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看完这两个佛系养娃的海淀妈妈,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文 | 米粒妈

前段时间,米粒妈给大家安利了一部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没看的戳《上海、洛杉矶、新加坡3地中国妈妈教育PK,哪里最卷?答案出乎意料》)

好多米粉留言说,写了海外的妈妈、魔都的妈妈,怎么唯独没有帝都妈妈?海淀妈妈?

其实这部纪录片里,记录了两个另类海淀妈妈,对孩子的课内学习没那么鸡血,算是“佛系养娃”吧。

但我问了周围一圈儿人,海淀妈妈本妈们看完都表示倒吸了一口凉气。

送3岁儿子去寄宿学校的“狠心”妈妈

海淀妈妈Lia,守着顶级学区,却把儿子乐然送去了海淀外国语——一所私立校。

其他家长开玩笑说,Lia这就不叫鸡娃,而是高端教育。

乐然从3岁幼儿园起开始寄宿,虽然现在只有12岁,却已经有了9年的住校经历。

乐然给米粒妈最大的印象是独立、成熟、有想法

即便只有周末才能回家,Lia也不会早起给乐然做早餐,从做饭到洗碗,都是儿子自己搞定。

吃完饭,乐然会自己按照预定的时间给老师打电话,开始上德文网课。

虽然身材小小的,但乐然非常热爱运动,踢球、打球都全力以赴。在学校运动会上,他报名了1000米,本来没被任何人看好,但最后竟然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除了运动,他还学习京剧。跟妈妈参加了一场编程课讲座之后,通过了测试,又开始了编程学习。

在学校里,乐然也是十足的学霸,进了小五班,直接跳级上初中,不需要小升初、更不需要中考。

目前乐然的计划是参加完高考去德国留学。

很多人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乐然这样,省心省力,不需要家长操心学习和生活。

但说实话,乐然这样的娃,咱复制不了,也没必要复制。

  • 强大的家庭背景,你有吗?

乐然当年也考过RDF的早培,没上岸,结果家里人都觉得是妈妈Lia拉低了娃的智商

在生娃之前,就已经创业并担任过两家金融公司CEO,事业有成的乐然妈妈为什么会被家里人“挤兑”成这样?

看了他们家强大的家庭背景,米粒妈明白了。

Lia的姥爷曾经创办过两所大学,Lia的妈妈和阿姨都是大学教授,Lia的老公在著名的三甲医院。

这样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基因,真是无敌了。

所以说,人和人的起跑线是不同的,有些差距能大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就像Lia听了海淀学神小乖妈妈的分享之后,跟老公通电话,开玩笑说:从祖坟上就有差距了

  • 3岁起寄宿,你舍得吗?

乐然的独立,说实话,是被“逼”出来的。

3岁开始寄宿,只要咱们舍得,也能培养出独立的娃。

但是米粒妈真心做不到。可能跟我自己初中开始住校有关。

当年米粒姥姥也舍不得,但没办法呀,为了让我上好学校,米粒姥姥也只能默默抹眼泪

那会儿我们家没车,而从我们丰台的家到海淀的X大附中,坐公交,单程要一个多小时,每天“通勤”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时同学家里有辆夏利,在我眼中就是妥妥的“富二代”

刚上初中那会儿,我是真想家。米粒妈当年不是0基础上初中么,白天被周围学霸同学各种碾压,晚上我就抱着电话哭。

要不是我基础差,要追的课业太多,可能我很久都走不出离开家、离开爸妈的低落情绪.

