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蛋黄酱吗?”
“不太常见,但是一些超市也会卖。”
“干鲣鱼削片有吗?”
“是这个吗?”
“直接这样完整放在盘子里,还是切一下比较好?还是切两刀吧。”
“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家庭这样一边做饭一边吃的样子呢。”
“真的吗?”
“你和你的父母一起住的时候,难道没有这样边做料理边吃的经历吗?”
“有是有,只不过一般吃火锅的时候才会这样。”
“火锅呀……”
2018年12月的一个冬日,位于日本东京都大田区多摩川附近的冈本夫妇一家和往常一样做着晚餐前的准备。唯一不同的是,今天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19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大学生周戈,一家人都在竭力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年轻客人迅速融入家庭氛围。
周戈在冈本相子一家吃的第一顿晚饭。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廖婧雯 图
这是周戈第一次来日本,他满口流利的日语总让人以为他在日本生活过。但即便如此,小伙儿还是颇为紧张,他担心自己的日语能否让对方听懂,担心能否好好将中国的东西传达给对方,担心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周戈的担忧不无缘由。他所参加的“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虽然不是首次举办,却是在中日关系回暖的大背景下开启的。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其间双方将2019年确定为中日青少年交流推进年。
由日本商会和日本经济协会组织的第23届“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中国大学生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参观大阪大学后与大阪大学教授、工作人员等合影留念。
不过,根据同期中日两大机构——中国外文局和日本非盈利机构“言论NPO”的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日本人比例居高不下。
“山东和山西方言互相能听懂吗?”
“中国基本都统一使用汉字吗?”
“北京话就是全国通用语言吗?”
“广州的人说话是不是完全听不懂?”
“那山东省和山西省相互之间能听懂吗?”
“日本有很多方言,日本人虽然不能说100%相互之间能听懂,起码百分之五六十能明白对方方言。”
冈本一家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对中国方言的不了解让周戈颇感意外。或许正是这种不同让这个日本家庭兴趣盎然,也迅速拉近了和彼此的距离。
谈及第一次晚餐上的长时间交流,周戈用“惊讶”来形容。起初他以为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对中国有些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像冈本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但第一次“亲密接触”下来让他感到,即便是全家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实在称不上丰富,更称不上全面。
女主人冈本相子坦言,除了平日的中国观光客和在工作中偶尔碰到的中国人,他们一家对中国并不了解。冈本相子是全球五百强、日本知名大型企业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的职员。伊藤忠商事是此次由日本商会和日中经济协会举办的“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了迎接40名中国大学生的到来,伊藤忠商事专门在东京总部设宴,还选取了公司40名会中文的年轻职员到场和年轻客人们交流。
世界五百强企业伊藤忠商事培养的40名会中文的年轻职员与中国大学生访问团进行交流。
“这次公司有这样寄宿家庭活动的机会,我很感兴趣,因为我们从没有跟中国人亲密接触过。”相子告诉澎湃新闻说,在日本真正接触中国的途径太少了。
51岁的男主人冈本博人是全球最大电信公司之一日本电信公司NTT的一名职员,他也表示日本人对于中国知之甚少。他举例说,从日本的新闻媒体上看到中国有很多“抗日电视剧”的报道。
“在日本,韩国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很流行,但是中国的节目(很少),包括在电影院,也极少看过中国的电影,这是什么原因呢?”相子进一步表达不解。
这个问题同样令这个中国大学生感到不解。从他自己学习日语的经历来看,每天通过网络接触众多日本影视作品和动漫等日本文化是再平常不过,却从来没想到一个日本家庭要获得与中国当今文化相关的途径如此之少。
周戈和冈本相子一家在客厅吃日式家庭料理。
这种差异在和上一辈人的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代中国人初到日本时,新干线、新宿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秋叶原的电器街等如梦幻般出现在眼前,这些都是那时的中国所没有的,自然,以“老师”自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日本人大有人在。
而90后这一代正值中国经济的起飞期,物质上应有尽有,相比之下,90后出生的日本人从未体验过什么叫经济高增长,相反,他们经历的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时期。
