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SHICHIKU KANGEN”这个词,在日语中的意思是“管弦”,很多烧友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可能就已经不由自主地脑补出一些诸如尺八啊,三味线啊,日本筝之类的玩意。final和DITA在今年联合推出的全新旗舰级耳塞被取以这样一个融入音律美学又极具东方色彩的名字,莫非是在暗示着这条定价一万八千元的塞子是一条日本民族器乐塞……
很好,Get到正解!本文完结撒花!
………
……
…
事情当然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li)单(pu),来自日本的final和来自新加坡的DITA,作为目前亚洲市场顶级的两家HiFi耳塞制造商,多年来在动圈领域都是颇有建树,且非常执着。“糸竹”作为两家联合开发的“超弩级”旗舰,事实上承载着无数粉丝与高端随身发烧友对于动圈耳塞“新高度”的期盼。
随身HiFi经过大跃进的这几年,烧友们对于旗舰塞的衡量标准越来越高,为了突破各种指标上的瓶颈,更多的旗舰塞顺应潮流地选择了诸如平板、圈铁、静圈铁这样的新兴单元配置形式。在随身HiFi领域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采用单动圈的方案去做一个旗舰类的耳塞还能否满足现阶段的发烧友,动圈这种换能原理在当下的众多方案中到底还有没有不可替代性,这些都是烧友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实关于这点,至少大家在两年前final和DITA分别发布的A8000及DREAM XLS中已经找到了一些答案,所以这次我们单纯来看看这款双剑合璧之作“糸竹”是否仍能够完成一次自我超越。
【包装及工业设计】
因为是联合开发,所以“糸竹”的包装设计这部分自然是由DITA方面亲自操刀,DITA此前有着丰富的产品包装设计经验,尤其是自家旗舰DREAM XLS的包装设计给不少用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次“糸竹”的包装设计,可以说又是将“精美”与“奢华”演绎至了新的阶段。“糸竹”的包装采用了三层掀盖式加抽屉式的设计语言,并且在顶层内部放置了一块有着管弦纹样装饰的加厚透明亚克力面板加以覆盖,分别由两个烫金纹案的黑色绒布袋包裹着的耳塞腔体和线材静静地躺在其下,有着极强的视觉感官冲击力。其下的两层抽屉式设计分别放置着两盒不同规格的硅胶套、三支用于适配各种前端输出接口的线材插头、两枚更换线材所使用的拔线器、一支导管滤芯更换工具以及一个硬皮质钻石形黑色收纳盒。收纳盒内侧采用植绒设计,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耳塞腔体在收纳携带过程中产生的位移所导致的漆面划伤的风险。在绝对的奢华面前,包装是否有够环保这种事早就被用户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而耳塞的腔体工艺才是“糸竹”的重点所在,从腔体的外观结构上我们不难看出“糸竹”沿用了final自家旗舰A8000的同一套模具并以CNC不锈钢完成。细节方面在于“糸竹”的腔体表面被覆盖了一层亮黑色釉质,并在外侧采用了日本复古的沉金工艺蚀刻出对称的暗金色麻叶纹纹样,宽度惊人地被控制在约0.1mm,从产品结构学来说,这种工艺是极难实现的,而纯金与天然漆构建的图案具有经久华丽的光彩。如此一来直接使得“糸竹”成为了一件可以用于聆听的工艺品,而正是因为采用的此种工艺流程极为复杂,final与DITA合计后决定将其生产数量限定在500条。
另外线材方面“糸竹”则没有沿用final之前高端系列一贯配置的“京线”的方案,而是采用了DITA所主导设计的可更换插头式设计的线材。不过有别于DITA此前采用的OSLO系列线材,新的线材OSLO Cable Gen.SK由DITA方面特别为“糸竹”定制。混有金银纳米粒子的角鲨烯油涂覆于线芯表面令其更加平滑,提升电导率,相比普通OSLO Cable,OSLO Cable Gen.SK拥有调整过的编织方式和线皮,且同样采用AWESOME PLUG,提供3.5mm单端、2.5mm及4.4mm平衡三支可换式插头。此线在观感及手感上有着更高的规格,且更为粗壮,金色麻叶纹蚀刻的圆形分线器及插头结合部的金色金属旋钮都与腔体的奢华设计交相辉映。从“糸竹”的整个包装我们就不难看出final与DITA是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将其打造成一款极致的作品。
【客观指标及综合素质评价】
其实在这个部分我发现“糸竹”与final当前的旗舰A8000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作为首款纯铍方案的单动圈耳塞,A8000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不少烧友接触过,所以在以下的部分我会尽量以A8000作为参照来分析“糸竹”所独有的一些特性及与A8000存在的一些差异。
