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3月31日22时, 滨州地区邮电局移动电话网正式割接开通,邹平、博兴、阳信、无棣四县移动电话站同时建成,并进入全省移动通信网。
2.3月, 山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的阳信县,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全国首轮综合改革13个试点县(市)之一。
3.4月, 国家地矿部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在邹平县临池乡境内发现特大优质花岗石矿,探明储量330万立方米。
4.4月16日19时, 沾化县2000门程控电话一次割接开通,全区六县一市电话通信全部实现了数字程控化,进入国际、国内直拨网。
5.7月14日, 国家计委批复滨州港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滨州港建设工程为两个万吨级通用散杂泊位,设计吞吐能力240万吨。
6.8月5日,地委、行署举行地直重点保护企业挂牌服务新闻发布会,对地直10家大中型企业分别授牌,实行重点保护。
7.9月9日,梁漱溟纪念馆在邹平县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题写馆名。30年代,梁漱溟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将邹平县作为实验县,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
8.10月8日, 经过近10年建设的滨州体育馆落成。该馆是一个综合性体育设施,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比赛场地800平方米,内设3000个座位。
9.10月25日,沾化县毛家洼水库动工兴建,11月无棣县王山水库动工兴建。两水库均为蓄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平原水库,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后,可扩大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解决11万人、2.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建成后的毛家洼水库。摄影:李振平
10.11月7日至9日,中共滨州地委、地区行署在博兴县召开“‘兴福现象’与推进农业经济市场化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中国市场经济学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的领导、专家及中共滨州地委、人大工委、行署、政协工委的领导。一致认为,“兴福经验”在于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出了一条北方内地欠发达地区奔小康的路子。
时代印记
“兴福现象”: “人的要素”光彩夺目
1993年底,新华社记者李锦从他滨州的一位朋友那里获悉:这年博兴县兴福镇出了100多个百万元户。那时,李锦正在就农村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做调查。一个小镇出100多个百万元户,在当时的山东甚至在全国都可以说是个奇迹。市场经济相当程度上是能人经济,兴福镇能出这么多致富能人,肯定大有文章可做。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其实现途径与形式都是值得探讨的大问题。于是,李锦决定到兴福“冒一次险”,1994年春他在兴福镇一个路边客店住下来,一住就是48天,一个村一个村地搞调查。
以下便是当年李锦在兴福的采访所见。
1994年,兴福现象研讨会在博兴县召开。来自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的二十多位专家参会。
1994年,兴福镇的厨房设备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套厨房设备产量占全国的70%
从博兴县城至兴福镇政府驻地,沿途一个个高高的牌子站在路边,有的横挂在公路上,写的全是诸如山东省厨房设备总厂、博兴县总厂等厨房设备企业的名号,就像进了厨房设备王国。1994年,兴福镇的厨房设备就有12大系列184个品种,产量占全国厨房设备的三分之一,而成套厨房设备产量占全国的70%。
不产黑白铁,自己又用不了多少的兴福镇,却是华东最大的薄镀锌板销售基地。不出蓝矾皮,却又从全国各地收来熬胶的兴福镇,却是全国最大的民间熬胶基地。在兴福镇,创造产值利税80%以上的原材料来自市场,以全国市场为依托,靠市场调节,产品又回到市场上去。除了柳编的原料是当地出产外,其他行业多数是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
兴福镇店多厂多。兴福镇驻地中心街道长1300米,两旁店连着店,有300多家。很多人家是前店后厂,一家就是一个企业。
兴福镇车多。人在街上不敢在中间走,摩托车穿梭往来,带起来的风呼呼的,这个镇仅摩托车就达4600辆。带拖斗的130车、客货两用车触目皆是。
兴福镇的人钱多,镇上银行也多。镇上原来只有农业银行一家,后来建设银行在这宝地立足,紧跟着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基金会与人行的邮局代办点相继站住脚跟,全镇出现了6个银行分支代办点。接着,竞争由镇上转到村口,每天一家压一袋钞票拉走。那些衣着与谈吐看来还显得土气的庄户人,没想到甩出存折来,一笔就是一百多万。
姜春云到兴福镇调查。
一人富,数人跟,一群富,带全村。一业带多业,一村带多村
一直到1985年兴福镇还是个穷地方,到1994年,不到10年间,是什么原因促使兴福奇迹的产生?