或许正因为此,中日两国的90后也更容易平等看待彼此,而在社交媒体等交流方式的应用上,也有更多共同语言。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应该会更加冷静地看待中国。”东京大学法学政治研究科教授平野温郎告诉澎湃新闻说,他专门组织了东京大学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日青年之间将来会越来越好。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对更年轻一代人的影响也会更加减弱。”
中日大学生在东京大学讨论交流,东京大学法学政治研究科平野温郎教授主持活动。
周戈与冈本一家六口当晚在饭桌上聊得不亦乐乎,谈天说地。话题并不限于日常生活,但更多还是围绕中国,如中国初高中的住宿生活、中国大学的样子等等。涉及政治的话题也没有刻意避开,如中国反腐工作的效果,中国的抗日电视剧等等,宾客间也畅然触及。
历史问题往往被视为中日间较为敏感的问题,不过,男主人倒是毫不避讳地谈起,“日本侵略中国是史实,作为后代应该汲取教训好好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他说,“但是社会同样也应该为年轻人营造一个正确舆论的环境。”
日本人提升对华好感度的渠道太少
不过,近年来权威机构发布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数据令人担忧。
2012年,日本坚持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陷入冰点。直至2017年安倍政府对华政策及态度出现转变,中日两国高层往来逐步恢复,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及日本首相时隔7年首次正式访华,中日关系重新回暖。
两国民间交流也随之出现积极的态势。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2017年,日中贸易额为3293亿美元,同比增长9.2%,时隔3年第一次正增长(2016年为3016亿美元,同比下降0.6%);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为32.7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全球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9%)。据日本观光局与中国旅游部门的统计,中国大陆访日游客为736万人次(2016年为637万人次),在访日游客中排名第一。
不过,有日本媒体近日观察认为,虽然中日关系眼下有所好转,但日本民众对华看法实现改变没那么快。
2018年10月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非盈利机构“言论NPO”公布的联合民调结果显示,中国人对日本印象为“好”或者“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2.2%,较去年大幅提升10.7个百分点;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日本人比例达86.2%,虽然较以往下降2%,但是仍然居高不下。
和周戈一样,参加“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的另一名中国大学生陈怡帆寄宿在东京都吉祥寺附近饭塚夫妻的家里,饭塚夫妻育有一儿一女。
“对中国人的印象只是来自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有先入观,我们很容易被误导和煽动。”饭塚女士提到,虽然总是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包围,但和中国人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饭塚女士坦言,现在担任的工作和中国相关,偶尔会接触到中国人,但了解并不深入。这次参加寄宿活动是想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生活中的中国人。
“小时候接触到的价值观对人生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日本有一种认为‘中国人很可怕’的倾向,小的时候就持有这种想法很不好,我希望孩子们能够自己真实地接触到中国人,亲身体会和感受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饭塚女士对澎湃新闻说。
进一步谈及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饭塚女士说,日本媒体的报道对日本人的影响很大,政治层面的内容非常多。
陈怡帆在飯塚家寄宿时和两个孩子在客厅玩耍。
东京大学法学政治研究科教授平野温郎也认为,日本年轻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受到日本媒体的宣传影响,相对于以前,情况更糟一些。
饭塚先生补充道,媒体虽然没有刻意报道假新闻,但是国家层面的内容和个人生活是不一样的。“中国和日本是不同的国家,个人层面并不一样。”他说,两个层面应该分开看待。
据《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报道,40岁以上的日本人对当今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涉及贫富差距大、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贫穷、物价低廉、(访日游客)不懂礼貌或吵闹等因素。
冈本家的大女儿冈本芽弘今年21岁,最近面试合格了一家美国企业,即将赴其亚洲最大分公司新加坡工作。谈及日本人对中国“坏印象”的产生,她说,与每天被大量中国游客的“不文明习惯”包围有关,如日本人对一些中国游客不排队、大声说话等行为很不适应,导致整体印象不佳。
冈本芽弘并不认为日本人真的讨厌中国人,因为没法交流,所以谈不上讨厌,但如何喜欢上就值得思考。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日本人提升对中国好感度的机会太少了。”冈本芽弘说。
