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第九菜系(桂菜)怎么掘金的


要想为“桂菜”的成功亮相做好前期铺垫,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加重经济总量,以经济上的雄厚实力,来增加“桂菜”的话语权。而举办美食节,正是这种举措的一记招牌。在广西,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餐饮业界,对此都是英雄所见略同。自从1999年成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同时举办南宁国际美食节。既然有了“国际性”,当然仅有国内商家参与是不够的,也还要有外国的美食来加盟。而最临近广西的周边诸国,当属东盟十国。所以“中国——东盟美食节”的呼之欲出,也就顺理成章。恰好,中国与东盟已经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之间都有强烈的交流愿望——交流是为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因而交流大多是从文化层面上开始的。饮食也是文化,也是风土民情,是人都想吃,所以从饮食上来消除原本存在的陌生感,最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这就是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美食节之所以能吸引万众瞩目的民众认同基础。第一届美食节,政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在山青水秀的南宁青秀山旁,专门兴建了东南亚美食城,总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还有可以停泊4000辆小轿车的大型停车场。美食城内按“10+1”的框架设了众多的食街,还兴建了柬埔寨吴哥窟、万象塔銮、缅甸大金塔、新加坡鱼尾狮等标志性建筑。另外还有多达16000平方米的露天餐区,方便日、韩、巴西、意大利、法国等非东盟国家的餐饮公司前来“露一手”——由此亦可见主其事者的目光超前和信心十足。从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起,南宁东盟国际美食节就极受东盟各国的青睐。所有的2000多个展位在开展前的3个月就被一抢而光,各国的展位均彰显其民俗风情,现场还有该国的歌舞表演。当年的10月29日,美食节开幕。大约9万多南宁市民和外地游客趋之若骛,把美食城围得人山人海。

美食城内,可供民众品尝的美食是多得数不过来——新加坡的香辣面、辣椒蟹柳系列、椰香辣牛肉;印尼的烤鸡、烤鱼、烧羊肉串系列、青柠咖喱酱、沙爹;泰国的甜品、炸鱼饼、冬阴功夫汤;马来西亚的鸡饭、咖喱配料、椰奶系列;越南的春卷系列、腐皮虾系列、蕉叶鱼柳系列、西多烩猪系列;等等。

民众们则是不惜大掏腰包,大快朵颐,以解对东南亚美食垂涎已久的相思之苦。据美食节组委会当天的不完全统计,当天美食的销售额就在1200万元以上。以后每年,前来美食节闪亮登场的外国美食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东南亚各国的肉骨茶、拉茶、酿炸豆腐、糯米椰丝糕、香叶西米糕、木薯糕、炸香蕉丸、糯米果、海鲜水果串枝等经典美味;另外有日本的寿司系列,印度的飞饼,巴西的烤肉系列,意大利茄汁通心粉,德国的猪肝酪……

国内的各路美食当然也不甘落后——除了独具西北风味的烤骆驼、烤梅花鹿外,还有麻辣烫俱全的川菜,酸香突出的湘菜,香辣可口的贵州菜,清油淡酱的海派沪菜,味纯清鲜的苏菜,淳浓厚重的鲁菜,瓦缸制作的江西菜,以及天津狗不理包子、兰州拉面、宁波汤团、北京糖炒栗子、香港鱼蛋和包心牛肉丸等等。

粗略地估计一下,在连续6年的美食节期间,除了有中国8大菜系正式登场的宴席约1800多桌外,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美食美点直接与民众见面的就达1760多种。 广西的美食也同样大放异彩——横县的糯香大粽、宾阳白斩狗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梧州龟苓膏、马山旱藕等,无不风头十足。东西南北,国内国外,冷盘热菜,山珍海味,典雅古朴,大宴小吃…….所有这些,一应俱全。称得上是国际国内美食的洋洋大观。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第十七届厨师节于2007年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不仅理所当然,实在也应该理直气壮。饮食的基础根植于民间,因而这次的厨师节和美食节的合二为一,也就更具平民化,有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北京的大厨和俄罗斯的大厨,就在现场摆开擂台,一起对决,分别烤制了200只北京烤鸭和200只高加索烤鹅,比比谁最得民众青睐,结果当然是各花入各眼,有赞有弹,见仁见智。广大食客的口味是千奇百怪的,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真理”,甚至连“局部真理”都算不上——南方的民众,从来就不认为北京烤鸭比粤味烧鸭更美味,而北方人士却大嚼不误。又比如,广西的大厨展示的绝活是——“单人制作2008只烤鸡”。这2008只肉鸡整齐地挂在两个高6米,长35米高铁架子上,大厨则上窜下跳,不停地翻动烤鸡,以免烤焦。另外——有的大厨运刀如飞,可以在土豆片上切出不到0.5毫米厚度的土豆丝;有的大厨可以在吹弹得破的气球上切肉片;有的大厨8分钟内制好“一鸡五味”;有的大厨可以将盛着热油的炒锅翻抛;——如此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惊叹不已。


如此大的阵仗和传播力度,对扩大“桂菜”的知名度以及促进“桂菜”的系列成型,是很有益处的。时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高炳义先生说,此次“双节”(厨师节与美食节),中国有500名烹饪大师以及东盟各国的300多名烹饪大师亲临盛会,人人身怀绝技;而全国与会的厨师将近万人,在各国各地都是高手,正好可以促进业内交流和饮食文化的推广。把擂台摆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知己知彼,取彼之长而补己之短,“桂菜”于此受惠大矣——无论选料、刀工、火候、吊味,还是制作器具、工艺流程、美学概念、文化品味,“桂菜”都有可能在吸收、积厚的同时,来一个飞跃性的突破。从另一个层面上推论,此次“双节”前后13天,参与的南宁市民和各路人士就达到了63万人次;连续6届美食节的相加与积累,这个数字就达274万人次。这样的饮食文化交流规模,在全国每年数量超过上百个伪美食节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又在平民大众的饮食层面上,夯实并加厚了“桂菜”的发展基础。有此盛会且年年扩大,是广西民众口福之大幸,也是“桂菜”发展之大幸。到目前为止,虽然对“桂菜”应该如何发展,仍有多种不同的声音,但在民众中,对“桂菜”的认同已是日渐普遍。而“打造桂菜”,至少在南宁和桂林两地,已是业内行动的时尚。当以饮食为先锋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广西的经济总量就会大大地升跃,那时候,“桂菜”挟足够份量的话语权,登场成为“中国第九菜系”并备受追捧,也就为期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