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室内 来源:李建芸
每一座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都是一个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希望通过案例的展示,我们能够看到别的项目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多少修复到极致,有多少是对新功能的退让和容忍,又有多少是新旧完美结合的双赢结果。然后再结合自己手中的项目,看看能够做多少,走多远。
——蔡晓萌
2015年11月,经过长达10年的关闭和5年的修缮之后,前市政大厦和前最高法院两栋地标性建筑合二为一,作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重新对外开放了。它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视觉艺术展馆,占地面积超过64,000平方米。市政大厦和最高法院彼此紧邻,位于Padang草坪的西侧,这里曾是1966年8月9日第一次新加坡国庆游行的所在地。
图/图中红色部分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所在地 来源:google地图
建筑历史
前最高法院和前市政大厦都是新加坡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图/历史照片中的市政大厦和最高法院 来源:Studio Milou
最高法院由海峡殖民地公共工程局总建筑师Frank Dorrington Ward负责设计建造,建成于1939年,包括最高法院办公室和法庭等。因为基础设施和设备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2005年6月最高法院搬出了这座历史建筑,另辟新址。
前市政厅由英国建筑师Alexander Gordon设计,建成于1929年,原本是市政委员会的所在地。1887年成立的市政委员会原来主要负责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随着城市扩张,工作范围逐渐增加,就需要一座新建筑来承载更多的办公空间,因此兴建了这座政府大楼。直到1951年新加坡被英国乔治六世国王宣布为‘市’,政府大楼才改名为市政大厦。1963年-1991年间,市政大厦有多个政府机构和法庭进驻(最高法院空间不足,就在市政大厦内扩建了法庭)。但是最终建筑于2006年后被腾空,原先的机构都移往新址。
必然地,有很多重大的历史节点和事件都发生在这两座如此重要的国家标志性建筑物内,比如1945年9月12日,代表盟军的英国海军元帅路易斯·蒙巴顿于政府大楼接受了日本军队的投降;1946年在最高法院审判日本战犯;李光耀及其首任内阁成员于1959年6月5日于市政大厦宣誓就职。
建筑艺术
最高法院和市政大厦的建筑风格类似,属于典型的殖民地建筑,揉合了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风格。
前最高法院的建筑风格是20世纪初期英国本土及各殖民地法院建筑的常见形式,比如建于1912年的香港最高法院和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它新古典主义的外观又融合了学院派风格,由中央高耸的拱顶领衔,实现完美的对称布局;正立面的三角形山花、柯林斯柱廊,和一层平台周圈精细雕刻的浅浮雕,无不彰显它重要的建筑身份。建筑内部有四间法庭,其中一间是首席大法官的法庭,并配有他的私人办公室和电梯。中央簇拥著一个圆形的法律图书馆,上面也有一个小拱顶。
图/最高法院外立面 来源:Anish Kalluparambil
前市政大厦因为在立面上没有夺目的拱顶,因此较为‘低调’,正立面是一排18根三层楼高的科林斯柱廊,两端略为突出。它的平面是个横放的‘日’字型,有两个露天的内庭院,增加了建筑内的空气流通性。
图/市政大厦立面 来源:Wikimedia. Org
由于它们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座建筑都在1992年2月列入国家保护建筑名单。
改造建设设计
第一次将这两栋建筑的功能向美术馆方向考虑始于2006年的新加坡艺术双年展,在其内部布置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并大获成功。为了推动东南亚的艺术发展,并给两栋重要的国家历史建筑寻求合理的利用可能,遂最终决定将二者合并为一,建立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2007年初新加坡为国家美术馆的建筑方案开展了两次设计竞赛,最终方案选取了法国建筑师Jean-Francois Milou领衔的StudioMilou的设计,古迹修缮部分由遗址和古迹保护管理局负责(Preservation of Sites and Monuments), 并由市区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提供技术和咨询支持。改建工程浩大,最终耗资5.3亿新币(约合23.8亿人民币)。
