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源远流长的无锡惠山泥人厂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名特产之一,历史悠久,始于“明”而盛于“清”,据记载相传已有五百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闻名中外的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在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出版发行的《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1949-2019)一书刊登了高恕新、蒋荣坤的回忆录文稿,详细介绍了无锡惠山泥人厂从创立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段传奇历史。

历史渊源

相传惠山泥人始创于明代,也有人推测为宋代,但地方志书无文字记载,仅明代文人张岱在其所著《陶庵梦忆》卷七中有一段记载:“无锡去县北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由此可见,惠山泥人在明代崇祯年间已具有一定水平,可置于店中售卖了。另外,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也可证明惠山泥人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开初,只是农民作为农闲时的副业。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惠山泥人的生产才有了专业作坊和店铺,并有了专业艺人。

民国时期的东南名产:无锡泥佛

据《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载:“高宗南巡,驾临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繁万端,至此命作泥孩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赞,赐锦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其时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还有袁、蒋、朱、钱、胡等姓的泥人作坊和店铺。其时,泥塑艺人们均兼管祠堂或务农。每年八月半中秋起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惠山泥人的生产销售旺季。

民国时期的无锡惠山泥人店

至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惠山泥人店铺和从业人员逐渐增多,较有名的有钱万丰、蒋万顺、胡万成、章万成、周坤记等几家。清朝末年,随着我市工商业、蚕丝业、米市等的发展,惠山泥人店和作坊亦发展到40家左右,著名艺人有胡万成、章阿福、丁兰芳(丁驼子)、丁兰亭(丁阿金)、周阿生、陈杏芳、鲍富贵、王细阿盘、虞福贵、蒋根培等。18世纪70年代,惠山泥塑艺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作品内容也更富有生活气息。在色彩与花纹方面,除保持淳朴流畅的特色外,并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当时的手捏艺人周阿生与彩绘高手陈杏芳合作得很好,他俩合作的《蟠桃会》大型彩塑作品,十分精巧美丽,曾被地方官员作为高级贺礼送入清宫,为慈禧太后祝寿。

民国时期的无锡泥人作品

由于蚕丝业的发达,外商来锡采购蚕丝时,顺便也捎带一些泥人回去,因而惠山泥人也开始飘洋过海,进入外国市场,到洋人家“作客”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苏北农村的一些农民于农闲时,摇船来锡,也常将一些农副产品带来换泥人,运到江浙一带农村集市出售。这对扩大泥人的销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无锡民间老艺人正在制作泥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胡万成大房店铺选送的泥人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了银牌奖,列五等奖。在该会的研究报告书(民国廿五年版)中载有:“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观近视,宛若生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技艺造诣已经较高了。至1929年,惠山泥人店铺即增至19家,作坊40余家,新艺人辈出,主要的有:蒋三元、陈桂荣、沈阿三、蒋子贤、陈毓秀、胡培飏、胡荣镳、陈洪茂、王锡康、章根宝、龚寓春、陆富永、张阿福、傅顺永等,这些艺人均善塑能绘。

无锡民间老艺人正在为泥人画眉开眼

1937年日本侵华,无锡沦陷后,惠山泥人业遭到严重破坏,商店被炸,艺人薛某在协昌茶馆被日寇杀害,80%的店铺倒闭,生灵涂炭。艺人们为保命和谋生纷纷逃离,有的仍回乡种田割柴为生,使泥人业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对泥人业的恢复和发展毫不关心,从不过问和支持;加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泥人业仍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民国时期置于无锡惠山杂货店销售的惠山泥人

重获新生

1949年4月无锡解放,惠山泥人业才得以新生,根据“抢救、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积极进行挖掘、恢复和发展,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对泥人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12月和1951年4月,先后成立了“无锡市手工业公会泥人石膏业基层委员会”和“无锡市工商联泥人石膏业同业工会”,使惠山泥人业中的60多位艺人、工人和231户店铺作坊,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初期生意较清淡时,政府即以“加工订货”方式,请部分艺人集中制作泥人作品,以增加其收入。对一些富余人员或生活困难的老艺人,则介绍安排其它工作,或予救济补助,以缓解暂时困难。

