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郑炳山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泉州的高甲戏和梨园戏,与福州的闽剧、莆田的莆仙戏、漳州的歌仔戏(又称芗剧),是福建省地方戏的五大戏种。
泉州的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其萌芽阶段称“宋江戏”,以扮演水泊梁山好汉的武打戏为主,清中时发展为文武并演的“合兴戏”,清末才定名为高甲戏。
清末民初,随着泉州人大量移居至东南亚各国,泉州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东南亚各国,音乐和戏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海外,敬奉家乡的神明,爱唱家乡的南音,爱看家乡的高甲戏。但是,当时东南亚还没有人会表演高甲戏,就从家乡聘请一些高甲戏的戏班去东南亚演出,很受闽南籍华侨的欢迎和喜爱,誉称高甲戏是“南海明珠”。后来,当地华侨华人逐渐学会表演高甲戏,使泉州高甲戏这种戏种在东南亚各国传承和发展,形成高甲戏这个戏种的本地化和南洋化,甚至连东南亚当地人民也学会表演高甲戏,把高甲戏这个戏种融入到当地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之中。
福建省地方戏五大戏种经常到东南亚各国演出,其中演出次数最多、时间最早、剧目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当属高甲戏,而高甲戏又以泉州的高甲戏为最。但是,泉州高甲戏什么时候传入东南亚,现在已经无法查明确切的时间。
最早记载泉州高甲戏到东南亚的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演出的时间是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840年-1843年)的南安“三合兴”高甲戏班。
当时,南安县岑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竹马戏”艺人和一些归国华侨三方面合作组成的戏班到马来亚等地演出,时称“三合兴”,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三国与水浒的内容。主要演员有武小生洪保佑等人。后来,南安县、晋江县许多高甲戏班陆续到东南亚各国演出,其中较著名的演员有晋江县的洪金乞、董义芳、柯贤溪、吴远宋、林秀来,南安县的黄琵琶、陈坪、郑文语、许仰川等人。
董义芳,原名董添木,晋江县县城南门米铺(今属鲤城区临江街道)人。民国四年(1915年)到南安县岑兜村“福庆兴”高甲戏班学戏,拜陈坪为师。两年后,随戏班到东南亚演出,当时董义芳还不是主要演员。有一天晚上在印度尼西亚峇眼演出时,该戏班要演三国演义《凤仪亭》正待开锣,饰董卓的大花演员洪大钦却突然生病,无法登台演出。但剧目早已贴出海报,而主要演员却无法登台演出,把戏班主急得团团转,束手无策。本来不是主要演员的董义芳却毛遂自荐,顶演救场。岂料竟一鸣惊人,演出非常成功。从此受到戏班主的重视,逐步培养他为主要演员,尤其是善饰“老生”角色,其髯功技艺非常高超,如吹髯、甩髯、飘髯、送髯、卷髯、转髯、楼髯、抓髯、推髯、膀推髯、抓袖打髯等,样样精通;他的唱腔也很高亢优美,很受观众好评。
民国十二年(1923年),晋江县“福庆成”高甲戏班主洪金乞应菲律宾“丝竹尚义社”的邀请,带领戏班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演出,其主要演员有董义芳、吴远宋、柯贤溪等人,在马尼拉市的福华大舞台连续演出13个月。董义芳所演的几种角色,都很成功,被侨胞们誉称为“高甲戏的周信芳”,并送给他“董义芳”这个艺名。从此以后,他就采用董义芳这个艺名,一直到他去世。
洪金乞,原名洪连利,晋江县龙湖镇园柄村人。其父早逝,依靠其母,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贫困,被人称为“乞食仔”。民国四年(1915年)到南安县岑兜村“福庆兴”高甲戏班学戏。他向陈坪、郑文语等师傅和一个京剧武旦演员(男性)学习武旦技艺。由于他勤学苦练,练就使枪、弄锏等许多绝活,成为高甲戏中著名的武旦演员。后因南安福庆兴高甲戏班解散,洪金乞回归故乡晋江龙湖园柄村,并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农历正月,在其家乡创办“福庆成”高甲戏班(担任班主),聘请高甲戏名角董义芳、吴远宋、柯贤溪、林秀来等人为主要演员,真是名角荟萃,阵容壮观。民国廿四年(1935年),他再次受邀,带领戏班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演出,受到了侨胞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柯贤溪,晋江县人。绰号“■罗溪”,是高甲戏的著名丑角,尤以表演女丑最有特色,被誉称为“丑大王”、“闽南第一丑”。
