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把握好沟通的节奏

当你学会了对话如何开始。那么,对话如何进行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告诉你用什么样的节奏来推进对话。如果真的无法推进,该怎么办?

“说、问、说”三部曲

有一个推广聊天的万能三部曲:“说、问、说”——先做自我陈述,再问一个开放式问题,再做自我陈述。

这个三部曲的逻辑是:

不管对方是什么状态,这样的对话都让他觉得很舒服。

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三部曲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是“说话”?就是每次提问都要做一些自我陈述。

从陈述开始,而不是像对待犯人一样,上立就开始盘问。

同时,你也准备好以一个陈述来结束,因为你提出一个问题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话很多,你可以做一个可爱的倾听者;第二种可能是他反应不大,你要做好撤退的准备。你的退路是在最后做一个自我陈述。

让我们试一试。

当你发现你的另一半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时,说一句赞美的话:“裙子的颜色很适合你,这种颜色很少见。”

然后问这个问题:“我可以问一下你在哪里买的吗?”

她说:“我去年在马来西亚旅游的时候买的。”

你听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点——马来西亚。

所以你要做一些自我陈述,然后问第二个问题:“去年春节我也在马来西亚。你觉得那里怎么样?”

如果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我喜欢那里,……”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踩到她的兴奋点了。这一刻静静地听就好。

如果她还是简短地回答“那里很好。”

然后,你应该用一句自我陈述:“去年,我们带孩子去沙巴的时候,有一次险些出事。幸运的是,我们取消了那天去桓谭岛的计划。就在那条线上,一艘游船倾覆,20多名中国游客32小时后获救。”

这就是推广八卦的三部曲:“说、问、说”。

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一次媒体举办的招待会上,我在旁边的电视屏幕上瞥见了特朗普的镜头。

我先声明一下:“这位美国总统一直是年度争议人物。”

然后他问旁边的人:“请问,中国的媒体专业人士是怎么看待他的?”

如果他说不喜欢川普,满腹牢骚,或者他欣赏川普,有强烈的分享欲,那我就静静地听。

当时他的回答很简单:“说实话,我也不太了解他。”

所以我需要站出来自我声明:“我也没有仔细研究过他。只记得十年前看到一张美国老板和川普的合影。那个发型比现在的更有个性。我们当时都在开玩笑,幸好没刮风。”

说到这里,我和他都哈哈大笑起来。

让我们再试一次:

你去参加一个活动,想和旁边的人说说话。

首先自我陈述:“哇,主办方真的找对地方了。这个地方很美。”然后你指着上面的吊灯:“估计很值钱。”

然后问:“你以前来过这个会所吗?”

如果对方和这个会所很有渊源,那你就静静的听着。

如果他的回答很简单:“这是我的第一次。”然后用你的自我陈述作为退路:“这是我第二次了,上次是白天来的,没注意到这个豪华吊灯。看来这个会所更适合晚上举办活动。”

这是另一个例子:

你去看冰雕展,想和旁边的人聊聊。先声明:“这里就像水晶宫一样。”

然后问对方“不知道这些艺术品是怎么做出来的?用模具倒出来,还是凿出来?”

如果对方说话,你就听。如果对方不清楚,你需要一个撤退式的自我陈述:“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冰雕了,上一次还是十年前去哈尔滨。”

最后一次尝试“说、问、说”三部曲:

你在苹果店外排队,想和后面的男人聊天。先声明:“北京夏天太热了,我眼睛都出汗了。你是北京人吗?”

如果他说话,你就听着。如果他不善言辞,主动陈述自己:“我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新加坡更热,那里只有室内和室外两个季节。”

好的,你会用这个“说,问,说”三部曲吗?

冷场后的急救

接下来我想告诉大家,如果谈话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冷场了怎么办。

我有三个冷场急救术。

第一个急救术:另起炉灶。

如果这个话题卡住了,我们就谈不下去了。你不必纠结于此。放下这个话题,另起炉灶。

例如,你可以问一个简短的问题。“哎,我问你,你怎么理解刚才最后一位嘉宾提到的区块链?”

