则必成的钢铁意志和决心。
走出国门建港口,摆在烟台港人面前的是一个全新挑战。此前,还没有中国港口企业在非洲成功建港。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港口企业,烟台港几内亚项目团队面临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也正是在建港的艰难百战中,团队成员尽显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英雄本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矿区到码头,中间要经过近30公里的道路,这可是矿区的“生命线”。然而,几内亚的基础设施简陋,旱季时,路面是一层硬壳、坑洼不平,大家开玩笑说“坐在车上能颠得肚子疼”;雨季时,路面就成了一片沼泽,运矿车跑几步就会深陷泥潭。
项目团队全体总动员,党员干部带头,不管是做设计的还是搞建设的,不管是管运营的还是干监理的,人人浑身泥浆,手搬肩扛运石头,硬生生抬高了路基、加固了基础,修出了硬化路、齐心路,让当地村民惊讶不已,被称为“中国最强筑路队”。
此后,他们又修建了在几内亚赫赫有名的“赢联盟大桥”,天堑变坦途。“博凯到港区原本没有路,大家都垫上一块石头,也就修成了路。”项目团队用实力展示了中国本色,更印证了干则必成的钢铁意志和决心。
——2015年4月,一港区建港的初期。插木方,树木杆,定水尺,进行测绘是建码头的前哨之战。然而,大潮退后稀泥高深莫测,挖掘机、吊车无法靠近,甚至当地盛传稀泥里有鳄鱼。当时,大家面面相觑,十分着急。
几内亚一港区
作为带头递交“请战书”的共产党员、老工长,张树桥看在眼里,脱下外套,只穿短裤,试探着走进稀泥里,将木方、树干一根根插进稀泥中,再将标尺一段一段贴在标杆上,最后用铁丝固定。现代机械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这个1米90多的烟台港汉子面前轻易化解,为码头顺利建设抢回了时间、积累了经验。
——几内亚肆虐的疟疾,俗称“打摆子”,让人身上一阵热一阵冷,严重时可能致命,团队成员有的人甚至得过两三次。
为此,烟台港调动全港力量,全力支援非洲前线。
加强保健,每天测三遍体温,体温正常才能进场工作;给宿舍配上蚊帐,自己动手砍树枝当蚊帐杆;熬制绿豆汤,一路颠簸送到工地现场;给每个人配发维生素片,弥补蔬菜不足……
更让团队头疼的是,几内亚石材、沙等建设物资严重匮乏,“物料的不足才是最大的困难”,“有时连咱们国家小五金店最常见的螺丝,在这里都千金难寻”,大家会同几内亚方面四处寻找购买物资,实在没有或者供应不足就从国内运输过去……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历经100天艰苦卓绝的鏖战,2015年7月20日,两艘8000吨的驳船顺利停靠在刚刚完工的博凯港码头。这是迄今为止几内亚努涅兹河上成功外运的第一船铝土矿,标志着几内亚博凯内港码头项目胜利投运。
运营仪式上,几内亚共和国总统阿尔法•孔戴动情地说:“4个月前,当他们告诉我今天要进行启运仪式,我并不相信他们能完成。但是今天,装船启运的仪式成功举行,中国企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几内亚博凯港从开工到投产仅仅100多天,让两个相距1万多海里的港口连接起来。毫无疑问,这创造了一项国际海洋交通史上的奇迹!”有外媒在报道中这样赞叹。
有一种速度 ,叫中国奇迹
在几内亚项目团队每一个成员心里,始终存在着一股信念,“我们不仅仅代表港口人,更代表中国人,绝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2015年5月,运营团队先遣队迅速进驻几内亚,他们会同先期抵达的建设及监理团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码头施工、职工生活的物资、设备,全部都需要从国内运到几内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从博凯内港锚地过驳货物便成了唯一通道。一支18人组成的过驳团队承担了这一特殊使命,被称作的“努涅兹河上的‘十八罗汉’”。
从拖船登上大船,需要先“跳帮”,再爬上25米高的软梯上船。脚下就是无遮无挡、波涛翻涌的大海,每一次“跳帮”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与国内过驳散货不同,在几内亚过驳,主要是件杂货尤其是大件货物。几内亚海况恶劣,浪急、涌大、风疾,最大涌差达到四、五米,曾经将大船上的缆绳扯断了45根,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驳团队创造了89小时过驳“恒久”轮10驳、1.5万吨件杂货的最高纪录,用行动诠释了港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姚树发, 2015年4月份赴几,主要负责几内亚博凯港一港区码头生产管理和海外锚地过驳作业管理,“十八罗汉”之一。第一次海上作业的船名姚树发记不清了,但1万吨货物接卸了28天,以及在强烈海风下断掉45根缆绳,深深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他凭借多年积累的装卸经验,带领团队不断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2020年1月18日,“韦立勤奋”轮装载1万多吨铁路建设物资抵达海外锚地,其中第一次接卸的48件铁路钢轨成为难题,随船来的吊具在第一次试吊时断裂,面对只有20米的舱口,每件7.3吨、长度25米的钢轨在出舱时又遇到困难。姚树发带领团队及时调整加固吊具,调整钢轨出舱角度,采用从对角线位置出舱方式,提前6小时完成全船10多类物资的接卸任务。一连串难题迎刃而解让在场的外籍船员惊讶不已。