民国廿四年(1935年)农历十月,柯贤溪随“福庆成”高甲戏班到菲律宾演出,受到了侨胞们的热烈欢迎和捧场。
柯贤溪不但戏演得很好,人缘也很好。许多侨胞都爱与他交朋友、认乡亲,请他到家里做客,或陪他参观菲律宾的异国风光。
柯贤溪还很同情一些收入较少的侨胞,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忧解困,并随机应便,在演戏中加以发挥。
有一位戏迷叫王钳,晋江县石狮人,在马尼拉卖丸子小生意。那年冬至的前两天,王钳提了一大包冬至丸来送柯贤溪,柯贤溪再三谢绝,说:“你做小本生意,挣钱不容易。你拿去卖吧,这情意我领了 就是。”王钳对柯贤溪说:“咱们是乡亲,我对你实说,今年我舂了两百斤糯米做成冬至丸,可是买的人不多,卖不出去会发酸,岂不是要倒掉?”柯贤溪听他这么一说,脸色一沉,眉头一皱,对王钳说:“让我设法帮助你推销推销。”当天夜戏,柯贤溪扮演一位店主婆,一串小锣敲打后,台内一声高亢的叫介:“罪过,我来啊!”跃出一位身穿红袄红裙的店主婆,他模髻、整襟、拔袖、紧裤、提鞋、眨眼、歪嘴、扭腰,丑态百出,引发观众的许多欢笑。他唱完《四季花》,坐场,道出一段临时新编的台词:“我这店铺,别的没卖,专卖冬至丸。丸子软润■粘齿,包你吃了笑嘻嘻。吃了冬至丸,全家好彩气,大吉又大利。我这些冬至丸不是自己做的,是向王钳买来的。诸位婶姆老兄弟,爱吃冬至丸,要到王彬后街找王钳。”经过柯贤溪这么一介绍,许多侨胞第二天就赶到王钳店中去买冬至丸,200斤冬至丸销售一空,还要再做许多来卖。侨胞们称赞说:“戏中插推销,罗溪有绝招!”
又有一次,柯贤溪去王彬菜市吃肉粽,卖肉粽的是晋江五店市(青阳)人,名叫庄仔茂,也是柯贤溪的戏迷。柯贤溪边吃边问他生意如何?庄仔茂叹气地说:“初来吕宋(菲律宾),人地生疏,一天卖不了几个粽子,日子难过呀!”柯贤溪也很同情他,叫他晚上将肉粽担子挑到戏院门口去卖,他要帮他推销推销。当晚加演《番婆弄》,柯贤溪扮演番客(华侨),即在戏中新编一段唱词:“漂洋过海思乡重,想吃唐山烧肉粽,吃了肉粽解乡愁,嘴笑目笑身轻松。”从此以后,庄仔茂的生意兴旺,有些观众进场前先去吃一个肉粽,散戏后还要买几个带回家去做夜宵。庄仔茂的肉粽一天可卖出几百个,忙得不亦乐乎。他逢人便说:“这要感谢■罗溪帮我做广告。”
高甲戏有个折子戏叫《管甫送》,过去在戏中的管甫手中都是拿着一根长竹烟管。许仰川(南安县石井人)也是一位丑角,但在菲律宾看到卓别林的电影,受到卓别林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的启发,所以他在演管甫时,就把长竹烟管改为拿拐杖,表现起来既灵活,又好看,受到菲律宾侨胞的认可和好评。从此,许多高甲戏班在演《管甫送》时,纷纷把管甫拿竹长烟管改为拿拐杖。
经过国内一些高甲戏班到东南亚演出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也学演高甲戏,并吸收一些当地人参加,使高甲戏这个戏种在东南亚生根、开花、结果,使高甲戏这个戏种融入多元化的文化艺术阵地,做到本地化和东南亚化。
1995年,我去新加坡,适逢中秋佳节。新加坡华侨华人过中秋节,比家乡还热闹。除吃月饼外,在大街旁设神坛(敬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关帝爷甚至《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等神明),搭台表演许多戏曲,其中最多的是搬演“福建戏”。我们停下来一看,这种“福建戏”,原来就是高甲戏。
1996年,我又与朱展华、吴荣洲等同志应菲律宾一个华侨华人宗教团体的邀请,到菲律宾访问。我们到达菲律宾的马尼拉后,主人请我们观看福建戏,这里的福建戏与新加坡的福建戏一样,也是高甲戏。这说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已将高甲戏改称为福建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马尼拉观看福建戏时,发现有几位脸孔很黑的演员,我们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当地的菲律宾人。他们已学会用闽南话来演唱和表演高甲戏了。
(作者:原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