如果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走向上来说,“糸竹”与A8000还是存在一定共性的,都是容易给人一种偏中上盘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中高频及以上的频段,“糸竹”基本上全盘继承了A8000那种结像纤细,靓丽,极具透明度和穿透力的特质,即便在水平一般的前端类器材驱动下也几乎不会出现高频失控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如果希望“糸竹”获得理想的低频量感和质感,其仍旧需要依赖于前端本身的水准,不过与A8000所不同的是,“糸竹”在多数搭配不当的情况下,倒没有过于暴露出前端亦或者音源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而在中频方面“糸竹”则处理得比较微妙,初听之下“糸竹”中频的处理方式似乎并不属于final或DITA以往所惯用的手法,但是用户通过长时间的聆听,仍然会感知到些许熟悉的痕迹。
从官方发布的面板参数上我们也能够发现“糸竹”与A8000的指标确实非常接近,不过这并不等同于反馈在实际听感上也是完全等同的。事实上A8000在很多方面,诸如解析或者细节揭示力方面已经突破了烧友们对于传统动圈方案在这块通常表现上的认知。在绝大部分常规的前端类器材搭配下,A8000的结像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略微纤细而精致。而“糸竹”在保留了精致之余,在结像的厚度上亦有着可闻的强化。严谨一些来说A8000其实也并非无法展现出这样的特性,只不过对前端的驱动力和控制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能够自如玩转这条塞子的门槛。重点是“糸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单纯地拆东墙补西墙,因此如若这条塞子的开发没有DITA的参与,我会单方面视其为A8000的“完全形态”。在理想的搭配方案下,动态方面“糸竹”则与A8000的调性较为一致。换言之,对于一般类型的流行类包括人声类为主的曲目,因为有着更为优异的结像厚度优势,“糸竹”会明显在味道和氛围感上强于A8000,而到了见真章的物理器乐这块,两者的动态水平大致处于一个旗鼓相当的水准,当然,这一切仍然得益于纯铍单元方案的加持,只能说在此之前A8000已经完成了当前烧友们对圈塞所能够表现的动态认知的突破。一般来说,器材到了这个档次,声场规模都不会小,而final与DITA作为处理物理器乐的专家,自然更加懂得在声场方面该如何拿捏才能确保在声音密度、信息量以及耐听度等诸多方面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单纯从理想搭配下的声场规模来说,不论是A8000还是“糸竹”,它们均有一个庞大且极为规整的声场。主观上来说“糸竹”的整体表现略好一些,或许这是得益于DITA对不同类型烧友们在音乐类型取向上的理解,在绝大部分不同搭配的情况下,“糸竹”都有着更为稳重的表现,而A8000在搭配不当或者面对无法支撑其声场的前端类器材搭配下,很容易暴露一些在音乐类型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不过对于熟悉final的烧友们来说,这或许并不构成什么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想要玩转final的器材,就必须按照设计者的思维逻辑去搭配。
【主观搭配及音乐类型适应性分析】
在音乐类型适应性方面,就结果来说,“糸竹”的表现均要好于A800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更多地是“差异”而不单纯地是“差距”。就像前文所述,“糸竹”对更多类型的音乐有着更强的包容性,而不仅仅局限于final一贯所擅长的方面,因此“糸竹”的出现并不会动摇A8000所存在的价值。毕竟对于一件便携性质的HiFi器材而言,尤其是做到了如此档次的旗舰类器材,我们早已不能单纯地以是否足够“杂食”来作为对其检验及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任何一种旗舰级器材而言,多半对于各种类型的音乐表现都绝不会差,侧重点更多地在于某一方面具有极为出色的表现。而在与不同类型的前端类器材实际搭配过程中,我也分别列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搭配方案来作出分析。
“糸竹”+LOTOO PAW S1(4.4mm Balanced):
