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作为世界知名港口的新加坡 为何一度被小小的马六甲超越?!

在东南亚乃至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新加坡与马六甲都是会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两个港口同属马来亚半岛,又毗邻马六甲海峡,距离上是非常之近。因而在彼此之间,也就不免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

尽管两座城市的历史,可谓起起伏伏。但最终的结果是新加坡异军突起,屹立于世界最重要港口之列。而马六甲则在特定时代的辉煌过后,成为了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城。这种命运的反差,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新加坡的早年发迹

新加坡的独特位置 让其在古典时代就成为南洋的海上要冲

出乎大部分人的认识,新加坡并不是在近代才突然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因为在很多早期的古代航海与地理记载中,已经有了对新加坡岛的描绘。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良的港口环境,让古典时代的早期航海家就对那里印象深刻。

公元1世纪前后,海上丝绸之路被逐步开发出来。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希腊罗马商人或是从波斯湾与印度海岸赶来的亚洲商人,都会经过新加坡岛,去往位于今天越南南部的港口。越南的沿海在当时属于汉王朝控制下的边远郡地,也是王朝吸纳海上贸易财富的重要基地。一些从岭南和越南本土出发的船只,也会直抵新加坡岛,同西方来的各类商人贸易。

古典时代的托勒密世界地图上 就已经有了新加坡的模糊位置

所以到公元2-3世纪为止,东西方世界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面积不大却意义非凡的岛屿。由于古代的航海技术限制,船只都需要在相对安逸的水域下锚。所以,新加坡岛北部的柔佛海峡,就成为了过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岛上早期的居民定居点与贸易口岸,也集中于北部,靠近马来半岛的地方。

相对而言,当时的马六甲还是蛮荒之地。虽有淡水资源存在,却一直默默无闻。

新加坡岛正好位于马来亚半岛南端与马六甲海峡的入口

新加坡的风光则一直持续到了15世纪初。期间,大量来自印度半岛的商人在南洋地区活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留在当地,建立的自己的王国,并将印度的梵文文化也引入南洋地区。其中一位王子在旅行中登陆新加坡,并在岛上看到了他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狮子。王子便以梵文中狮子的发音,为这个岛屿命名。今天新加坡的的狮城称号,就由此而来。

元朝的旅行家汪大渊 就曾经登陆过新加坡岛

在这段美好时光的最后阶段,来自东亚大陆的元朝商船也会经常光顾此地。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就曾经在岛上停留。他从这里继续出行,抵达了地中海和北非等很多地方。当时的东亚旅行者,也注意到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特殊位置,富有深意的将其称为龙牙门。因为只要绕过该岛,就可以顺着马六甲海峡去往更西面的大洋。

但很快,一系列地区内的政治格局变动,让新加坡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原本一直默默无闻的马六甲港则突然蹿起,成为了近代早期航海记录中的重要站点。

一直到明朝 东亚旅行家都会将新加坡称为龙牙门

马六甲的黄金港时代

马六甲的发迹 已经是15世纪的事情

1402年,来自今天印尼巨港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因动荡的局势而带着部众北逃。他很快选择在比较繁华的新加坡岛落脚,却不幸卷入了同当地居民的冲突。不得已之下,一行人再度沿着海岸向西躲避,来到了依然名不见经传的马六甲落脚。

王子在当地马六甲河的河口休息时,看到一只小鹿将追赶自己的猎犬踢入水中。他觉得这是一个吉兆,便选择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河口位置,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因为这里不仅处于马六甲海峡的中段位置,还有河流提供较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如果有路过的船只停靠,也可以驶入内河去躲避风浪。马六甲河附近还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可以为定居者提供较为安全的居住环境。后来闻名遐迩的马六甲城,就这样仓促建立。

贯穿整座城市的马六甲河

但在最初几年里,马六甲依然只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大型定居点。途径的船只未必会选择停靠,更不可能舍弃成熟的新加坡岛,在当地完成重要的贸易活动。拜里米苏拉的建国运动,几乎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必然的停滞。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著名的郑和船队就开始了下西洋活动。他一眼看中了新兴的马六甲城,并在当地建立了明朝的第一个海外基地。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六甲本身有成为繁华港口的潜质,相对弱势的地位也让当地人更乐于迎接明朝官方势力的介入。郑和也是出于双重因素的考量,决心将这座看上去依然像是森林城市的小镇,建设为大明王朝的黄金港。至于新加坡的存在,根本是不足为虑。

