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聪明的中国妈妈,都在逼孩子往苦里学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本来就吃苦,我们却总想着给孩子减负。

于是,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作业也没有了,课程难度又降低了,好不快乐呦。甚至有股风吹来,瞧西方国家的孩子,接受的就是这样的快乐教育呀。

反智妖风,源于我们片面的误解,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看法也一样。

反智妖风


其实在西方国家,刻苦读书的孩子,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

魔法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满分),这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女生的一天。

西方国家的妈妈党,因为孩子的学习,也写满了一额头的焦虑。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那样做,所以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耶鲁大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写道。

天道酬勤,不要都以为西方国家的学生,连3乘以5都需要计算器。

A+学生占比高达38%,全A学生高达76%,英国伊顿公学2018年A-level考试成绩被披露,这已经达到了牛津剑桥的成绩要求。

伊顿公学是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曾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奥利弗·克莱默撂下过一句话:“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那是2015年,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正走红,“我从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学生”,中国老师在录制中控诉英国学生的散漫。

实际上,两位来自中国一流高中的教师后来发现,他们所在的博航特中学(公立),离熟悉的“顶尖”还有很长距离。

虽然都是公立,但英国的公立中学跟中国完全不一样,想象中拔尖的高材生、全力配合的学校和家长,不存在的。

分流教育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公立、私立学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同两条分岔的河流。

公立教育是大众教育,重在保基础,对学生也就没什么高要求,减负落实得好。而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恰好相反。

BBC拍了一个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将公立学校的孩子和私立学校的进行交换体验。

私立学校的孩子每天6点半就起床,放学后还有做不完的习题和课外活动。公立学校的孩子8点才起床,3点就放学,放学后可以一直打游戏。



结果呢?长期以后,私立学校的孩子,平均阅读水平是18岁,而公立学校平均只有7岁。一个是成年人的水平,一个还是小孩子。

于是,你会看到美国学生连3乘以5都算不过来,也会看到他们在国际奥数大赛上打败中国人,教育分流了而已。

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就在“快乐教育”中被偷偷地沉淀到底,如同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你说可怕不可怕?

把分流教育做得更“露骨”的国家,则是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门认为,分流教育让不同资质的学生,能更合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从小对学生进行分流,把天才儿童和落后儿童分班教学、区别对待,这是1978年李光耀推动成立教育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

从1980年开始,新加坡的学生会在三年级末和小升初时通过考试进行分流,在很小的年龄就被分配好了未来的社会角色。

在新加坡纪录片《无关阶层》中,不同分流渠道的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也不同。

一位优秀学生说:“我希望能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要是能留学的话就更好。”

一位“差生”说:“每科能过就行,我希望未来能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出来之后找个好工作。”





为母则刚


中国也有教育分流,义务教育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会进入职业院校,一小部分进入大学,乃至升硕升博。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当下能完整走完这条路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多。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 教育部早在《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就强调,“原则上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

最终只有1/4的人能够实现本科梦。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以2017届高考生为例,100名2014年初中毕业的学生,当年中考后,只有56人可以继续读普通高中;而到3年后,只剩29人能读本科。

上不了大学的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后,被培养成技术工人,日后被分流到技工岗位。

眼下,职业院校迎来了春天,今年有237亿元的专项资金,有了高职领域“双一流”工程,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也出现了倒挂,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技术人才抢手了。

可是,家长们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么?答案是存疑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跟周刊君提到,“中国家长缺乏一种把年轻人培养成普通劳动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缺乏,并非中国家长思想狭隘,而是由大环境决定的。

首先,中国的职业院校教育类似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不过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严格仔细,是丝毫不逊于研究型大学的存在,中国职业院校和大学的差距呢?

其次,“教育分流分层次的基础,是要保证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体面的收入”,葛剑雄在谈到分流教育时说。试问在中国,公司高管和技术工人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

受大环境影响,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投入上不遗余力,学区房,买,课外培训班,上。母亲刚,孩子强。

更何况,妈妈们的目标可是教育资源更集中的一本、双一流、211、985、C9乃至清北啊。

这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只有约1%的学生能挤进985。以教育大省江苏为例,2018年985的录取率为1.14%,211录取率为5.19%,一本录取率为12.1%。

更让妈妈们焦虑的是,如今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机会或许都没了。除了高考分数,名校还通过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进行招生。

以综合评价录取为例,眼下改革正逐步推进,第一批试点浙江省于2014年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高考分数占比变成了50%,剩下的一半拼什么,妈妈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简章发布,高考成绩占比竟然跌到了40%!

于是,语数外三个补习班都得报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也得跟上,聪明的中国妈妈,都在逼孩子往苦里学。

老话早就告诉我们,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多人不再相信了,她们依然坚信不疑。

她们也跟着大家一块喊给孩子减负,然后背地里给自己的孩子上紧箍咒。

在花钱上面,没有人是傻子,那些大把大把花钱的妈妈们,你真当她们傻呐?

参考资料:

西方的教育就轻松快乐吗?丨国际学校选择之一,2019年4月8日,陈志文观察

在美国: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2019年3月18日,腰线

超低生育率养成记,2019年2月2日,黔财有话说

《中国老师在英国》:BBC纪录片没讲的故事,2015年8月23日,燕赵都市报


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 俞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