驻几期间,远在海外的姚树发获知妻子查出肺癌。虽然公司领导一再催促姚树发回国,但看到如火如荼的码头建设现场,坚定地留了下来。
姚树发,仅仅是烟台港几内亚“铁军”队伍中的一员。驻守在几内亚荒原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或激情澎湃,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在他们心里,始终存在着一股信念,“我们不仅仅代表港口人,更代表中国人,绝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他们说到了,更做到了:
从2015年到2020年短短6年,博凯港码头吞吐量增长了42倍,一条18万吨的CAPE船,现在只要一天就能装完船。
2016年10月4日博凯港第二港区首个码头投产运营时,孔戴总统和内阁成员再次现场见证二港区投产,连连赞叹“中国奇迹”!
几内亚二港区
也难怪孔戴总统接连发出惊叹,因为此前几十年,许多外国大企业曾经计划在努涅兹河畔建港都因为困难重重而告失败,而烟台港几内亚团队建设的码头却接连顺利投产,“中国速度”引世界赞叹。
自此,依托“三港两航”建设,一条中非铝土矿供应链成功打通。山东港口由此与几内亚成功实现“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成为山东港口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有一种情怀,叫家国
家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近在心里,远在天涯。他们转身离开家的时候,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家”。
对几内亚团队来说,酷热、暴雨、潮湿、雷暴、狂风恶浪征服不了他们,蚊虫、毒蛇甚至埃博拉病毒、疟疾吓不倒他们,但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却给300多个山东汉子注入了铁汉柔情,哪怕工作再忙碌,也无法减少半分。
在中交公司建设团队出发前不久,该公司几内亚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柳志华的父母相继去世,单位决定让他留在国内照顾家人,但是柳志华强忍悲痛,毅然决然递交了“请战书”。
项目混凝土搅拌站负责人赵洪忠90岁的老父亲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弥留之际,心心念念远在万里远的儿子。得知噩耗,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一言不发,晚上跪在营地院子里,朝着祖国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赵洪忠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常教育我爱国家、干好活,给我起名叫洪忠,我把这‘忠’留在岗位上,老人会高兴的。”
几内亚港口管理公司总经理于立强,2016年赶赴几内亚,负责码头生产运营调度指挥工作。工作中,提倡“向现场要答案”,为优化码头装卸工艺,不断提高作业效率,他曾提出了“5+3”装船法,港口昼夜装卸能力首次提升到15万吨/昼夜。很少有人 知道,这个要求近乎苛刻的“工作狂”,其实是背着生病住院的母亲交的“请战书”。
原生产业务部经理刘绪恒回国休假后恰逢重阳,跟妻子商量要去看望姥爷,妻子这才小声告诉他,老人已经走了。这个在几内亚再苦再累没吭过一声的七尺男儿顿时失声痛哭。
……
自古忠孝难两全,滚滚流淌的几内亚努涅兹河水,尽是山东港口烟台港几内亚团队最深深的眷恋。
在几内亚工地上,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手机信号点,并非易事。转来转去,大家发现在一个土堆上的一棵大树下竟然有3G信号。于是,这树便成了一头连着亲人、一头连着几内亚的“消息树”。大家纷纷攀着绳子爬到树下,在荧光闪闪中诉说思念之情。大家说,巡逻时,远远望着信号树,就像看到家人的笑脸。来到信号树下,就能听到家人的呼唤。有了它,离家人便不再遥远。
信号树
浊酒一杯家万里,事业未成不须归。2016年春节是大部队在几内亚过的第一个春节。这一天,营地里大师傅们做了丰盛的年夜饭,山东港口烟台港领导特意到几内亚陪大家过节。“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一曲《鸿雁》,唱得人人泪流满面。同饮杯中酒,饮下的是壮志豪情、家国乡情,化作了信念使命。当祖国和港口事业牢牢镌刻在每个人心头,困难就不再成为困难,而梦想却注定要变成现实。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充满祥和欢乐气氛的节日氛围。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5月份,于立强和蔡健、高清、王宣忠、谭少华、赵栋梁等6名同志,突破重重困难,在做好自身防护后,踏上了奔赴海外港口一线的征程。他们是“最美逆行者”,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顾“大家”,践行着港口人的责任和担当。