兴福镇最兴盛的厨房设备生产,谈起来没有人不说王志华。1983年,29岁的赵赵村农民王志华挑着担子到青岛市,挨家挨户修蒸笼混饭吃,后来学会了做铝笼。1984年秋后,他与王向云、王志水、王志温等联合创办了兴福镇第一家蒸箱厂。他们先是“比着葫芦画瓢”仿制出了铝皮蒸箱,接着王志华大胆的与山东大学签下了第一份合同,承接了首批加工业务。接着他们又在北京一个订货会上定下了45台的合同。随后赵马、兴福、南吴等村也相继办起了蒸箱厂。1986年,王志华投入1.4万元经过半年技术攻关,试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汽两用蒸箱,这项技术革新成果一下子带起了50多户。接着他们又搞电烤箱、冷冻箱等。产品走进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机关食堂,进而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向韩国、新加坡、俄罗斯。
福旺村有个只读过一年小学的李志博,他买了几领白铁皮,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做水桶、鱼盘。一年下来,四五千元到手。接着,他又搞黑白铁购销。这让福旺村老百姓看到了致富希望。第二年男女老少都干起了黑白铁加工。还辐射到了周围五六个村,年总产值达4000万元,年吞吐黑白铁皮及制成品1万多吨。
“一人富,数人跟;一群富,带全村。一业带多业,一村带多村”,兴福镇经济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全国市场为依托,主要原料与产品两头在外,以购销队伍为骨干,以“一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
吴官正到兴福镇福旺村考察。
兴福人在闯市场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有技术、重信息的新型人才
像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一样,兴福不依山不傍水,地下没有资源优势,地上没有名优特产,不靠大城市,没有国家项目、资金启动,为什么比别的地方发展快?时任兴福镇党委书记的张英锋说,靠的是人!兴福人在闯市场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有技术、重信息的新型人才。不仅有了资金、信息设备等要素,更重要的是他们头脑中带回市场机制,懂的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当他们再回到村中办企业时,已是视野博大,心胸开阔,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的市场经济型农民企业家。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还愁什么要素不能带动呢?兴福镇的经济发展从“要一笔资金”、 “得一门技术”、“修一条公路”等单一要素中走出来。他们抓住了起决定作用的人的要素,人的要素中抓住了能人,能人要抓住思想观念,思想要素抓住了市场经济机制。先抓住人的要素的策略,打破了要素间互相牵制局面,一部分要素先发达起来再带动其他要素发达起来,这种战略突破,使得兴福上千名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锋,他们这些“星火”回到家乡后,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地”,使祖辈贫穷的家乡一步步变得发达起来。
“兴福现象”系列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的举行
李锦的“兴福现象”调查被列为新华社1994年重点报道工程。他撰写的重点稿件《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的新思路》和《兴福镇调查》刊出后引起连锁反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调查发表后,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做了批示,认为兴福的真经是抓住人的要素,找到农村发展的突破口,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典型,是山东农村改革的新鲜经验,应予重视。8月11日,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专程到博兴调查,予以肯定,认为“这个典型不仅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深化改革方面找到新思路,而且在基层党建方面有新的探索。”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说:“这可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典型,有特点。
时任滨州地委书记王道玉安排滨州日报分四期刊发新华社调查,并亲自撰写编者按,并由秘书起草评论员文章。
1994年11月9日,滨州地委、行署在博兴县召开了“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宣部、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大学,求是杂志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组长艾云航认为,兴福现象是欠发达地区走向发达的典型,核心是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观点解决改革深化与农村现代化问题,经验新鲜可操作性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说,兴福经验比温州横店又推进一步。它把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人的要素上,功夫下在培育市场主体上,逐步形成市场体系,完善调控功能,代表了经济改革的方向。他建议把兴福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典型推广。