“一般人能接触到的中国人除了游客就是职场,像这样(寄宿)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多了才明白中国人真正是怎么想的。”冈本芽弘说。
日本企业的“公共外交”影响力
但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并非只是想要日本人增加对中国人的了解,提升中国下一代知识青年对日本的认识更是题中之义。
2017年、2018年中日关系逐渐回到正轨,日本企业出资组织中日青年交流活动的频率也不断增加,第23届中国大学生“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的。
2016年,一位日本大学教授为了筹措推进中日学生交流的差旅费和住宿费四处奔走拉赞助而不得,“百般请求之下,从日本企业一无所获”的消息经《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之后被广为传播,文章直批“日企先利后义”。
“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发起人、公益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顾问武田胜年介绍说,2005年中国曾发生过(因日本历史教科书争议——编者注)大规模的反日活动及针对日企等的打砸事件,使他萌生了举办活动来促进中国民间对日理解的想法。
为了实现该想法,武田找到中日友好协会和日本方面,并且联系到日中经济协会,得到广泛支持,半年间获得2亿日元赞助,并于2007年6月组织了第一批访日(中国)大学生团。不过,第一次的赞助费2亿日元仅三四年便用完,后来又得到各个企业的赞助,时至今日。
事实上,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早在建交之后就开始了。1984年,在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邀请下,3000多名日本青年访华。当时这场声势浩荡的访华活动的背景也是邓小平听闻日本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并不高而发起的。
2018年9月,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千人规模的中日大学生交流在北京大学举行,让人重温了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的盛况。
但日本政府对于文化外交以及公共外交的重视较为晚近。据东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日本前驻法国大使馆公关文化公使渡边启贵2012年撰文称,直至当时,日本对公共文化传播外交的概念仍然不明,对文化外交的意识还很低。
专门研究日本公共外交的英国牛津大学学者Warren Stanislaus2018年10月撰文称,到2012年安倍重返首相宝座以来的数年里,东京方面在公共外交上采取了“积极策略”,和中国公共外交注重草根不同,安倍政府的对外公共外交更注重影响精英。
“我观察到了两大关键趋势。一是瞄准非正式权力网络——即超越正式的‘一轨’外交方式。”他在采访中说道,如国际媒体、智库及其他议程设置者。
“第二种趋势可以概括为东京在文化领导上的关键转变。”他说,从过去“流行文化天堂”的国家形象转变为“品质和优雅”的引领者,为艺术、建筑、设计、生活方式以及技术设立全球标准。
下一代大学生无疑是重要影响群体。“中日双方缺乏相互理解。”武田胜年对澎湃新闻说,“作为日企,希望请一些大学生来日本看看企业、大学、农村,通过年轻人的眼睛了解日本。”
在今年的“走近日企”活动中,总部位于京都的日本知名企业松下公司的设计部门精心为中国学生访问团安排了互动设计环节,让同学们在实际参与中增进对该公司产品的认识。
京都松下公司设计总部为中国学生访问团安排了互动设计环节。
其他参观的企业还包括日本内衣制造企业华歌尔、日本全国农业协会,以及总部位于东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三菱银行,覆盖的行业和领域丰富而多元。参与活动的中国学生普遍感受,日本企业展现出很希望给下一代年轻人留下更多好的印象。
大学生访问团随后还到大阪大学和东京大学进行了交流讨论。
由日本商会和日本经济协会组织的第23届“走近日企·感受日本”活动,中国大学生与日本大阪大学师生进行交流。
日本全国农业协会给中国大学生访问团讲解日本农业先进生产技术。
曾在日本三菱商事工作的武田胜年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青年们在行程中没有一味觉得日本好,也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第二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走近日企·感受日本”访日团欢送会。 图片由随行记者赵海成提供
温馨而美好的寄宿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最后一天行程结束的欢送会上,周戈和同学们用中文和日文合唱了准备很久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寄宿家的女主人冈本相子特地在工作空隙抽出时间来与周戈送别,让这个中国大学生依依不舍。
周戈和冈本相子一家六口。
周戈此行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发现,日语中写成汉字的“絆”(读音:kizuna)翻译成中文意思为羁绊,但在日语中更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能够紧密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人或物。此行无疑在他和日本家庭成员心里都建立起一个“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