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新鑫:给岁月以文明

[人物名片] 李新鑫,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担任多型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项目总设计师。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开发工作,获得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大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省市、部委科技奖项。荣获“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称号、“创享‘俊’青年”称号。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宋京 籍惠鹏 蔡蔚〛

“现在,我命名你为远瑞洋轮,希望你在今后的航行中,能一帆风顺……”2月28日,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用液化天然气做燃料的30万吨油轮远瑞洋轮交付使用时,李新鑫心潮澎湃。

1978年出生的李新鑫是中国船舶大船集团设计院的副总设计师,是远瑞洋轮的总设计师,2000年进入大船集团,他说:“在这22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共有3次心潮澎湃的时刻,这是第3次。”说到这里,他情绪激动。

总设计师的喜日子

李新鑫有理由激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液化天然气代替使用了几百年的船用燃油做燃料建造的30万吨巨轮,从常温条件下一下子过渡到零下164摄氏度低温条件下作业,所有的状况都可能是第一次遇见,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没有同行的经验可以借鉴。李新鑫带领团队走进了造船业的无人区,他甚至不知道该担心些什么。

“虽然液化天然气已经广泛用在了家用燃气、汽车燃料上,但是那些体量都太小,可以借鉴的东西非常少。比如你盖一栋楼,楼层低了你就不用考虑抗风的问题,楼盖高了,很多问题是之前无法想象的,难度系数会倍增。”使用液化天然气做船用燃料,这个动因李新鑫10年前就有了,如今,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两个液化天然气的储存罐放在了甲板上,上面写着大大的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缩写“LNG”,像这艘船的图腾,向世界宣告,“我们成功了!”

“这两个罐子,一个容量是3500立方米,两个就是7000立方米,能满足这艘船从中国到伊朗一个来回的燃料消耗。”所有的难度都在这上面。这两个庞然大物怎么固定在甲板上?怎么保证海上航行时不产生位移?怎么抵抗海上风浪的摇晃?怎么跟气站链接?使用什么材料储存?液化燃料怎么气化后燃烧?这些问题在一辆汽车上就是小问题,在这艘巨轮上就是天大的问题。

交船这天是2月28日,大连正在经历少有的“倒春寒”,李新鑫穿了一身灰色的西装。作为船舶建造总设计师,李新鑫很少穿西装,他一年到头就是一身工作服。他穿西装是因为这一天是他的喜日子,这天,他是重点采访对象。

当他脱下安全帽站在摄像机前的时候,记者注意到,1978年出生的他竟然满头白发,与身后披红戴花的浩大巨轮,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船,从进入设计到设计成功,李新鑫团队花费了5年时间,而后,从第一块钢板切割开始,又经历了18个月的建造周期。这一天,李新鑫像嫁女儿一样地看着这艘万吨油轮交到了船东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手上。

像所有慈父一样,女儿出嫁后才是牵肠挂肚的开始。远瑞洋轮在3月3日驶出大连船坞,开始了她的首航。“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在与船长沟通。第一站,要到新加坡加注LNG,国内的加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她从大连驶出后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继续跟踪,我们对这艘船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而且,每2.5年还要回来一次,进坞检修。”李新鑫团队与这艘船,终身绑定。

建造30万吨大型油轮(VLCC),对中国船舶大船集团来说,不特别,从2002年交付首艘VLCC以来,大船集团迄今已经建造了100多艘。

建造VLCC是一个国家造船业发展的标志,这表明,中国造船业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全球现有正在服役的VLCC,每15艘中,就有一艘是从大连的船坞中驶出。

但李新鑫管理的这艘船非常特别。

几十年来,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的造船业都在想办法创新,减少排放。联合国专门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机构国际海事组织提出,到2025年,海上船舶的排放标准要达到EEDI第3阶段标准。EEDI是船舶的能效指数,是指船舶消耗的能量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船舶货运量的比率,比率越低,表明船舶的能效越高。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到2025年,这个指数要比基线值减少30%。

这个指数自从提出以来,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它对国际造船业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开发液化天然气燃料的。”李新鑫说,用液化天然气代替现有的船用燃油为燃料,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为彻底的方法。

生命里的三次心潮澎湃

有些职业注定要做长期主义者。做了这艘船的总设计师,李新鑫就有了“一辈子的牵挂”。远瑞洋轮在大海上航行的每一天,李新鑫和他的团队都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召必回,问必会,保持随时在线。

李新鑫说,他的白发不是在做这艘船时才白的,但确实是在设计这艘船时加速白的。

热爱造船业,是流淌在李新鑫骨子里的情怀。

李新鑫第一次进大船集团时的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那时他正在做本科毕业设计,到大船集团做实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作业场景,一望无际的陆上作业区,焊花光芒四溅,此起彼伏,一辆一辆工程车在作业区里穿梭,头顶上是一排一排的吊车在作业,你能想象吗?这像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忙碌而有序。实在是太壮观了。”

