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出新秀》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
选秀节目《才华横溢出新秀》曾是本地造星梦工厂节目,但后期却默默退场。今年恰逢《才华》30周年,盛传新传媒将再办选秀节目。记者找来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一起回首当年,也展望新的选秀节目。
我飞得最高最远,我的梦无际无边,管他什么考验,一切都能实现……
这首《才华横溢出新秀》主题曲《飞高梦远》,曾是本地人的集体回忆。
从1988年到2010年,《才华》举办10届,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演员。节目确实为不少年轻人实现当演员的梦想,却不是人人都能“飞得最高最远”。
30年才出一个阿姐郑惠玉,这个曾被视为本地造星梦工厂的节目,为何到后期默默退场?
今年恰逢《才华》30周年,圈内盛传新传媒将再次举办选秀节目,记者找来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回首当年,也展望新的选秀节目。
郑惠玉——1988年第一届冠军
30年前的今天(2月28日),郑惠玉一觉醒来已从默默无闻的模特儿,摇身变成全城瞩目的《才华横溢出新秀》冠军。
对于那一刻,她全无印象,“比赛隔天我如常生活,因为比赛当晚很迟才睡,醒来发生什么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对一夜成名毫无记忆,但她对比赛过程记忆犹新,“过程蛮长的,需要上课、彩排、做访问,还要录音、唱歌、跳舞,很忙很忙,但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体验,年轻人在一起挺好玩的。”
当时她对演戏一窍不通,也没想过当演员,却一路过关斩将,“我参赛只是想吸取经验,进到大决赛我就开始慌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上台会怯场。”
结果她竟打败大热门刘琦拿下冠军,“宣布我得冠军的时候我傻掉了。大家在一旁起哄,叫我吻颁奖的吴作栋部长,我就问部长可以吻你吗?他说当然可以!我就吻了。”就这样,她留下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吻。
比赛后郑惠玉获得三年合约,“我当时想,哎呀!要怎么挨!结果我呆了30年。所以我常说never say never(永不说不),很多我以为做不来的事,后来都做到了。”
电视台给她很多机会,伴之而来的却是千斤的压力,日以继夜地拍戏也让她吃不消,“我每天都在倒数日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
因为觉得自己表现不好,她一度失落得想转向幕后,后来靠着前辈黄奕良、王秀云、王昱清等人指点,以及自己慢慢摸索,渐渐抓到演戏的窍门,开始爱上演戏。
1991年她接到《三面夏娃》拜金女BoBo的角色,“我有很多想法,会跟监制蔡萱提意见,也会跟导演沟通。那算是我开窍,比较有信心的一部戏,不是说演得最好,但至少角色能跳出来。”
这部戏奠定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让她一跃成为一线艺人,之后的星路扶摇直上。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阿姐感激地说:“过程中我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不只丰富我的人生,也让我有不同的启发和成长。”
李铭顺——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
李铭顺当年虽不是冠军,后来的成就却远超过其他人,不只是《红星大奖》两届视帝,2014年更拿下台湾金钟奖最佳男主角奖。
回忆当年参赛的情形,李铭顺感慨地说:“一晃眼就那么多年,参加比赛的记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他在本地工厂打工,一个在电视台当摄影助理的旧同事觉得他适合拍戏,把他的照片给了电视台监制区玉盛。对方邀他试镜却被他一再推辞,“我从不喜欢表演,会怯场加上语文也不好,所以觉得不适合这一行。”
后来他回马来西亚,恰巧《才华》在当地召人,区玉盛鼓励他参加,他这才有所行动。
他笑说,整个过程他都很务实地以金钱来衡量,“当时有经济压力,进入半决赛有2000元现金,我算了算,可以顶半个月,就辞职参加。通过半决赛后,须留在新加坡一个月,但有6000元,我算了算还OK,就继续比赛!”