这一年从中央、省、地区到县先后有13个部门派出工作组到兴福镇进行调研,提交各种角度的报告达16份。体改委、建委、农行、工商局等部门纷纷把兴福镇作为全国全省试点单位。
1994年之后的兴福镇和兴福人,一直在市场经济大路上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在兴福,建起了全市第一个经济园区、江北最大黑白铁交易市场,“鲁宝”品牌实现了滨州驰名商标零的突破。2005年9月兴福镇被中华工商联厨具业商会授予“中国厨都”的称号,2006起,办起了国际厨具节,到2013年的第八届节会,交易合同金额超百亿。2013年8月,该镇的厨具企业“金佰特”兼并了意大利一家70年历史的老牌厨具企业。
撰稿:邱芹
往事钩沉
大哥大·寻呼机
今天,手拿炫丽时尚智能手机的年轻一代,很难想象20年前的“大哥大”了。在那个年代,那半头砖大小的第一代手机,可是大款和各类大碗的最牛的行头。
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模拟移动电话系统。摩托罗拉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
做生意的人最早用上了“大哥大”。摄影:李建国
“大哥大”,这个奇怪的名称,其来历,据说是香港广东一带,帮会里一般管小头目叫大哥,而龙头老大自然叫“大哥大”。另外,影星洪金宝是香港较早拥有移动电话的人,他在片场当导演时,移动电话更是从不离手,并常用手机发号施令。洪金宝本来就是香港影坛大师兄级的人物,别人尊称他为大哥大。因他拿手机的照片见报多了,香港媒体索性用“大哥大”来称呼手机,并由此叫开来。
1991年,滨州地区邮电局在制定“八五”期间的目标时,把移动通信工程列入主要建设目标之一。1992年6月25日,地区邮电局召开邮电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区各县邮电局开办移动通信业务和无线寻呼机业务,1993年3月,地区邮电局移动通信工程完成基站建设,移动用户达到294户。1994年3月31日,地区邮电局移动通信交换基站一次割接开通使用,首次进入全省移动交换网。同年,博兴、邹平、无棣、阳信4个县基站相继建成运行。1995年,新建惠民、沾化等4个基站,实现了滨州移动电话全国漫游。
记者于1994年参加工作,那时正赶上“大哥大”风光的时代。记者去开会,发现有梳着油光光大背头的人,腋下夹着一个真皮小包。小包下方有一小孔,赫然有一截粗黑的天线伸出,颇有“霸气外露”的感觉。那包里装的就是“大哥大”。有时,有些人会把“大哥大”往桌上一蹾,吸引别人羡慕的目光。也有的人举着几万元的“大哥大”,耗费着不菲的电话费,只是问一句“家里的咸菜还有吗?”这些拥有“大哥大”的人,大多是企业老板、暴发户,还有个别官员。在那个时代,这些牛人们出尽了风头。
当然,“大哥大”不都是用来出风头的,作为当时最先进的通信工具,给不少的拥有者带来了便利,也创造了价值。2002年,记者去采访博兴兴福的民营企业家魏龙柱,采访中说起了“大哥大”的事。魏龙柱说,刚兴“大哥大”的时候,他就花了几万元买了一部。买这个“大哥大”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为了公司业务。那时通讯还不发达,公司里的人就用它来联系业务,有时候一个月话费就到1万元。费用很大,但是,创造的价值就更大了。魏龙柱的万事达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极有影响的大公司,与当地其他企业一起,成就了闻名中国的“兴福现象”。
在模拟移动网发展的同时,滨州也加快数字移动网建设。1997年,滨州移动通信建成了GSM数字基站18个。1999年2月2日,中国联通有限公司滨州分公司成立,正式加入到滨州的移动通信领域。到9月5日,滨州联通130移动电话首呼成功。再到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大哥大”同时代的另一通信工具:BP机,或寻呼机,也值得一提。20年前,没有“大哥大”,腰里别一个寻呼机也颇为风光的。
1989年8月30日,滨州地区邮电局开办无线寻呼业务。之后,邹平邮电局也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不过地区和邹平县的服务范围仅限于城区。这一年,全区的无线寻呼用户138户。到了1993年5月,全区的无线寻呼业务实现了联网同播,滨州寻呼机的黄金时代也由此到来。
最初的寻呼机的功能就是显示一个号码,收到的人知道有人找,赶快找个固定电话回过去。后来出现了“汉显”,也就是能显示汉字了。那时谁谁的寻呼机是“汉显”,也是颇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想给对方的汉显寻呼机留个信息,可不是像现在发个短信那么简单,而是要先打电话给寻呼台,把你的想说的话说给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把你的话打成文字发到对方的寻呼机上。有什么秘密,有什么难为情的话,恐怕在这里你是不敢说的。
没过几年,手机普及,人们腰里的寻呼机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哥大”和寻呼机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留下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回忆起来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撰稿:李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