想想看,我上初中的年纪开始寄宿,而乐然在这个年纪已经住校了9年了,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

就像乐然回忆幼儿园时,每次回学校都拖着赖着不想走,到学校门口,他就抱着妈妈的大腿,老师拽着他进园,他说那时候觉得妈妈“挺绝情的”,虽然乐然是微笑着说的,但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

米粒妈觉得,培养孩子独立一点没错,但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不必追捧,也无需批判。

Lia当年送3岁孩子去寄宿,一点没犹豫,是因为自己妈妈当年太忙,她和妹妹就是从小寄宿,这么过来的。学舞蹈、学小提琴,妈妈也都是给报了名,然后把她送到公交车站,让她自己去学,再自己坐车回来。

她说,独立、坚强是他们家刻在骨子里的特质,Lia的姥爷如此,Lia的妈妈如此,Lia如此,她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当如此。

  • 学校和家长,各自承担各自的教育责任

作为海淀妈妈,Lia好像没在学科上那么鸡娃。

她说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就可以了,考试都是有技巧的,就是要练、要刷题、要见过所有的题型,但她觉得没必要为了拿高分,耗尽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

余下的时间可以用来运动、培养兴趣、去社交。

其实米粒妈很认同Lia的观点。但前提是,孩子真的只用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把知识学懂、学会。

其实Lia之所以能在学科上放手,是因为学校承担了这部分责任。

米粒妈一个朋友家的娃就在海淀外国语,小学开始住校,她说别看学校里活动特别多,兴趣和特长班特别多,但学科学习抓得很紧,比公立学校严格多了。

家长确实省心,乐器在学校里学,运动在学校里练,各种兴趣在学校里培养,像朋友家的娃,只有奥数是周末回来单独学的,其它都在学校里搞定。

所以,对Lia来说,佛有佛的资本。

教育,是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总和,学校承担了基础教育这部分责任,那家长当然可以放手去发挥其它方面,比如整体的学习规划、孩子的意志品质等等。

身处宇宙中心

不拼升学,选择派位的高知妈妈

纪录片另外一集里的海淀家长李琦,是两个男孩小帅和亮亮的妈妈,她当年是跟李开复同机回国,谷歌中国的创始员工之一。

李琦自嘲,在谷歌,她是鄙视链最底端的人。

最顶端是没参加过高考,国家集训队的;往下一级是参加自主招生,竞赛在全省排名前几的;李琦说自己是“学渣”,不仅裸考上的大学,连班级的状元都不是。

但她一定很优秀,当年靠自己努力攒够了学费,留学美国,一毕业就进入了谷歌。

李琦的队友,是央企设计院研究员(教授),从小被一路保送,就是李琦口中的鄙视链顶端的人吧,一路保送到八中的初中,又保送到八中的高中。

学霸跟学霸强强联合,儿子小帅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娃”,这让李琦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

小帅喜欢玩游戏、编程、攒电脑、剪视频。

但他的成绩,用李琦的话说,班里只有5-10个同学(一共40个孩子)能稳定排在他后面,很多科目,他达不到班里的平均分。

小帅小时候,李琦也给他报过各种课外班,但上了之后,她发现,这孩子不只进不到前5%,连前50%可能都达不到。

身在人大附小,却也要考虑50%孩子上不了高中的问题,确实让人纠结

小帅说,班里很多同学,已经在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数学了

至于海淀牛娃都在拼的RDF早培,李琦没有让孩子参加。

她说今年早培考试(按照纪录片拍摄时间,已经是去年了)最后一道题是图论,她谷歌的一个同事,清华大学计算机博士,没做出来,她另一个同事,也是清华的,而且还是当年数学国家集训队的,也没做出来。

于是她就释然了:没让孩子去考,是对的,这是选拔神仙呢

以孩子现在的成绩,拼六小强希望渺茫,经过了一番挣扎,李琦决定就让小帅等着派位大锅饭。

至于国际路线,李琦很坚定,她说公立教育在知识传递上的效率是很高的,私立和国际学校那种项目制学习,她认为效率太低:很多既定的公理一样的东西,是没必要去批判和证明的,你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证明1+1等于2。

小帅的天赋可能不在学习上,但他是非常有主见的孩子,梦想当程序员或UP主,而且财商很高,每天琢磨怎么赚钱。

比如,跟着排球队去宁波(可能是比赛),他临走前去超市买了200块钱的零食,辣条啊,可乐啊,之类的,到宁波之后,他们住的地方没有小卖部,每天训练完又很渴,他就把准备好的可乐拿出来卖,原价3元,卖6块也有人买,因为有需求啊。

