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文泉港】探访阿罗嫂古大厝

  说起泉港古民居,较为集中的是土坑刘氏古民居群和山腰小三房古民居群;省保有前黄黄素石楼、肖厝大成古厝等,且黄素石楼内外楼占地共5400㎡,应是泉港最大的古民居;说起南洋楼,较为集中的也是界山镇一带,单东张村便有33栋之多。

  而阿罗嫂古大厝却鲜为人知,她位于泉港区山腰镇顶埭村,是一座“三进三间张双护驾楼紧接后院环楼花园”的绮丽恢宏、建筑奇特的皇宫式宏伟建筑,总长38.4米,宽33.3米,占地1278.7平方米,加其埕地,总占地面积近2000㎡,为泉港当之无愧最大的华侨民居了!

△ 阿罗嫂古大厝航拍 @柯小导后生

  我第一次听说阿罗嫂古大厝是在2017年10月,受当地乡贤李先生(阿罗嫂曾孙)的邀请,前往考察,那时族亲有意修缮,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阿罗嫂古大厝并不是省、市的文保单位,固然得不到政府方面修缮资金的扶持。今年5月,我再次受李先生的邀请,我们决定先对古大厝进行拍摄,测量,绘制成图。

△ 2017年与李先生在古大厝大厅 @优加众创

  衣锦还乡起大厝

  “阿罗嫂”原名陈贤妸(1893-1969年),南埔镇凤翔村田头自然村人,旅居新加坡。1924年初春,陈贤妸和丈夫庄阿罗为逃避战乱,漂洋过海往新加坡谋生。几年后,阿罗病倒,临终之际嘱咐妻子若有积蓄一定要回乡建一座皇宫式大厝。1945年,阿罗嫂及其子女经过十几载磨砺拼搏(经营橡胶园、建筑行业和经商等),阿罗嫂成为新加坡当年有名的华侨巨富。

△屋顶俯瞰— 2017年拍摄 @优加众创

△阿罗嫂旧照 @李先生供图

  1946年初春,阿罗嫂回到故乡,选好这个“玉带环腰”的风水宝地,她召集工匠共商建厝事宜,后交由其女庄文娘亲自负责建造。原计划建108间,1950年建至99间时,新加坡阿罗嫂家的经济突然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从此再也无能力顾及这座未建完的大厝了,实为憾事!虽然如此,这座未建完的大厝也花费了90多斤黄金,按现在的黄金市值也有2亿元!

△ 红色虚线标记为未建房间及屋顶—航拍@柯小导后生

  痛惜!难再寻!

  阿罗嫂古大厝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的巧妙结合和联系,设计了阁楼,后院环楼,天台等,学习和借鉴了南洋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设计与建造时洋为中用,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建筑式样,其复杂程度及价值为泉港民居文化增添新内容,但也无疑增加了测绘的难度,同时也激起了我对探索这栋古厝的兴致。

  我开始找寻阿罗嫂古大厝的相关资料,一本陈新联主编的《泉港名胜古迹》(2002年)中,由黄炳瑜所写的“阿罗嫂”古大厝收纳其中,文中对古大厝介绍极为详细。2010年泉港电视台播出的《家泉港》栏目,对阿罗嫂古大厝进行拍摄记录,11月海峡都市报“古大厝楼群映影不再,破败成养殖场”,也是在叹息呼吁这么特色的古厝,不保护就可惜了。

  由于阿罗嫂古大厝长期无人居住,近年来古大厝正在加速衰败,特别是部分没有建完的房间和屋顶,也加速了东、北面建筑泡水的情况,整栋大厝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痛惜呀!保护阿罗嫂古大厝便是保护泉州南洋文化的精神堡垒!

△后院背面环楼屋顶未建,留下水泥桁架

△南北两边“梳妆楼”楼板、屋顶已毁

△大厅屋顶只剩几根横梁 @刘旸

  三奇大厝韵风存

  阿罗嫂古大厝素以"闽南三奇"而闻名遐迩:

  一、以女人的称谓来命名而流传,这在泉州侨乡乃至闽南各地,可谓是独一无二,此为一奇;

  二、以其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而名扬海内外,此乃二奇;

  三、建筑选址奇特——即整座大厝有意建在两面临水之处(因这里有一条小河由此转弯而过,建造材料也都通过此河运输),地基则不惜代价布满密密麻麻的木桩,此系三奇。

  此大厝历经风风雨雨70多年,至今不见沉陷或裂缝,由此可见其设计建造之成功。

△阿罗嫂古大厝剖面图

△阿罗嫂古大厝正面图

  可以想象,阿罗嫂古大厝两面临水,四周遍栽杨柳,楼宇巍巍,杨柳依依,碧水盈盈……红楼、白墙、小乔、绿荫、红日、蓝天等,倒影水中,相映成趣,这是一幅何等绮丽壮观诗情画意般的图画啊!

△后院环楼

  尽管阿罗嫂古大厝只建99间,未能建完整,但仍不失绮丽壮观、它以气势非凡、建筑奇特而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许多人观后赞叹它简直就是一座"现代别墅花园"。

  无刻不成屋

  步入阿罗嫂古大厝,最让人感到惊艳的,往往是那些寻常生活中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那些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共同构成了一幅具有意韵的画,将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大门凹兽处辉绿岩浮雕,刻着"麒麟呈祥"、"鸟语花香"

△蝙蝠(福)与蝴蝶(耋),寓意福气、长寿

△大厅南瓜形柱础

△入口排楼面4只螭虎,各顶六斗

△金瓜形童柱,下方雕刻着奇珍异兽

△造型奇特的滴水兽

  阿罗嫂古大厝中雕刻着山水人物、花鸟卉树,奇珍异兽活灵活现,美不胜收,斗拱梁雕,雕工更是精湛雅美,难于细叙。

  我相信,每座建筑都能说话,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阿罗嫂古大厝历经无数个沧桑岁月,依然翘首向天的断檐,是在暗示着她曾经的辉煌,亦或是在向天昂叹!

  来源:微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