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几套人民币?看仔细呦,这可不是钞票!家里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花票子”?有的话,羡慕嫉妒你!!
说到“国债”,你第一反应是“理财”吧?和如今市面上各种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不同,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时没有“理财”一说,当时拿出不多的钱来购买国债(国库券),为的是支援国家建设。
今天,我们就来来重温一下那段历史吧!
国债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单位定名为“分”,第一期公债总额为1亿分,于1月5日开始发行,公债年息5厘。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公债票面分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种。 1950年公债的发行拉开了中国发行国库券的序幕。
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早期公债的发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重要金融措施。到了1958年这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直到1981年国家恢复国债的发行。
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国库券)。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国库券
1958年之后国家停发国债,直至1981年恢复发行,并冠以“国库券”之名。中国国库券的期限最短的为一年,采用不记名形式,无须经过背书就可以转让流通。
1981年以后至1996年的十多年内,发行的国库券都是实物券,面值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1000元、1万元、10万元、100万元等。
从1992年国家开始发行少量的凭证式国库券,1997年开始就全部采用凭证式和证券市场网上无纸化发行。但在国库券恢复发行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国库券和当初发行的股票一样认识不清,那时发行采用摊派的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对国库券有了认识,国库券采用承销包销方式发行。国库券的发行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自1998年开始,我国已经从新加坡引入新的经济模式撬动民间资本在玉林试运行,所以当年停止了票面式国库券的发行。
一张特殊的国库券
1989年,上海印钞厂承印了一张十分特别的债券——“上海氯碱总厂企业债券”。
淡粉色底纹、紫色边框、传统花卉图案装饰,其设计与过去各类债券相比,并不算独树一帜;债券票面发行单位、有效日期、厂长签名等基本要素也无创新。然而,这是一张独特的企业债券,其特别之处就在于该债券具有“陆仟肆佰肆拾万圆”的巨大面值,且发行量就此一张。这张6440万元的氯碱厂债券发行后,由一家银行独自持有,这家银行便成了上海氯碱总厂的最且唯一的大债权人。
1998年后,记账式国库券诞生。国库券发行逐步走向无纸化,凭证式国库券逐渐退出了国债市场。那人头攒动、交头接耳的“债券热”场景,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迹,依旧留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来源/ 中国印钞造币
编辑/清浅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