泥坯制作场景

在销售方面,还通过百货公司、国营土特产公司帮助推销泥人产品,同时采取“包销定购”办法,使泥人的销售面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其中尤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最为热销。由于销量不断增加,生产的季节性也不存在了,已转业的或离去的人员,均纷纷回来重操旧业,使职工会会员增到了91人,同业工会会员也增为258户。据1954年惠山镇政府的调查统计,全镇总人口3456人、592户,从事和依靠泥人业维生者即占60%左右。

泥人制作场景

1953年,无锡手工业联合会召开了市手工业劳动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成立了“泥人合作社筹备小组”,并于1954年7月1日建立了“无锡市泥人石膏品工艺供销合作社”(初级形式),首批社员100人。从此,惠山泥人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社员每人所交50元基金及5元钱的入社费作为资金,自负盈亏,并以惠山地区破旧的祠堂、坟堂屋等作为生产场地,生产工具和一些简陋设备均由社员自带或借用。当年年底,又吸收了131名社员和5名练习生。

惠山泥人石膏品工艺供销合作社正在为儿童创作“放鞭炮”,“小火车”等产品(1955年)

1955年初,上升为“生产社”,属大集体性质。社内统一核算成本,盈亏由企业负责,保证了社员的利益。当年8月正式建立了泥人社党支部,加强了领导力量。将尚未入社的116户店铺作坊组成7个互助加工组,定期安排生产任务。从此,无锡市惠山泥人业的生产即全部纳入了计划。1956年1月,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深入,惠山泥人业中未入社的,也都申请加入了“惠山泥人生产合作社”,社员总数达881人。这一时期,健全了党、政、工、团等组织,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制订了社章,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循环质量检验制、原材料收发保管制、工厂生产负责制等,保证了合作社经济的稳步发展。

泥人制作室彩绘工作台

当时在业务上由于有合作总社和中百公司的支持,销售渠道已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国内销售网点逐步遍及全国各大城市,除台湾与西藏外,均有销售。从1957年起,销售到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由于生产发展,原有分散厂房已不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于1957年在宝善桥堍修建了1412平方米的新厂房,作为生产及接待中外宾客参观的中心,以扩大影响,使泥人声誉远播世界各地。

无锡惠山泥人社老师傅们为上海创作大型农业模型,《工人生活》1957年1月9日专门作了报道

到1958年,企业从原来只生产泥人、石膏工艺品两大类,发展到胶木、纸浆、美术陶瓷等工艺品,高级玩具(民族娃娃)、案头装饰品等多门类产品,使销售状况又好转起来。此时社内职工已有628人,“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遂向上级申请转厂。


推陈出新

1958年8月10日,经市手工业联社批准,正式成立“惠山泥人厂”和“中国玩具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性质为大集体,隶属市手工业管理局领导。

大跃进时期,泥人厂在“双革”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动群众奋力发展。到1959年,即以泥人厂为中心,办起了7个卫星厂,搞了许多革新项目。它们是中国玩具厂、工艺陶瓷厂、艺术模型厂、无锡胶布厂、纸盒厂、石膏粉厂、细菌肥料厂。其中以艺术模型厂成绩最大。该厂曾光荣地承接了北京中国十大馆之一的“军事博物馆”中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展览模型6座,供国内外人士参观。这一产品还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好评。其它各厂也都作出了一定成绩,后因业务清淡、生产困难等原因,均先后停办或撤并。