按说像“糸竹”这种档次的旗舰塞一般我是不建议接驳手机一类的器材聆听的,且不说插手机上能否正常发挥,在通勤的嘈杂环境中,作为用户真正能听到的细节怕是还不如一些消费级降噪耳塞。不过手机作为普通用户手边普及率最高的一件前端类设备来说,无视掉似乎又说不过去。好在继APPLE MUSIC开放了高品质音乐的服务之后,像之前手机HiFi小尾巴这种受众面并不算特别广的器材似乎又重新焕发了第二春,所以我此刻选择了乐图S1这款极具代表性的器材作为这一类型的参考。在实际搭配过程中,“糸竹”对于绝大部分的音乐类型都能够有着超出预期的表现,无论是整个声音的饱满度,还是鲜活度,都比A8000在该搭配方案下要来得更为自然。当然不足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在动态稍大且复杂的音乐类型下,HiFi小尾巴自身的瓶颈对于“糸竹”而言终究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阻碍。
“糸竹”+Astell&Kern SR25(2.5mm Balanced):
很多时候专业的播放器仍然还是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不论是供电还是时钟都还不是眼下的主流HiFi小尾巴能够比肩的。即便SR25在AK的产品线中定位不算高端,但是在其配合下“糸竹”的整个声音安定程度仍然有着可闻的加强。其实不论是“糸竹”还是A8000在更换为SR25的搭配下都呈现出更为细腻的结像,同时在不同频段之间的陡升或陡降都过渡更为顺滑自然。而最大的差异在于“糸竹”的结像更为凝实,少了一丝纤细感多了一分沉稳。
“糸竹”+QUESTYLE QPM(4.4 Balanced):
旷世QPM这个惊世旗舰热度不算特别高,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影响这台旗舰播放器当下顶级随身前端的地位。在与QPM的搭配下,“糸竹”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宽阔而极具气势的声场被进一步地撑开,在与深邃而纯净的背景结合下,“糸竹”优秀的动态在演绎各种中小编制古典器乐时得以完美地呈现,使得聆听者有种置身大剧院的临场感。琴弓扫过琴弦的速度感及余韵,管类器乐充斥在空气中的恢宏音韵,使得整个聆听体验有着极强的沉浸感。能够将一个单动圈方案的旗舰塞做到如此程度,“糸竹”到此已经不负其“KANGEN”之名了。对于古典向音乐发烧友们而言,这套方案我愿意强烈安利。
“糸竹”+ifi Diablo+Cayin C9(4.4 Balanced Output with 4.4 Balanced Phone Out):
套用达文西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论是ifi的Diablo还是Cayin的C9,单独拿出来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存在,结合在一起就是“超级HiFi3000”……平心而论,这个方案确实不太会是一般的随身向发烧友所能够倒腾出来的玩法。但是话又说回来,甭管这货是否真的能随身,体积和重量都妥协到这种地步了,出来的声音还能差得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套搭配下A8000与“糸竹”的实力上限差距开始逐步缩小。不论声音的张力,动态,收放的态势等都已经达到了近似的水准。这直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论是“糸竹”还是A8000,它们之间似乎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差异仅仅在于前者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包容性要更强一些。不过至此我尚不明确两者的潜力极限能够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但是作为日常聆听用途而言,已然没有继续深挖的必要。
【后记】
其实不论是“糸竹”还是A8000,它们均已经达到了现阶段单动圈耳塞所能够表现出的最高水准。两者也并不是简单的能够相互替代亦或者相互弥补的一种关系,它们更像是一对双生子,有着一定程度上相近的性格特征又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取向,如何取舍更多地是取决于用户对音乐的理解和偏好。而“糸竹”不仅不负其“管弦”之名,其更为随和包容的特性也使得用户能够更为轻松地搭配不同类型的前端类器材去聆听。限量500套以及高昂的价格注定了它不会成为一款持有量特别大的现象级器材,这款双剑合璧之作旨在使烧友们知道,圈塞的时代还远远没有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