图/建筑设计亮点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建筑改造设计的亮点主要有四:
利用类似树枝的结构系统支撑连接市政大厦以及最高法院的垂褶雨披,并用精细的金属网覆蓋两座建筑的原有屋顶。新的金属网屋顶为室内提供了斑驳的自然光线,节约了人造光源。另外市政大厦原有的内花园也被玻璃屋顶覆蓋变为室内,其上又新建了屋顶花园,并安置了大量太阳能板,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绿色能源。
在两座建筑的地下扩建了地下室,包括连通的游客接待大厅、技术设备区、艺术品收藏和维护区,并在原市政大厦下增加了两层地下停车场。为了实现这一设计要求,首先对原有结构进行支护后,在市政大厦的外立面下打微孔桩,之后周圈浇筑防水的混凝土围护墙,再在两栋建筑的室内打桩,以满足荷载要求。
图/国家美术馆剖面图 来源:Studio Milou
图/国家美术馆三层平面图,左侧为最高法院,右侧为市政大厦。填色区域为最高法院内的四间法庭,其中蓝色为最重要的大法官法庭,配有私人的电梯和办公室,现在均改为艺术展室。两座建筑通过空中连廊连接 。来源:Studio Milou
在外立面室内一侧的‘厚墙’系统:原有外立面的窗在进行必要的修缮后保持原状,所有新功能的增加都是在原窗后面的第二层新窗上,包括使用防爆安全玻璃、使用保温隔热隔音性能优质的新材质窗框、新增电动百叶窗,外立面照明系统等等。室内一侧的墙体尤其‘厚重’,其实是在里面‘藏’了必要的结构和各类电力、通风系统。
图/“厚墙”节点详图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图/这张施工照片本来解释的是市政大厦内最重要的会议大厅在基础开挖过程中被临时的钢结构整体托起,以保留完整的空间和内装修。但是通过照片也可以看到其实室内的楼板被切割断了,基本上只留一个外立面,这样既为基础工程的施工创造了足够的空间,也为上文中的‘厚墙’技术提供了可能,但是历史建筑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失。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在两栋建筑的三、四层间增设空中廊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建筑细节,比如市政大厦的柯林斯柱帽。并且为了美术馆参观的连贯性创造了新的流线,将观众直接带入最高法院主法官的法庭上,使人不会错过这座建筑的‘高光时刻’。为了实现两座桥的连通,相对应位置上的外立面和内部的门窗被移除,门窗洞口被扩大。
图/第二层空中廊桥,走在廊桥上可以看到精美的柯林斯柱头 来源:蔡晓萌
改造后的国家美术馆地下一层为售票处和游客中心,还包括放映室、学术会议室和临展展厅。一层设有办公室和儿童艺术教育中心、美术馆商店和咖啡厅;二层至五层为美术馆展厅,包括常设展(东南亚19世纪以来美术作品展、新加坡19世纪以来美术作品展和国家美术馆历史和修缮工程展)和临展;市政大厦一侧的六层是屋顶花园,提供了俯瞰市区的绝佳视角,并且有美味的餐厅。
图/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导览图
修缮技术措施
类似于国内的‘四原’原则,新加坡的修缮工程讲究的是“3R”策略,即最大化地保留、谨慎地修复和用心地修补(maximum Retention, sensitive Restoration and careful Repair)。米卢工作室的新加坡办公室和新加坡CPG集团(前身是创立于1833年的公共工程局)的建筑师一起,在修缮专家 Garth Sheldon的指导下,组织了最有经验的施工队伍Takenaka-Singapore Piling Joint Venture,共同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工程。
屋面工程
主拱顶的铜皮屋面
这个65米高的拱顶是建立在2300吨的钢结构上,钢结构之上是一层混凝土薄壳,再用木质‘瓦片’做出造型,最后再附上黄铜皮。为了检查黄铜覆面下木构件的糟朽情况,就必须把每一片黄铜都揭除。每片黄铜和木瓦都被编号,以备某一片需要取走进行修复后归位。糟朽的木瓦被原有材质、尺寸的新木瓦进行替换;破损的黄铜片如果破损较小,则用一小片新黄铜贴合在原有铜片的底部,手工凿平后与原有铜皮进行焊接;如果破损、锈蚀面积较大,则把破损的部分剪掉,再取一片新铜片与原铜片焊接;或者干脆完全更换一块新铜片。原有黄铜片在漫长岁月中已氧化为铜绿色,新更换的铜片进行人工氧化处理后,与原有铜片颜色无异。
图/铜皮屋面修复工序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坡屋面