就这样,出一趟门,赚了600块钱。

小帅的爸爸说,没人教他,但他满脑子就是赚钱,比如大人给分发零食,他就忍着不吃,等大家都吃完了,他再把自己的卖出去,赚来钱再去买更多零食。

小帅还在知乎上给人出电脑配置单,做视频在B站发布。

但妈妈李琦觉得: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现在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就是学习。

她说:学习是最简单的(好吧,学霸妈妈有点凡尔赛了),赚钱比学习难太多了,如果学习都没学好,怎么可能以后赚钱就能赚好呢!

(哈哈,这一点,米粒妈持保留意见)

不过,妈妈李琦最赞的一点是,即便她不是很认同,但也没过多阻止,她还是比较尊重孩子想法的。

就像小帅给妈妈讲一道题,妈妈明知道这个解法是错误的,也没有当场反驳,李琦说,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就是无论怎样都不要先去否定他这个人。

虽说在学习上,小帅没办法跟上父母的节奏和脚步,但是妈妈李琦并没有放弃对两个孩子更深层次的教育。

她会在饭桌上跟孩子聊社保,讲中国的产业结构,讲“最关键的东西要靠自己,先进技术是不可能靠别人卖给你的”……

她会给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要仰望星空。

李琦说,人总要有一些“比想过得更好一点”更大的目标,你得知道更大的责任。

所以有时间,李琦一家人会去天文馆、去博物馆,去世界名校那些对外开放的地方去参观,去名人故居,了解那些伟人,那些有独立思考的人,他们看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

李琦说,没有什么可留给孩子的,不就是这么点精气神嘛。

真的佩服这个妈妈的格局、视野和价值观。

米粒妈相信,小帅即便成不了前5%或成功或成才的人,他未来也一定是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受人尊重的人。

说实话,在海淀,学霸世家有很多,米粒妈身边也有不少,虽然望尘莫及,但总还是会受到些触动。

我们可能没有强大的学霸基因,或者“年入百万都觉得太少”的丰厚家底。

但至少在这两个妈妈身上,米粒妈看到了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可以修炼的地方:

  • 跟孩子平等对话

不管是Lia还是李琦,在跟孩子的对话上,她们都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家长位置,也没有把孩子放在小朋友的角度上,而是平等的,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她们都很认真在对待。

  • 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质

在Lia家,独立、坚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要靠自己,遇到事情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而李琦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吃苦,明白要做成一件事,是需要放弃你自己很多的自由才能换来的。

比如,她让小儿子学琴,目的就是让孩子去做一件自己可能不那么喜欢的事。

这一点,米粒妈很认同,很多时候,“兴趣”“爱好”只是锦上添花,但不能支撑人的一生。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一生中至少一半时间都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

不喜欢就不做了吗?就放弃吗?就绕道而行吗?

不断逃避的人生,是很艰难的,比迎难而上更艰难。

从小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即使你不那么喜欢,但只要多练习、多尝试,一样可以把它做好。

没有孩子天生喜欢练琴,但如果你陪着他们坚持下来,或者不是学琴而是其它任何一件事(运动、跳舞、下棋……),以后他们再遇到艰难的事,就一定会有信心去找方法,尝试把它做成。

小时候顺风顺水,长大了很难经得住大风大浪。

  • 做好自己

只要做好自己,孩子大抵不会太差。

家长是孩子的起点。

Lia和李琦虽然在事业上为孩子放弃了很多,但仍然在坚守自己。

李琦因为家庭原因,几次错过了晋升机会,但终于还是通过了晋级申请。

无论是事业、工作,还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梦想。

跟孩子说10000次努力,可能都没有让孩子看到你努力的样子,更有成效。

说实话,说佛系的家庭,要么孩子有资本,要么父母有资本。

但,哪怕我们没有这些妈妈这样的教育背景、强大基因、经济条件,哪怕没有她们这么高的格局和视野,但米粒妈真心希望,我们都能跟孩子一起成长。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