早期无锡惠山泥人厂厂门

1959~1961年,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手工业的35条具体指示落实执行时,泥人厂亦进行了调整。从1962年元月起,将全厂又划分为:惠山泥人厂、无锡玩具厂、无锡泥人石膏第一生产合作社、无锡泥人石膏第二生产合作社、无锡市泥人石膏供销合作社、无锡市劳美教材印刷生产合作社等6家单位。

早期无锡惠山泥人厂生产车间

分出去5家单位后,惠山泥人厂尚存178人(原为684人),厂房设在宝善桥堍新厂房内,仍主要生产传统手捏泥人和粗制石膏工艺品。为扩大业务和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如《白毛女》《江姐》《红色娘子军》等。享有盛誉的《大阿福》,于1963年受到“出口免检”的优遇。同年,惠山泥人厂划归市轻工业局领导。

早期无锡惠山泥人厂门市部

“文化大革命”中,惠山泥人厂和研究所的不少人员被下放农村劳动,一些颇有名望的老艺人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大批具有传统艺术风格的珍品,被视为“四旧”“复古”“倒退”而被毁掉,甚至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热销产品,也被加上种种罪名而被迫停产、销毁。连厂名也被改为“东方红造型艺术厂”,生产几至停顿,靠向国家贷款度日。

1972年起,企业排除干扰,恢复生产,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常。1973年企业利润达84万元,为建厂以来最好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又扩建了6510平方米的4层大楼1幢,全厂职工亦增至600余人。1977年10月,多位中央领导来厂参观,鼓励大家积极搞好创作,努力增加生产,增加出口,将“泥土变成黄金”换取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建设。1978年春天,艺人们以丰富的题材精心创作了78件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充分展示了惠山泥塑艺术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后结出的丰硕成果。


无锡惠山泥人厂生产车间(1972年)

1978年5月,市工艺美术公司恢复了对泥人厂的领导,撤销了厂革委会,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并再次抽调人员重新建立了泥人研究所,一切又走上了正轨。当年即以108件新创作品的好成绩举办了“新作品汇报展览会”,受到了市、局领导的好评。企业获评“江苏省大庆式企业”。

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成立,《无锡战报》1978年11月25日专门作了报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山泥人厂的生产得到蓬勃发展,在广交会上外商争相订购,国内市场也因旅游业的发展而销量大增。但此时又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私人作坊、店铺大量涌现,不少人将泥人厂创作的新产品进行翻版仿制,使泥人厂的销售业务受到影响。二是国际市场货币贬值,出口量急剧下降。面对这些情况,厂领导果断决策应变,制订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内外并重,积极生产以艺术欣赏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新产品”的对策,集中精力抓经销与开发两大关键,以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两年中,共恢复传统产品58种,新创366种,外贸出口率达90%,其中不少产品还送到全国和国外展出,获得各方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70年代末期的无锡惠山泥人厂,由郭沫若题写厂名

为了增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从1982年起至1985年间,手捏和彩绘艺人喻相莲、陈荣根、王国栋、马静娟、张炜农、成根宝、李仁荣、陈刚等,先后随同全国、省、市友好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进行多场现场操作表演。他们精湛娴熟的技艺在各地都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赞赏,并惊奇地称之为“不可思议奇妙的手”,该厂的各种产品在国内亦广受欢迎,获得不少荣誉。

无锡惠山泥人厂老艺人传授技艺

在此期间,惠山泥人代表作《大阿福》荣获轻工业部“优质证书”。《京剧面谱》在1973年全市质量评比中得96.85分,被评为“优质产品”,在省彩塑展览会上亦受到好评,并由电视台摄录播出,1981年邓小平出访美国时,即以此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朋友。1983年石膏卷笔刀产品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复合材料产品又获省“四新”产品优秀设计奖。改革开放给惠山泥人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企业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原址上建造的中国泥人博物馆,2011年5月正式开放

《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1949-2019)登载回忆录文稿423篇,字数222万字,照片2088张。想阅读本书文章,请关注“呼唤遥远”近期在今日头条上的连续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