坡屋面采用的是马赛型屋面瓦 (Marseille-type),原产于法国马赛的一个制瓦厂。原有瓦件的样本被送入实验室,对瓦件的强度、吸水率和耐久性进行了检测,以判断是否可以重新使用。对于已经完全碎裂的瓦件则进行更换。但是新烧制的瓦件和原有瓦件在尺寸上有细微差别,无法搭合,因此旧瓦件全部用在前坡面,新瓦件用在背坡面。另外,部分坡屋顶下的阁楼空间安置了空气制冷设备,有空气交换的工程要求,所以局部背坡面被换成了金属百叶网格,并对网格采用与新瓦片相似的颜色进行了粉末喷涂。
图/屋面鸟瞰,其中坡屋面深色的部分即为金属百叶窗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外立面
外立面墙体和柱子的“上海抹灰”
前市政大厦和最高法院的外立面都采用的是一种有石材效果的 ‘上海抹灰’,是将沙、砾石、碎石等骨料与水泥混合后制成预制挂板或在现场抹灰,常用于同时期的英国殖民建筑外立面装饰上。
在修复前首先进行了详细的残损勘察,确定残损类型:开裂、分层/剥离、碳化、不适当的人为破坏和生物侵害等等,再针对不同的病害采用不同的修缮措施。最普遍采用的是喷砂清洗,所谓‘砂’其实是非常细小的砂或玻璃颗粒,再配合严格控制的喷射压力,对建筑表面不会产生任何破坏。对悬挂材质,轻度剥离的板材采用表面打孔后注入环氧的方式进行加固,或者重新更换一块新板材。对直接抹灰的部分,如果开裂超过2mm,则局部切除后进行补抹。
图/外立面抹灰修复工序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对抹灰面层的修复
对抹灰层上的钉孔,将钉子移除后先用杀菌剂对钉孔进行清理,之后喷涂加固剂,再用新的上海抹灰对孔洞进行填塞,最后表面再进行打磨处理。
对锈蚀外露的钢筋,首先用钢刷除銹,接着涂抹一层防锈的底漆,最后由专业的工匠用抹灰层进行覆蓋。
木装修
这两栋建筑内的木材大多采用的是柚木,包括木地板、木墙围、木吊顶和室内家具等。在前期勘察过程中,发现这些木装修被反复刷了很多道面漆,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木质色泽。另外,就是对木材的“惯例”残损检查,包括虫蛀、开裂、腐烂、人为不当修缮等等。在需要进行整体性修复的空间,这些木板材被一块块编号、拆除、保存起来。
格子天花吊顶
前最高法院的入口大厅和四间法庭的室内天花上采用了这种格网状的天花图案。为了将新的展览照明、应急照明和消防喷淋管线隐藏在天花板的上部,这些木质天花吊顶被小心地拆下来,进行残损检查。如有必要,则更换新的板材;如果可以重新使用,则进行必要的除虫、防腐处理后放回原位。照明和喷淋系统的位置都被详细地设计过,并在颜色上尽量和木质的色泽接近。
图/最高法院法庭修复后的室内效果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图/原本最高法院设计了非常精妙的动线,法官、犯人和律师、陪审团分别有不同的入口,比如照片中的日本战犯,是从一个地下通道直接来到被告席的。但是出于新的使用功能的需要,最终只保留了两个被告席,一个地下通道和两个关押室(关押室原有10个,8男2女)。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木墙裙
在最高法院和市政大厦的法庭内都用了木墙裙。首先用砂纸打磨掉木墙裙上面的多层漆饰,恢复木质原有的颜色和纹理,然后涂刷一层半哑光的透明清漆。
图/木质材料的修复工艺展示 来源/Connetion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
依据建筑功能要求,最高法院内的二庭和三庭(现在的展室五和展室七)需要贯通的流线,因此重新设计了开门的位置,局部墙体被打通,木墙群也相应取下了。在另外一些位置,把取下的墙裙又安装在门扇上,进行重新利用。
木地板
同样的,在地板下也需要开线槽埋管线,因此所有的木地板都被编号后移除,等管线埋好后再依原有的人字图案归位。但是木地板依靠榫槽连接,在拆除的时候必然对板材有破坏和损耗。最终归位的时候原有的板材数量不足,需要另外补充新的板材,但是在色泽上尽量保持一致。
最高法院内法律图书馆和相应楼梯间的地面原使用的是软木材质,是为了降低脚步的噪音,保持图书馆的安静。在修复过程中也讨论过是保留原有的软木地板还是更换为和其他房间一样的柚木,考虑到新的空间功能从图书馆转为展览画廊,因此决定将材质更换为柚木,但是保留了地板原有的放射状拼接图案,作为对历史的致敬。
每一座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都是一个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希望通过案例的展示,我们能够看到别的项目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多少修复到极致,有多少是对新功能的退让和容忍,又有多少是新旧完美结合的双赢结果。然后再结合自己手中的项目,看看能够做多少,走多远。
图/室内艺术展照片 来源:蔡晓萌
图/一层非常有爱的儿童活动区 来源:蔡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