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的“碳足迹”有多少?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管理学硕士(MiM)毕业生 Josie Stoker 分享了她的创业公司如何开发了一款名为 Capture 的应用程序,帮助用户全天监测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通过每月向环保项目(如森林保护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付费,来抵消其影响。
Josie Stoker 之前的工作涉及大量的商务旅行,尤其是航班飞行。作为气候变化的拥护者,她担心自己的航班/旅行可能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伤害。在寻找解决这一紧迫问题的方法时,她意识到,要监测地球上每个人每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很困难的。
她在采访时表示:“我决定着手开发一种工具,让监测我们的碳排放量和监测我们的步数一样容易。”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她在海外建立了初创公司,开始了气候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这家初创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 Capture 的移动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够监测,减少和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 该公司还有另一位创始人 Abdul Aziz,Stoker 是在一个名为“鹿角”的项目中认识他的( Capture 也是“鹿角”正在进行的创业项目的一部分)。Stroker 是新加坡管理大学(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她在不同的国家和学科领域工作过。她在最后一个职务中,还曾带领高级管理人员花时间向遥远的游牧部落学习。而 Aziz 的背景则是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
Capture联合创始人 管理学硕士毕业生Josie Stoker(右)和朋友Abdul Aziz(左)
拥有一颗柔软的心
Capture 主要有三个功能——监测、减少和消除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该应用程序使用手机的GPS信息来自动检测用户交通方式,并记录总排放量。然后,它会给用户一个清晰的画面 --你的每日(碳排放)限量指南,你的选择对气候造成的影响等。 “Capture 可以帮助用户通过选择认证的环保项目(如森林保护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来消除产生的等量二氧化碳。我们鼓励用户通过自己选择的项目,订阅‘随用随付’的月度支付,”她解释道。这家初创公司最初的目标是高收入者。她补充称:“乐施会( Oxfam )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交通、消费和饮食等多个因素,最富裕的10%人群排放了50%的碳。我们将首先针对此人群中特定的潜在用户群体。
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态影响力。它还将帮助我们锁定那些目前有能力负担个人改善碳效率,并购买碳补偿的人。”她继续说道。据估计,这一部分人口(年龄在15至64岁之间)约有5亿。“保守估计,这5亿人口中的5%将相当关注气候危机,并寻求个人解决方案。这将使我们的市场规模达到2500万,”她希望。“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我们相信,随着气候变化变得更加普遍,这个数字将继续以越来越高的速度增长。”
另外,每月有多达10万人在谷歌上输入“碳足迹”这个搜索词。2019年9月,超过400万人因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离开工作岗位或学校。“我们看到,从‘海德鲁水瓶’到‘特斯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品牌在不同用户群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数以亿计的人对气候危机感到焦虑,以至于“生态焦虑”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术语,用来描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厄运和恐慌。
Capture联合创始人和团队成员
“打造人们想要的东西”
Capture 赞同 Y Combinator 的“打造人们想要的东西”的座右铭。“我们知道人们正在寻找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监测和抵消碳排放。观察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市场的增长也很有趣,例如可重复使用的水瓶市场,该市场在2016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4.2%(透明性市场研究),”她补充说。 Capture 意识到,尽管个人碳排放监测还不是主流问题,但这种看法正在迅速改变。随着公司的发展,Capture 希望为应用程序添加更多的功能,并打算提供一个人的个人气候影响的完整画面。这包括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机动性、食物选择、购买(衣服、技术等)和家庭能源使用。
Stoker 希望在2020年3月底之前增加“食物选择跟踪”功能,随后是“家庭能源跟踪”和“消费跟踪”。她指出:“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我们购买的许多产品和服务将已经包括碳补偿,因此我们希望帮助人们在一个地方记录碳补偿。”这款将于本月上市的应用可以免费下载,“曲目”和“减少”功能将不收费。“然而,我们鼓励我们的用户为他们的排放而从事二氧化碳去除工作,每月大约5- 8美元,这取决于他们的二氧化碳生产活动水平和他们对二氧化碳去除项目的选择。Capture 收取10%的抵消交易费。”
Capture 还将提供 B2B 服务,包括“ Capture 活动” (其中将提供对会议旅行排放的监测和消除)。对于这些,它将向机构收取费用。“在未来几个月,我们的主要挑战是提高人们的意识。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气候技术空间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非常灵活,并增强适应性。”Stoker 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