问的时候可以微微前倾,靠近他,这样这句话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或者,一些新的东西似乎闪过你的脑海。并和他分享:“今天早上居然在路上看到卖老式爆米花的那种。我好几年没见过这东西了。"

第二急救:正反回应。

当你不能马上接话的时候,不如陷入沉默思考三秒钟,仔细回味他的话,然后做出“正反回应”。

也就是说你可以决定你是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产生共鸣,正面积极回应还是反面回应。

正面回应,就是我和你很有共鸣;反面回应就是我和你没有共鸣,但是我很有兴趣探索你的世界。

比如对方说:“我刚从罗马回来。”

如果你和他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产生共鸣的话,你可以做出正面回应:“我上周刚重温了罗马假日。真实的罗马和电影罗马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一时没有和他产生共鸣,你可以消极回应:“我没去过罗马。罗马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比如对方说:“我是神经科医生。”

如果关键词“神经科医生”频繁出现在你现在的生活中,你会有很多共鸣,所以你正面的回应可以是:“我哥是学神经学的。你们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交流。他现在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如果你真的对“神经科医生”这个关键词实在无感,你的反面回应可以是:“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说,你的专业好像很高级。你经常用小白鼠研究什么?”

通过正面和反面的回应,你带来了更多的信息点,然后双方可以在这些信息点上展开。一个即将“死去”的话题,可能就这么“活过来”了。

第三急救:扮演苏格拉底。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题引出别人的想法和启发。他的神奇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可能会让一段对话有真正的意义,甚至让对方重新认识自己。

当然,你的问题要多样化,比如除了“为什么?”你也可以问原因是什么?”或者“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同时,你应该在你的问题中加入一些自我陈述,这样它就不会成为一个测试。

例如:

我在北京的一次商业峰会上与一位投资者聊天。他好像是个内向的人,话不多。说实话,我对他的职业不太了解,也有点紧张。

所以我试着把话题从严肃的生意转移到有趣的娱乐上。

我说:“晚上开完会,我要去看《环游世界的梦》。”

他说:“你还没看过呢。一上映我就去看了。”

我有点惊讶。这个大忙人说刚上映就看过了。我问:“你为什么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

他回答说:“最近,我对皮克斯制作的所有电影都很感兴趣。上个星期,在家里,我每天睡觉前都要选一个。”

我觉得这个话题似乎值得一谈,就继续问,“我也喜欢皮克斯的电影。每个人都充满了想象力。你睡觉前会看吗?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他想了一下说:“我看了之后发现它可以治失眠。”

这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我继续。

问:“哦,真的吗?我很好奇,它怎么能帮助我入睡?”

他想了几秒钟,给了我一个难忘的答案:“嗯,一些在成人世界打不开的结,在儿童世界找到了答案。”

我当时在场,能观察到他说完这句话后对自己回答满意的表情。相信这短短的一段对话会让他终生难忘。

两个人聊天是平衡的艺术,就像打网球。

在你我之间传球。有时候我发快球,有时候你钩慢球。不变的原则是:球不能一直在一方手里。

接到球后,他没有花时间解释他生活的细节。你稍微评论一下他说的话,然后

加入一个新概念,或者问一个新问题,他又接球。

不建议在自己手里拖球超过20秒,禁止在自己手里拖球超过40秒。

在文章中,您学习了如何推进对话。正确的节奏是“说、问、说”三部曲。每次提问都要做一些自我陈述。

第一步自我陈述,作用是让对方放下戒备;第三步的自我陈述,为对话提供退路。

如果实在推不下去,你也是不要慌,用这三个急救技巧:第一,另起炉灶,引入新的话题;第二,正反回应,多介绍相关信息;3.扮演苏格拉底,升华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