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王蔚/文
“生二娃?想生,但没人带啊!”挂在年轻妈妈嘴边的这句话,几成众口一词的“标准”问答。从孩子出生到入幼儿园的三年间,职场人士回家当全职奶妈奶爸的,占比极少,可能性也极小。全仰仗祖辈带孙辈,许多家庭也困难重重。原因不需赘述。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到了家庭、社会和政府的面前——0至3岁的孩子谁来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至少从政策层面上,“谁带娃”的难题有了顶层设计的解决之道。目标是到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让人们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政府的郑重承诺,是真真切切的服务民生举措。而且,这样的满足服务主要是指公益性的,不是那种动辄每月标价8000元、10000元甚至更贵得吓人的高价托育。
十分有意思的是,年轻爸妈在这份国务院文件的字里行间还发现了一个喜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产假政策”“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育儿假,这真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有专家解释,这个育儿假应当是指在产假、哺乳假、陪产假(护理假)之外,与抚育幼儿有关的假期。而且,育儿假与产假不同,父母双方同等享有。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中特别提出,男性陪产假和育儿假已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
据报道,2018年全球共58个国家和地区有育儿假,假期长度从7天到1095天不等。其中,新加坡育儿假只有7天(产假105天、陪产假10天),白俄罗斯则达到1095天;有4个国家出于性别平等的考量,规定了父亲必须休育儿假的天数,德国60天、挪威70天、罗马尼亚30天、瑞典90天。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一下子满足较多天数的育儿假需求。但是,这个破天荒的假日出现,对于更好地照护婴幼儿,对于一定程度上缓解“谁带娃”的矛盾,肯定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育儿假毕竟只有区区几天,3岁以下的托育,更多的还是要靠政府、靠社会、靠普惠性。但家长们的担心又接踵而来——社会托育机构带得好娃吗?这还真是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培养的是3至6岁的幼儿园教师,全国师范院校从来没有为托育机构培养过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保教人员。同样,我国高校的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工专业等,也从来没有开设过涉及婴幼儿照护的专业。不仅高校没有,连中职校也没有。这是专业人员培养的空白点,必然造成岗位专业从业者的结构性缺失。好在,专业的设置也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据悉,上海市贸易学校就在今年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婴幼儿保育员、营养员方向”。这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教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专业课的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包括能指导家庭对婴幼儿的生活照护及早期教育,具备对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及教育、营养搭配、膳食管理、疾病预防的管理及引导等。
相信随着上海市贸易学校开先河之举出现后,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院校跟进。因为,相关专业人员紧缺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次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
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员来做。婴幼儿照护也应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