后来得第二,他一点也不失望,“我算了算,亚军可以拿四万块!那对我来说已经是一步登天了。”
他的起步并不顺利,拍第一部戏,剧本有50%他都看不懂,“经常NG让我很没自信,还一直被导演骂。”他一度想放弃,后来因为不想辜负监制没离开。
他说,比赛让他领悟,遇到突如其来的机会,只要年轻,有热忱、有决心,就不要放弃,“机会来到你面前就要好好把握。”
徐鸣杰——2010年第十届冠军
离乡背井从上海来新加坡参赛,徐鸣杰赶上《才华》末班车,此后流连忘返,不愿下车。
“当你只想当一个过客,命运却让你留下来。留下来后,我经历很多,那是很宝贵的成长过程。”
比赛过程是很快乐的,“因为只把它当做来新加坡旅行,没那么在乎成绩,加上我在上海是学表演的,对自己还蛮有信心的,所以压力没那么大。”
后期《才华》优胜者给人感觉不像以往那样被力捧,但徐鸣杰说:“签约后机会一直都有,但也要看高层喜不喜欢你,喜欢你就多用你,机会自然就多。我很庆幸,一直能遇到伯乐。”
对于选秀节目,他认为是百利无一害,“这个圈子需要新血,需要专业的人才。现在自称演员太容易,拍一两部戏就是演员,他们不知道演员须要做多少功课,前辈们是花多少心思去揣摩角色。演戏不只靠外在,不是拿着拐杖就能演好瘸子。我们需要放下身段去学习,外国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值得我们学习。”
分区域注意力被分散
前几届的《才华》办得相当成功,陆续捧出周初明、李锦梅、郑秀珍、赖怡伶、王建复、陈秀丽等。
后期《才华》气势渐渐疲弱,大家甚至想不起冠亚季军的脸孔和名字。
对此郑惠玉说:“可能后来的形式改变,分成不同地区的冠军,再选总冠军,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阿姐指出,新加坡人重视学业成绩,让寻星更困难,“新加坡的孩子读书读到20几岁,外国很多演员是科班出身,十几岁读戏剧学院,毕业时还是很年轻。”
至于通过比赛招募新人究竟是好是坏?阿姐说:“比赛的好处,是能选到条件优越的人,至少外形都OK。比赛也能让参赛者很快被注意到。潘玲玲和朱乐玲都很漂亮,出道的时间也跟我们差不多,但我们却比较受瞩目,可是相对的,我们也面对更多的压力。”
李铭顺则说:“后来比赛办不成,其实跟市场有关,很多地方都面对同样的问题。现在观众可以选择看其他地方的选秀比赛;此外制作费也提高,要办大型选秀节目不容易。近年中国节目崛起,制作费和节目质感,其他地方都比不上。”
要办比赛先做好培训
受访的三位艺人都对《才华》复办表示乐见其成。
但李铭顺指出:“其他地方有演艺学院,演员出道前都有根基,但本地演员不一样。若真要办比赛,参赛者的训练、排练和辅导等,都要做得完善。本地年轻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必须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训练起码三个月,让他们学习语言、表演理论和演戏课程等,才不会像我们那样走冤枉路。”
他也劝告想参赛的人:“如果要在华语频道演戏,就要把华语学好,不然苦了自己。也必须认真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对演戏有热忱?如果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那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我也想跟那些对表演有热忱,但不敢来参加的人说,你不一定要高颜值,只要有天分就不要管那么多,放胆试一试!”
郑惠玉则说:“我当然很期待,那是我入行的途径。年轻不怕失败,要去经历去尝试!”
徐鸣杰也说:“很好啊!毕竟这是新加坡人关注的比赛,让新人入行前在专业平台上,由大家来评断你好或不好。”
幕后人:目前的寻星制度不完善
一名不愿具名的幕后人说:“复办《才华》对寻找新血有帮助;现在寻星的制度不完善,阿姐到现在都没有接班人,真的青黄不接。现在有点‘没鱼虾也好’,这很不健康。”
本地不像中国、韩国等地新人辈出,“我们多久才出一个阿姐,来来去去是那几个人在撑,所以复办是好事。”
这名幕后人也认为,赛前必须先培训,“演员光靠外表不够,还要看语言等各方面,须要找专业的导师传授。前几届《才华》成功,因为有专业导师教导语文、演技、发音,甚至剧本和角色分析等基本功。80年代的演员根基扎得稳,所以能屹立不倒,现在则是揠苗助长,以为凭外形就可以,那是行不通的。”
幕后人指出,后期的《才华》是“为了办而办”,而且只看短期的利益,“赛前培训差,入选素质也不如从前,渐渐失去吸引力。后期电视台缺乏完善的栽培计划,不再为优胜者量身订作剧集和角色。郑惠玉拿了冠军后,马不停蹄接戏,这样能学得快;剧本为她而写,发挥空间大,不像现在都是家庭剧,以群戏居多,新人很难进步。”
“甄嬛”孙俪曾参加《才华》
- “甄嬛”孙俪曾参加《才华》。2001年,19岁的她以上海优胜者的身份,参加第七届《才华》。当时的评审刘德华非常看好孙俪,可惜她最后败给来自马来西亚的廖莹莹。比赛后孙俪没有获得签约的机会,可说是《才华》最大的遗珠。
- 梅艳芳、周润发、刘德华、曾志伟、利智、万梓良、恬妞、余秋雨、张坚庭等都曾担任《才华》评审。
- 1995年,郑秀珍因隐形眼镜弄伤左眼,双眼一大一小,大决赛时她抱病上阵最后当上“独眼龙”冠军。
- 1993参赛的郭舒贤多年后上节目大揭幕后的竞争,点名黄嫊方“什么都要第一”,似乎对她有所不满。
- 2008年万梓良担任评判被公众狠批,除了拿望远镜看参赛者的怪异行为让观众无法接受,他还对主持人权怡凤与郭亮“出言侮辱”引起全城议论,他后来在节目中道歉并请辞。
- 1993年第三届比赛传出内幕消息指冠军李锦梅与亚军黄嫊方的成绩十分接近,最终因为李锦梅比黄嫊方漂亮胜出。
- 1995年冠军沈倾掞七年前只身前往中国发展,将名字中的“掞”字去掉,他后来熬出春天,当上卖座电影《战狼2》的执行导演。
- 1997年男冠军常鲁峰后来改名为常铖,到中国发展拍了多部电视剧,2003年男总冠军崔鹏后来也回中国发展,两人各自找到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