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海跑不赢五月底,就要一地鸡毛了?
1
生死存亡
昨晚,用美团外卖叫了点夜宵:包子、烤肠。封控之前,我经常点这家小店的肉包,那是他家的招牌。
一小时不到,手机响起,我默认是骑手打来的,但电话那边是店老板的声音:
“对不起啊,那个肉包没了,您可以换其他的吗?我们店里现在还有青团、香菇菜包。”
但我不想吃这些,就说:“要不这样吧,您明天再送过来。”
结果店家的话让我惊讶了:
“存货卖完,我们就打算关店了,现在也没有进货的计划。”
“啊,封了一个多月,应该快解封了,没必要关店啊。”
“撑不下去了,小本生意,现在每天都在赔钱,解封现在也不明确。”
我最后还是换成了青团和香菇菜包。
尽管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商家困难甚至关门的信息,但当自己亲眼看到时,那种感受和冲击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突然意识到,随着疫情的缓和,虽然外卖上线的商家越来越多,但其实有很多商家已经不可能上线了。
这些个体户、小微企业,背后又涉及多少家庭?
上海封城是从三月底开始的,但上海封小区从3月中旬就开始了。我所在的小区,最早是3月12日,封了三天。解封后去上班,中午饭点时刻,这是浦东96广场,紧邻陆家嘴的核心商贸区,写字楼林立,居然如此冷清。
所以,从民生经济角度讲,上海封城不是3月底,而是三月中旬;现在不是封了一个月,而是一个半月。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2020年初,清华和北大对全国995家中小企业调研,对疫情影响进行问卷调查,从现金流角度讲,34%的企业只能维持一个月,33%的企业只能维持两个月,18%的企业可以维持三个月。只有15%的企业能够维持3个月以上。
也就是说,封控两个月,没有了收入,2/3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封控3个月,85%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
还有另外一份数据。也是2020年初,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调研了疫情对761家较大型企业的影响,其中有30%是上市公司。结果显示,8%的企业只能维持一个月,23%的企业能维持三个月,70%的企业能维持三个月以上。
现在已经封了一个半月,上海有多少企业已经关门大吉?
如果5月底不能全面复工复产,由于企业复工后一般需要半个月才能恢复封控之前的正常运营,那么就意味着,企业有近三个月是没有收入的。
理论上讲,到那个时候,上海80%的中小微企业和30%的中大企业已经消失了。
根据公开数据,截止2021年末,上海在业的企业数量有312万,平均每8个人就有1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数量和比率都是全国第一。
其中有一半企业的注册资金低于100万,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37万家,占比11%。
在数量上,中小微企业是绝对主流。
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的企业最多,超过133万家,占比43%;其次是租赁与商业服务业,78万家,占比25%。
这两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极大。
可想而知,目前已经有百万数量级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如果5月底不能全面复工复产,企业3个月没有收入,将有更多的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境遇。
无法想象!
2
熬过冬天
前几天,《经济观察报》的记者采访了上海的一位企业女老板。
上海某医美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度日如年,急切盼望着复工复产。
如果五月还不复工,就只能靠自己掏钱养活公司。
去年9月底,该女老板和另外两个合伙人开了这家公司,公司员工大概在六十人左右。三人意气风发,当时花了重金采购仪器,仅门店装修就投入了几百万。
正式运营后,收入可以稳定在每个月两三百万元。只要稳健经营下去,收回成本和盈利都是可期的。
没想到就赶上这轮疫情。
医美行业的业务只能在线下实体店内完成,封控期间,公司一下没了收入。
每个小微企业最大的负担应该就是员工工资和房屋租金。但该医美企业的门店所有权不是国有企业,没办法享受到三至六个月免租的优惠政策。在4月份全额发放3月份的员工工资后,公司现金流已经十分吃紧。
他们账上现金流基本上维持公司大概两个月的运营。
等到五月份发四月份工资的时候,可能就只能靠包括该女士在内的三个合伙人来自掏腰包了。否则公司的资金链就要断掉。
该女士也想过银行贷款,虽然现在有一些帮扶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可抵押的资产,银行对它们比较谨慎,所以很难申请到符合企业需求的经营贷款。
银行也想帮一帮,受制于自身风控要求,有心无力,就给她推荐信用卡贷款,但这类产品的额度低、利息高,而且按月还本付息,不仅不能帮助企业,可能还会成为一个负担。所以她都拒绝了。
女老板了解到,最近已经有一些同行关门大吉,但她不愿服输,还打算撑一段时间。继续发工资和付房租,对员工展开一些线上培训,为接下来的复工做好准备。
该医美公司是上海本轮疫情后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
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上下游之间互相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的总经理就透露,一些甲方公司的财务由于被封控在家没办法做账,无法支付项目款,公司收不到项目款,自然也就无法给自己的供应商付款。
一环套一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跟上面那家医美公司一样,该文化传媒公司也没法找银行贷款,最后只好借钱来维持公司运转。
所以,5月底的复工复产,是上海百万级数量企业的生死线。否则,它们将面临被迫停业的无奈选择。
这些生死存亡的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背后是无数的员工,员工背后是无数的家庭。100万家小微企业倒闭,按照平均每家10名员工来算,就是1000万的失业数据,影响的是1000万户家庭和至少3000万人的生活。
如果把企业牵涉的上下游供应链再算进来,这个数据还要放大好几倍。
这个数据不禁让人触目惊心!