郑和的船队改变了马六甲的命运

随即,明朝开始用大量的资源来营建马六甲城。郑和甚至亲自在马六甲当地建立了专门的仓库与防御工事。马六甲乐于也接受明朝人的扶持,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统治阶层为了同印度洋来的阿拉伯商人亲近,主动放弃了原先的印度教信仰,皈依伊斯兰。但在外交上,一直紧跟明朝设置的朝贡贸易体系。

受此影响,马六甲城与世界上所有靠贸易为主要营生手段的港口都不太一样。诸如波斯湾地区的霍尔木兹岛,同样地域狭小,却为了维护海洋贸易的主导权而需要维持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地中海上的威尼斯与热那亚,则更是用有限的人口,供养着名列前茅的海军力量。唯独东方的马六甲城,对于建设海上力量很不上心。相反,马六甲苏丹会依靠从孟加拉和爪哇等地招募的雇佣军,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陆军。

16世纪初的马六甲城风貌

毕竟,本地苏丹一直将目光放在身后的马来半岛。他们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与企图南下的泰国人一决高下。在明朝终止了下西洋航行后,当地的统治者仍旧坚持定期的朝贡,并依靠大明王朝的巨大体量来获得的保护。如果不是明朝军队在朱棣时代就从越南撤军,两者之间都可能建立起贯穿中南半岛的官道。

也是在这个马六甲蒸蒸日上的时代,新加坡的地位一落千丈。作为一个并无强权保护的自由港,很快就落入了马六甲苏丹国的控制。苏丹总是将资源聚集到自己的王城,而打压和削弱其他港口的重要性。新加坡岛上原本一直存在的定居点,就在马六甲人的统治时期,逐渐被废弃殆尽。

马六甲苏丹国的势力范围

非常讽刺的是,马六甲的统治者在不久之后又被迫开始复兴新加坡。1511年,葡萄牙大征服者阿尔布克尔克兵临马来亚,马六甲城被人数不足2000的远征军占领。苏丹及大部分上层都逃出城市,在北面的马来亚内地重组了柔佛苏丹国。他们曾经派出使节向明朝求援,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北京朝廷的关心所在。

由于自己手里最能吸金的港口丧失,新的柔佛苏丹只能尝试在新加坡重建港口和定居点。但这个重新建立起来的小港口,根本无法同依靠榨取地区内大部分资源建设的马六甲相比。继承了前人垄断传统的葡萄牙人,也根本不会允许新加坡的再起。所以柔佛人自己也对复兴新加坡的计划非常犹豫。只要觉得有机会,他们就会向葡属马六甲发起反攻。丝毫没有考虑过如何营建新加坡。

葡萄牙人的到来 打碎了马六甲苏丹的盛世梦幻

到了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染指南洋地区。柔佛苏丹看到了驱逐葡萄牙势力的希望,数次同荷兰舰队联合围攻马六甲的要塞。然而,荷兰人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更南方的香料群岛,所以不可能一直将兵力浪费在北方的马六甲。结果,愤怒的葡萄牙人在1613年进攻新加坡岛,将缓慢复兴中的定居点摧毁。新加坡也就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黑暗时期。

最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41年攻下了马六甲。根据他们同柔佛人的协议,城市依然由荷兰人管理。但他们此时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的总部--巴达维亚。趁着马六甲被疏于经营的时机,新加坡在柔佛苏丹治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但只要马六甲的核心地位还在,新加坡就永无出头之日。

荷兰人最终在17世纪中期占领了马六甲

英帝国的独到眼光

斯坦福德·莱佛士爵士 现代新加坡的真正奠基人

作为新一代的海水霸主,英国人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葡萄牙与荷兰。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荷兰本土被法国军队控制,远东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则选择了同英国东印度公司合作。

但在战争过后,荷兰人制造的地区垄断,依然将英国的商人和船队排挤在外。在诸如马六甲这样的重要港口,英国人在很多贸易领域受到法律限制。愤愤不平的他们,觉得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扭转乾坤的新基地。

英国人规划的新加坡城区建设方案

1819年,斯坦福德•莱佛士爵士开始注意到新加坡的重要性。他很快获得了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总督的支持,从当地的小苏丹手里获得了岛屿南部的开发权。近现代历史上的新加坡城,便在靠近外海的地方被重新建立起来。英国还人特意将当地设置为对所有船只开放的自由港,让很多商人选择停泊在新加坡,以避开荷属马六甲当局的繁重税收。反过来,发现新加坡的确可以赚钱的英国人,又在1823年将全岛都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成立了著名的海峡殖民地。自然条件更好,又摆脱了政治束缚的新加坡,开始了不断前进的大趋势。