这是他的第一次心潮澎湃,“那一刻的心情,就想冲进去干点什么。捡起一根焊枪,或者跳进一个吊车的驾驶室。”

李新鑫暗下决心,毕业了要做一个造船人,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点贡献。

2000年,李新鑫从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进入当时的大船集团,做了一名设计人员。

2003年,赶上了大船集团生产提速,李新鑫被提拔为大船集团最年轻的主管,负责曹妃甸的一艘浮式生产储油泄油船的建造。2006年,他被提拔为股级科长;2013年被提拔为总设计师助理,“我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白头发了,做总设计师助理,涉及到所有专业,一个也不能只懂皮毛,从结构到总体性能,从轮机到电器控制,涉及各个专业,全部要做到专业级别的水平,融会贯通,压力非常大。”

这一年,李新鑫第一次担任一个项目的总设计师,负责一个半潜式钻井支持平台项目的建造。“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技术,不懂,对其他专业认识不够。”怎么办?学!不会什么就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李新鑫像个永远能装得下知识的仓库,拼命地学习,他还回母校大连理工大学去读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跳出了舒适区,才能成长。”李新鑫主动把自己塞进了一条需要爬坡过坎才能升级的管道里。

“那个钻井平台是方形的,特别宏伟。交付那天,也像今天这样,我站在船下,看着她静静地停泊在坞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她长得比我还高,那一刻,心潮澎湃。”这是李新鑫的第二次心潮澎湃,那一年,他只有35岁。

李新鑫在大船集团的提升特别快。刚毕业时,他看着船舶设计图纸,作为新人,自己的名字只能签在“设绘”一栏里,下一栏就是“校对”,“我当时想,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能写在校对这一栏该多有成就感。”结果,他从最初的“设绘”到“校对”,再到“标检”,到“审核”,到最后的“批准”,他一路签过来,现在,只有特别重要的图纸,李新鑫才会在最后的“批准”一栏里签上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签字栏的改变,都是他职级和能力的一次升级,更是责任与担当的升级。

这一次,李新鑫突破了层层障碍,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使用零下164摄氏度低温条件下的低排放的天然气燃料超大型油轮,风险系数非常高,“可能泄漏,可能引发大火,也可能爆炸,但是只有这样,才会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创新的代价。创新必然会带来风险,我和团队每一天都是忐忑的。”远瑞洋轮进行过油试、气试两次试航,一次次评审,一次次提出问题,一次次面对风险,一次次用专业知识排查,一次次整改,两次试航结束后,李新鑫像冬奥会冠军谷爱凌说得一样“爱上了恐惧”。“可以说,这艘船之后,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不怕事了。”

交船当日,李新鑫说,这是他的第三次心潮澎湃。

干出来的天才

无论做主管,还是做总设计师,李新鑫都是共和国造船业这个摇篮里最年轻的那一个。有人说,李新鑫就是为造船而生的,是造船业的天才。在大船集团这个平台上,他与大船相互成就,如鱼得水。

但是李新鑫自己知道,哪有什么天才,都是干出来的。“你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你去看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曲线,这不就是干出来的吗?我们国家这些年多拼!”李新鑫对此有深深的体会,“我在2000年毕业的时候,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造船业处于低谷,到2003年,造船业开始复苏,大船集团全面提速,我赶上了这波行情。”李新鑫自己清楚,虽然组织上信任他,让他做一条船的结构设计主管,但是自己的资历太浅了,经验远远不够,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20多个人的团队,不知道怎么管,怎么分工最合理,效率最高,干得头晕眼花的。”做管理,对于技术出身的年轻的李新鑫来说,是个难题,工作太多了,完不成,他请求领导给配个助手,领导说:“你看看全部门谁行,谁有时间?我给你协调。”他放眼看去,“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腾出时间来,整个大船集团,没有一个人不是忙得不可开交。”

李新鑫只有把生物钟调整成全天候的工作模式。当时大船为了提速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李新鑫早晨8时上班,到下午5时下班时,工作还没有干完,就跟着晚班的同事继续上班,第二天早晨回家睡一会儿,中午起来冲个澡,就又去干通宵了,48个小时里,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

有一天,李新鑫干了一个通宵下班了,刚离开公司大门口,他牙根一酸,蹲在铁道边吐得一塌糊涂。“那真是干吐啊。”

可贵的是,他不觉得这是苦差事,反而乐此不疲。2018年,《共产党员》杂志发表了题为《扑在船舶设计事业上的追梦人》的文章,记录了李新鑫的拼搏精神。那一年,他因为在造船事业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辽宁好人·最美人物”。