更糟糕的是,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对全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有强烈的虹吸效应。
那么,上海企业的宕机,一定会对全国造成很大冲击。
3
波及全国
五一期间,浙江的莫干山没有了游客,空荡荡。
莫干山是上海的后花园,每年春夏之交,是莫干山旅游业的高峰,游客主要来自上海,有公司团建,有家庭旅游,他们来这里享受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活。
谷老板从2010年起在莫干山经营“后坞生活”民宿,12年里,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闲无聊。
他把民宿价格降低一半,还是没人订房。
整个五一假期,谷老板的民宿一共只订出去了四间房,客人都是德清县的本地人。
莫干山不是孤例,浙江的东极岛也是如此。这里是上海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打卡胜地,这个五一也是冷冷清清,渔民提前下海打捞的海鲜,瞬间没人来吃了。
就连黄山也感受到了冲击,五一假期,每天上山的人只有几十位,也是一大奇观。
黄山导游一下子没了工作与收入,有些导游便开始转型做直播,给人们来一场“云旅游”。
旅游是人流,上海的物流供应链中断,影响更大。
早在4月14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按捺不住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上海无法复工复产,那么5月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面临停产。
而在此之前,蔚来汽车的整车生产已经按下了暂停键。
第二天的4月15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CEO余承东也禁不住发了条朋友圈,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4月中旬开始,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因上海等封闭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了。
这是那些一线企业家忧心忡忡但又十分审慎的呼吁。
上海宕机的全国影响可见一斑!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企业,上海经济活动的中断,不是造成这些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而是归零。
旅游、制造业均是如此。
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占全国的1/2,生物医药百强企业占全国的1/3,人工智能的创新平台占1/2……。上海创造了全国4%的经济总量、全国10%以上的外贸、全国10%的税收和全国14%的外商直投。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经济看上海,此言不虚。
如果上海出现大量的企业死亡,势必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信心。
还有外企的紧急撤离上海。4月18日,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安森美宣布关闭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迁往新加坡。
3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宋铮,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的4位经济学家,一起完成论文《封城的经济成本有多大?》:
假设封城两周,如果扣除失业、公司倒闭等因素影响,上海人人均损失超过5000元;
对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实施全面封控将使全国实际GDP减少4%;
如果对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全面封锁,这四个城市的实际收入将减少61%,全国居民实际收入将下降12%。
这只是考虑了短期影响,还没有考虑对投资决策、经济信心等长期影响。上海是全国经济生态的核心环节,这个生态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4月24日,上海统计局公布了上海2022年一季度经济数据,3月份的经济数据比1-2月全面下滑,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更是由正转负。3月份上海在疫情防控上只是“小试牛刀”,就已经造成如此不利影响。
上海是在3月28日正式全面封城,4月份的经济数据肯定更加难看。
4月份,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4%,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服务业PMI为41.9%,比上月下降6.5个百分点。3月的PMI已经超乎预期的低,4月份进一步下挫,可见实体经济多么低迷。
4月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但无法抵消上海封城带来的全局性影响。随着5月份陆续公布4月份的经济数据,大家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吧。
如果上海不能在5月份全面复工复产,那么全国上半年的经济就堪忧,如何达成全年5.5%增速的目标?覆巢之下无完卵,经济下行会波及到你我每个人,无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
经济中心,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言,它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我们期待这个引擎尽快动起来。
4
早日恢复
4月份的时候,我在私密群里说,今年要做好收入减少1/3的准备。现在看来,这一点都不悲观。
五一期间,我买到了24罐可乐,肉包的价格从4元降到了3元,情况似乎在好转。但我一直最关注的是家附近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最有代表意义的商家,一直没有“复活”的迹象。
麦当劳始终没有营业,肯德基还是跟4月份一样,只有一个很贵的套餐。
小区在4月30日又增加了一个阳,解封时间顺延14天,最快也要到5月14日才能解封。
但这个解封,可能只是能够进出小区,离正常上班还有很大距离。
所以,我的2022年已经歇菜了。
今天,有人传言,上海地铁在5月8日恢复运营。但上海地铁马上进行了官方辟谣,目前还没有恢复运营的计划。
而且根据我3月中旬的经验,上海只解封一半,对全面复工复产的意义不大。必须是全部解封,然后再过半个月,企业才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绝大部分企业的现金流撑不了三个月以上,所以,上海必须在5月15日之前,实现社区的新增清零。
上海,在跟时间赛跑。
面对冷清的五一假期,莫干山的谷老板丧气地说:“不要有期待,期待了又没有转机,大家只会越来越崩溃。”
但今天,特斯拉确认将在上海建第二工厂,年产能将增加45万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枢纽”。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挣钱。
“只希望早日恢复吧。”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上海人的口头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