第二年,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荷兰人,便主动从马来亚地区撤退。他们通过协议将包括马六甲在内的一系列领地都交给了英国人管理。至此,马六甲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19世纪末 繁忙的新加坡海港

由于近现代船舶的体积与吃水都日益增大。很多古代的优良港口,开始变得不适合海船停靠。海运贸易的数量级增涨,也对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门朝大海的新加坡深水港,就在这些方面上,远远胜过了只有狭窄河道的马六甲城。而古代航海家所喜爱的柔佛海峡,也继续为小船提了供属于自己的临时避风港。仅从这点来看,马六甲就已经不再具备同新加坡做竞争的实力。

同样,就军事方面的用途而言,新加坡的意义也远超马六甲。英国自身就是一个纵横七海的超级海上强权,分布全球主要沿海经济区的利益维系,都需要皇家海军的随时抵达。新加坡的深水港,自然是战舰经常光顾的宝地。

20世纪初的马六甲 已经无法同新加坡相比

不具备以上条件的马六甲,只是在火车和铁路技术普及后,才稍稍挽回了一些颜面。如果控制马来亚的殖民势力来自德国,而非英国,当地或许会建立起通向整个马来半岛的铁路网络。因为城市本身就位于半岛之上,没有柔佛海峡的自然阻隔。但陆上交通的效费比,在今天依然抵不过更有优势海运,更何况是铁路技术尚不发达的19世纪呢。

所以无论有什么手段去争取,马六甲都在年复一年的衰败中,被新加坡逐渐甩开了差距。英国人从未对马六甲实行任何压制性的惩罚措施,仅仅是追求自由贸易的本质,便将新加坡一手提拔起来。

1942年 向日军投降的英联邦军队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了整个马来亚与新加坡。随着8万英联邦军队的缴械投降,联合舰队获得了东南亚地区最大最好的海军基地。新加坡也成为了日本帝国在南洋施行短暂统治的行政中心。但在盟军的反攻下,日本的势力很快就出现了收缩。新加坡空有优良的港口设施,却不能保护商船免受美英潜艇与飞机的攻击。马六甲本地连接内地的铁路,也在战争中被盟军炸毁。但后来人却从未有需求将之修复。

二战结束后,英国很快就无心维持旧式的殖民地体系。1964年,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整个马来亚宣布独立,成立了马来西亚联邦。以华裔居多的新加坡岛,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仅仅是在一年之后,马来亚各州就决定将新加坡提出联邦。

1945年 接受日军投降的英联邦军官

再次分道扬镳

1964年 李光耀宣布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1965年,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已经同半岛上的马来各州矛盾深重。

其实早在50年代,英国人在放弃马来亚之前,就已经给予了新加坡以很大的自治权。所以他们本来都不需要加入后来才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就已经有了独立建国的资本。但后来成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却希望自己的势力能控制整个半岛,而不是小小的新加坡一隅。因此,他积极策动了马来亚华裔势力的扩张。

将李光耀与新加坡提出马来西亚联邦的拉赫曼

最终,包括总理拉赫曼在内的马来亚精英都察觉了问题所在。就在当年,国会投票以126:0的压倒性优势,宣布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但他们都没有想到,此举反而是在成就了新加坡的日后辉煌。李光耀起初还因为计划失败而痛心疾首。却很快通过建设工业化、自由贸易港和国际炼油与金融中心等手段,将新加坡迅速经营成一个发达国家。而继续留在联邦内的马六甲城,则根本无此机会。

今天 已然是发达国家的新加坡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纠葛,新加坡与马六甲的天然矛盾,比起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威尼斯与热那亚还要尖锐。双方根本不可能以齐头并进的形式,创造地中海世界所独有的两雄相争。只要其中的一个金碧辉煌,另一个则无出头之日可言。

明朝地图上的马六甲

马六甲在历史上的突然蹿起,更多的仰仗于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明朝皇帝的垄断式朝贡贸易,将这座上限不高的城市,推向了本不该拥有的历史高点。深谙垄断贸易精髓的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马六甲的历史高位。

最终,这种不正常的繁荣,还是在英国人构筑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面前,土崩瓦解。一个地方究竟是骡子是马,终将原形毕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