在此次远瑞洋轮气体试航的21天时间里,李新鑫一直保持高度警觉的工作状态,“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最大的担心是不知道该担心什么。”任何问题,最后都会汇总到“李总”这里,他不敢睡觉。“LNG气体试航初期,发现连接LNG储存罐与供气系统的低温管线发生了位移,设计的位移尺度是18到30毫米,试航时位移接近50毫米,这就不正常了。如果是因为造成破坏导致的,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返航。”那次试航经历了21天。试航之前困难和风险最大的是液化天然气加注,“一旦加注,就不能停止,正常的是干24小时休48小时,我们只有两个人现场做决策,没人替代,只能干24小时休24小时。”即便这样,轮到李新鑫休息的24小时里,他依然坚持在现场,“因为这条船是全然的创新,整个团队都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回去了也不困。”

“加注是项目经理姜延令负责,姜延令做事大胆有担当,我们相互信任,但是我还是想自己盯一下。”最后团队的人劝他,“李总,你还是回去休息一下,后面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做。”

这就是国企的总设计师,他那份把工作、把事业和责任担在肩上的样子,很帅很让人敬佩。

“你说是情怀也好,是性格也罢。”他用自己的体悟验证了一句话: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外在的努力,而是内心的坚定与执着。

李新鑫的老家在沈阳新民,父亲是有着18年军龄的转业军人。“我上大学时,父亲那一代人遇上了国企脱困,下岗再就业,我那时就想,国企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呢?”他那时就立志毕业后去国企,这是他最初对国企产生的情怀。读大学时,他写了一篇万字论文,论述国企如何脱困。

李新鑫是个学霸,从小学到大学,他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读初中时,90%时他都是班里学习成绩的第一名。“这大概是我的性格吧,争强好胜。”

越是难的越愿意干,越是没人能做的越要去挑战,这就是李新鑫。他的根扎得很深,既有不服输的个性使然,也有对国企发展的拳拳之心,也有他本人对航海事业的理想追求。

成功者的特质

李新鑫的偶像是马斯克,目标高远,信念坚定。李新鑫说,“我的目标是造船,我只专注在航海业做事。”

像李新鑫这样的船舶人,放在全国也是顶尖的。有没有猎头公司来挖李新鑫呢?肯定有了,他在做主任设计师时就有人来挖过,承诺的待遇要高出好几倍,但是李新鑫没动心,“不说大话了,大船这个平台是中国最好的船舶建造平台,在这里,我的想法都有办法实现。”

李新鑫强调,他的工作绝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出来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如此优质的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会有。

“比如这次LNG船,低温管焊接一次成功,零下164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加注,一次成功,这在日韩这样的造船业强国也是不多见的,大船就有这样的基础,全中国经验最丰富的团队、技术最好的工人,都在这里。”

在LNG船的设计上,先后参与的设计人员有200多人,核心的人有40多,他们都像李新鑫一样,跟这个船“长”在了一起。

无疑,李新鑫是中国乃至世界造船业的青年才俊,远瑞洋轮的成功建造,将会使他和他的团队载入史册。这份荣耀和成就,比金钱给人带来的满足要更加持久。“我大概到40岁的时候,就很坚定了,知道了自己这一生的目标是什么。在造船业,我就做好自己的千里马,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玩一场无限的游戏。”因此,他很少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允许一切发生。”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李新鑫的理解是,“对得起时间,感受过程。”

他最喜欢读的书是《三体》,读了四五遍,他喜欢里面的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攥紧的拳头感受不到疼。”22年的造船生涯,李新鑫一直在握紧拳头,专注目标,“榨干柠檬里最后一滴水。”

他的家在钻石湾,站在钻石湾的街头看海湾的对面,就是大船集团的船坞,他带着儿子跑步时会说:“你看那艘船,就是爸爸主持设计的。”

远瑞洋轮出生时间表:

概念设计:2012—2015

市场推广:2015

实船设计:2019.4—2020.12

开工:2020.8.6

LNG加注:2021.11

LNG试航:2021.12

交船:2022.2.28

1. 全球首艘LNG双燃料VLCC远瑞洋轮。

2. 甲板上两个液化天然气储存罐,像这艘船的图腾,向世界宣告,“我们成功了!”

3. 2月28日远瑞洋轮交付。

4. 无论做主管,还是做总设计师,李新鑫都是共和国造船业这个摇篮里最年轻的那一个。

5. 热爱造船业,是流淌在李新鑫骨子里的情怀。

6. 在LNG船的设计上,先后参与的设计人员有200多人,核心的有40多人。

7. 远瑞洋轮的成功建造,将会使李新鑫和他的团队载入史册。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