的确,对于山东港口烟台港几内亚团队而言,家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近在心里,远在天涯。他们转身离开家的时候,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家”。
有一种携手,叫共赢
铝土矿项目对几内亚GDP的贡献率超过10%,带动直接就业10000多人,间接就业30000多人。
眼下,山东烟台港每周都有一艘来自非洲几内亚的铝矾土巨轮靠港。
自投产以来,在该项目的有力支撑下,烟台港成为全球铝土矿进口第一港,市场占有率稳定保持在74%以上,其更大意义在于对国际铝土矿市场起到了定盘星、压舱石作用。在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宗散货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国际大背景下,铝土矿却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价格,对保证全球铝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给当地雇工讲解设备操作方法
不仅如此,烟台港精准对接西非经济建设需求,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烟台至几内亚件杂货班轮航线,在世界航运史上率先实现大型散货船回程批量运输件杂货模式,实现重去重回、双向通衢,为中非贸易发展提供物流支持。2021年上半年,完成发运中非杂货班轮37个航次,出口量同比增长106.8%,活跃的中非海上黄金物流大通道成为烟台港深耕“一带一路”的靓丽新名片。
这条连接非洲大陆与亚洲大陆的海上通道,更成了几内亚人民从开放合作中广泛受益的“致富路”。
“瑟棒”,是法语中“很好、相当棒”的汉语发音。作为曾经的法属殖民地,在几内亚,可以经常听到,几内亚籍员工用“瑟棒”来夸赞这些可爱的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同时,这个词,在如今的原居民眼中代表着财富、矿山、港口、速度和1万余海里之外的东方大陆,更意味着社区的大夫、技校的教室、干净的井水和家门口那辆新买的摩托车。
招聘现场设在简易的工棚下
博凯港附近的卡突古玛村最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几内亚港口管理公司所在地卡突古玛村,拥有原著村民500多人,这在博凯大区里算是比较大的村落,村民原来主要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博凯港码头项目启动后,由于就业机会骤增,几内亚各地的人们迅速聚集,村子总人口达到4000多人,其中原著村民约有100多人在码头建设和运营团队谋得岗位。
与此同时,团队也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如在出资建设医疗站、学校,为周边村庄修路、打井等。尤其针对几内亚国内医疗水平比较落后、严重缺医少药的现象,2015年,在埃博拉疫情猖獗期间,团队及时为几内亚援建了一座医疗站,并派出医护人员培训几内亚医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2016年底,团队在博凯内港码头建设了专门的医务室,主要为码头公司500多名几内亚当地员工提供医疗服务。2017年7月,团队出资修缮和改扩建的博凯大区卡突古玛医疗中心投入使用,目前已将其捐赠给几内亚卫生部下属的当地卫生部门负责后期运营。
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估计,“赢联盟”铝土矿项目对几内亚GDP的贡献率超过10%,带动直接就业10000多人,间接就业30000多人。根据几内亚政府部门的评估,一个在“赢联盟”就业的几内亚人,可以支撑起10至15个几内亚人的生计,也就是说“赢联盟”项目为10-15万几内亚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是几内亚最大的劳动就业项目之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面向未来,一批批新的团队成员正在继承前辈们的奋斗基因,勇敢地踏上非洲红土地。
从这支赓续不断、奋斗不止的团队身上,我们分别感受到一支“大局至上、敬业爱国”的精神在昂扬;一种“团结协作、握指成拳”的精神在凝聚;一种“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迸发;一种“超越自我、勇担责任”的精神在传递;一种“攻坚克难、干则必成”的精神在激荡 。
他们踏着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节拍,与这个伟大时代共舞,创造了一个个中国港口建设和发展史上的奇迹。
致敬!向这群英勇无畏的非洲红土地上的中国筑梦人!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衣玉林 通讯员 烟港宣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马跃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